初中数学“诱导探究式”教学模式案例赏析

时间:2022-06-27 10:14:45

初中数学“诱导探究式”教学模式案例赏析

我们知道,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在教学原则指导下,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活动的方法,称之为教学方法。教学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探究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尝试探究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进行描述;(过程与方法)通过诱导探究性学习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并使学生体会到与他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情感与态度)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探究性、创造性、严谨性和趣味性,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品尝数学的趣味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一、精彩案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老师先做折纸游戏。拿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1次,就变为2层纸;对折2次,则变为4层纸;对折3次呢?对折4次呢?对折n次呢?(变成2n层纸)

师生再回首“童年的儿歌”,朗诵: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1声跳下水;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扑通2声跳下水;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扑通3声跳下水。

教师又向学生提问:4只青蛙呢?n只青蛙呢?(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扑通n声跳下水)

通过折纸游戏和儿歌朗诵,我们发现,在我们的身边,原来有很多事情蕴含着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这个时候,教师出示课题:《探究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2.在概念的教学中体验知识形成过程,进行探究性学习

概念的形成有一个从具体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过程,学生获得概念的过程,是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对抽象数学概念的教学,更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通过诱导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让学生体验一些熟知的实例,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比如函数概念,学生很难理解课本中给出的定义,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定义,也不应只关注对其表达式、定义域、值域的讨论,而应选取具体事例,使学生体会函数能够反映实际事物的变化规律。如先让学生指出下列问题中哪些是变量,它们之间的关系用什么方式表达:①火车的速度是每小时60千米,在t小时内行过的路程是s千米;②用表格给出的某水库的存水量与水深;③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与一个底角;④由某一天气温变化的曲线所揭示的气温和时刻。(①②④均为教材例子)然后让学生反复比较,得出各例中两个变量的本质属性:一个变量每取一个确定的值,另一个变量也相应地唯一确定一个值。再让学生自己举出函数的实例,辨别真假例子,抽象、概括出函数定义,至此学生能体会到函数“变”,但变化规律如何?教师要继续引导探究实际事例(如上例④),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①描点,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相应的点。②判断,判断各点的位置是否在同一直线上。③求解,在判断出这些点在同一直线上的情况下,由“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求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④验证,其余各点是否满足所求的一次函数表达式。

3.探究研讨,建立模型

指导学生自己观察火柴棒摆出的一组图形,找出问题的答案。学生观察、比较发现,摆1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棒,摆2个正方形需要7根火柴棒,摆3个正方形需要10根火柴棒。猜想:摆4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摆n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教师启发:请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并用代数式表示。学生用不同的算法,得到不同的代数式:4+3(n-1)或n+n(n+1)或3n+1或4n-(n-1)。最后验证:要摆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3×100+1)

4.求解反思,拓展应用

这节数学课结束前,引导学生对已获得的认识加以引申推广,用以解释新的事物和现象,不断发现新问题的过程。

如完成下列计算:

1+3=?

1+3+5=?

1+3+5+7=?

1+3+5+7+9=?

……

1+3+5+7+…+(2n-1)=?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思考:从上面这些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观察(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仅关注学生是否找到了规律,更应关注学生是否进行了深入思考。如果有的学生不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要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合作交流,进一步探索,教师也可适当提示,如画出正方形点阵图,从数与形的联系中发现规律,也可让学生思考“已知算式1+2+3+4…+(2n-1)+2n=n(1+2n),2+4+6+8+…+2n=2(1+2+3+4+…+n)=n(n+1)与1+3+5+7+…+(2n-1)=?的关系”,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中找到规律。

二、精彩点评

第一,教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是利用学生想看、想做、想知道的心理设计一个蕴含着所要探究的问题的实践活动,创设一种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自觉地进入到这个问题中来,迅速成为整个认识活动的主体。

第二,教师的教学经验丰富,能够很好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去认识、了解自然事物的外部及内部的特点,从而归纳出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完成对自然事物的完整的认识过程。

第三,教师诱导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第四,这节数学课的教学过程,教师有效地指导学生认真探索,并对探究所得加以科学整理。“探究”线索――观察、比较、猜想(用语言描述规律)、建模(用代数式、等式描述规律)、验证(取特殊值代入运算验证规律)。从而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知识,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了这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威民勤实验中学)

上一篇:媒体时代下传统科技期刊的转型与发展方向 下一篇:浅谈初中英语学科教学中非智力因素发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