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6-27 10:08:14

高校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

[摘要]高校财务管理是高校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的优劣直接影响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本文探讨了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即先进的管理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有效的评价机制等,实现高校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 管理理念 管理制度

高校财务管理是高校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财务预算、收费、会计核算和对外协调等内容。由于财务管理工作涉及到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后勤等各个环节,因此,在高校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化,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资金流量迅速增加,加强学校财务管理,理顺财务关系,是高校各项财务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依据。切实加强财务管理,充分调动高校内部的积极性,实现高校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使用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中心内容。

一、高校财务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高校财务公开程度不够,财务管理欠透明

目前许多高校已建立了校务公开栏,但远没有达到全面、深层次的地步。大部分高校的校务公开栏在公开的层次,范围方面做得不够,有的即使公开了,要么粗略不详,要么就是名词过于专业化,不便于广大师生了解。在财务管理上缺乏透明,也为一些腐败现象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从而使高校理财和监督受到限制。

2.高校预算管理不完善,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预算管理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高校有计划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建立和规范预算管理制度,是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核心。高校各项费用的收支都应按部门预算来执行。但实际工作中,却往往不是如此,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预算下达时间滞后,预算管理意识淡薄。高校内部预算一般要到3、4月份下达,致使年初预算执行随意性很大。下属学院(部门)对严格按预算使用经费的概念淡薄,一些经费项目不按规定使用,挪用、串用、占用经费等现象时有发生,高校的预算是反映年度内的工作任务,同时也反映学校的发展和规划,因此,预算下达滞后,必然会使学校管理的有效性降低。二是预算的编制程序不规范,方法不科学。很多高校对预算管理不够重视,整个编制工作往往只由财务处一个部门完成,没有相应的工作班子,缺乏调研和精细的论证过程。部门申报的预算过于简单,往往只是一个事项加经费需求,没有详细的经费需求理由和预算明细,预算编制缺乏科学的费用定额标准,要么按照上年的执行情况分配,要么根据上年的基数加本年增减因素来确定本年度的支出规模,这都缺乏量化分析和科学论证,没有真正做到以收定支,不利于资金的合理利用和调配。三是在预算执行上,没有建立相应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预算经费随意追加,预算控制刚性不够。有些学院(部门)用款没有计划性,有的刚过半年就将全年经费用完了,然后千方百计寻找理由,巧立名目,多打报告找领导追加经费,致使预算的严肃性大大降低。

3.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存在薄弱环节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院校已经脱离了单靠国家财政拨款的办学状况,步入了多渠道筹资的办学模式。高校自逐步扩大,资金使用已经涉及到教学、科研、物资采购、基本建设、后勤保障等方方面面。同时,随着学校经济状况的改变,社会上各种经济行为对高校经济活动也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也导致了高校经济行为的不规范和内部控制的失效,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乱,账实不符;另一方面资产配置不合理,重复购置,如有的学校院系都建有计算机房,大量购置的计算机,使生均拥有计算机达数台,造成资产的浪费。在个别高校仍然存在私设“小金库”、公款私存的现象,贪污受贿、挪用国家资金等违法乱纪行为呈上升趋势,造成学校资产的大量流失。

4.高校资金支出缺乏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

有些高校在资金使用上,缺乏成本管理意识,简单按开支标准支出,不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益;在货币资金管理方面,只注重对现金的一般管理,对货币资金的实际需求量的预测和控制、对降低货币资金成本等财务管理工作重视不够。资金的时间价值被忽视,货币资金的机会成本较高。这就需要财务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为合理安排预算提供依据。目前高校内部财务管理都是电子化和网络办公,提高了高校内部财务管理的效率和有效性,高校应用此现代化管理工具,加强预算管理,实现预算、核算与决算一体化,将预算与实际支出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优化资金的支出结构和确保资金正确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上述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财务工作的重点还基本停留在记账、算账、报账等方面,过多地强调服务职能,而忽视了内部管理职能。例如对学费的收取、支出的监督,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账上”,没有落到实处,重核算、轻管理,对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其次是领导者财务管理意识较差,学校领导对财务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有些领导认为财务是后勤保障,是财务部门自己的事情,自己作为领导,没有必要懂财务,只要懂得如何抓好生源、抓好教学、妥善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知道总的收入和支出就行了。不懂得最起码的财务知识,不懂财务制度,财务法规,不能意识到做好财务预算、财务分析及严格按财务预算执行经济活动是进行学校整体规划、决策的非常关键的一环。这给财务工作的开展带来被动,成为财务管理问题的根源。

三、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对策

1.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财务决策机制

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有效防范财务风险的根本途径是建立科学的财务决策机制。总的原则是:民主公开,充分论证,科学决策。重点是建立对年度预算、重大支出、银行贷款等重大经济活动的科学决策。高校要在校党委、行政的统一领导下协调学校的财务工作,讨论决定学校重大经济事项。财务公开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同时,注重发挥教代会的作用,加大校务公开的力度,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群策群力,共同做好学校财力管理工作。

2.加强预算控制和执行能力,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高校预算既要充分合理地利用现有高校的资源,又要节约支出,避免经费使用上的浪费,应尽量优化经费使用的支出结构。高校要全面推行一种与高校发展相适应的新的动态预算与成本管理制度,在预算时讲究办学成本,对学校各项目、各单位经费分门别类,逐一按项目进行动态核算,建立成本核算管理体系,进行科学预算。在制定年度经费预算时,必须坚持量入为出,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标准。收入预算必须做到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支出预算要坚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的原则。对经常性支出要适度从紧,建设性专项支出的预算要量力而行,高校要集中财力优先保障发展目标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注重预算执行过程中的严肃性和强化监督职能,强调预算管理从“重分配”到“重管理”过渡。具体包括:(1)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编制单位,对学校所属各部门要求按照“零基预算”法编制预算;(2)实行预算经费定员、定额管理,无论是人员经费还是一般公用经费均按定员、定额来测算,对专项经费实行滚动预算建立预算项目库;(3)细化预算经费指标管理,按照项目管理的要求,确立项目明细,进行分项核算管理。强化预算严肃性,严格执行预算,坚决杜绝超预算,无预算支出现象。即使当年收支情况发生变化,也要通过调整预算的方式处理;(4)按项目管理要求,年终教学、科研专项结余经费,转入下年度正常使用,其他经费原则上不得结转使用。在保障教学、科研正常支出的同时,规范资金结转,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5)建立预算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对预算收入的完成情况,支出的合理性,合法性及资金使用的效益性进行评估,持出预算指标与实际执行结果的偏差,分析造成偏差原因,及时采取措施,不断改进预算管理。

3.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防范财务风险

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控制学校内部的一切经济业务,使之都能严格按照计划规定的预期目标进行,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防止差错和舞弊行为。各高校必须以我国会计法规为依据,严格按照《会计法》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等会计法律、法规和财务制度的规定,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具体包括:(1)以预防控制为主,事后控制为辅,防止学校的财务管理发生无效率或不法行为;(2)注重程序制约,对主要业务的控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执行、记录、检查等程序控制,特别是物资设备采购、对外投资、基建项目招投标、学校招生及收费等;(3)注重责任牵制,在机构设置与岗位分工时,一定要明确各部门组织及个人应承担的责任范围,真正做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并要规定追究、查处责任的措施及奖励办法;(4)严格收费审批手续,所有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都须报学校财务部门审核备案,所有收费收据,均由财务部门统一向财政部门领取,使用完毕及时缴销,并将实收金额全部收缴财务统一纳入计划管理,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

4.运用科学的财务管理理论方法,建立财务分析评价体系

高校财务分析评价是运用事业计划、财务报表及其它有关资料对高校一定时期内的财务收支状况进行系统剖析、比较和评价,以获得对高校经济活动和事业发展状况的规律性认识。高校财务分析评价的内容应包括:(1)财务综合实力评价,即学校的办学经费筹集能力。包括国家教育经费拔款额、科研活动收入、学校资产总额等;(2)财务运行绩效评价,即按照收入和产出相比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原理,对学校财务运行的效果、效率、效益等进行评价,其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事业发展效率指标、自筹经费能力指标、科研成果评价指标等;(3)财务发展潜力的评价,即评价高校在负债和财务风险方面的承受能力。该类指标包括年末借款余额、年末流动资金、资产负债率、负债收入比等指标。财务部门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的会计资料,全系统地分析各类资产的拥有和配置状况,掌握学校的总体实力,充分挖掘学校的内部潜力,努力增收节支,有效地规避财务风险,为学校的重大决策提供准确的资料。

5.加强高校资产管理

为保证高校资产使用效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首先,转变观念,强化高校资产管理意识,强化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实行资产有偿使用的观念。其次,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成立专门管理国有资产的部门,整合国有资产,将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相分离,盘活存量,充分利用经营性资产,实现资产增值。再次,建立健全资产管理有效机制,确立资产立项、购买、使用、报废全过程的动态监控,应设立专门机构专门负责,统一管理,打破专业与院系限制配置相关资产,避免资产重复购置,减少资金浪费,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最后,树立成本核算观念,降低学校运行成本。

总之,在日趋复杂的办学环境下,高校的理财环境、理财观念等不断发生改变。高校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不断创新理财思路,及时把握经济方向,以学生为本,追求办学效益最大化,优化财务管理,合理分配资金,加强内部财务机构和人员的管理,创新管理机制,保证教育经费的合法合理运行,实现高校可持续性和谐发展,从而提高高校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叶习红. 高校财务管理的三个新理念 [J].会计之友,2009(10)中

[2]郝彦.高校财务管理的新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J]. 财会研究2009(1)

[3]尹之海. 高校财务管理创新探索[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8(9)

上一篇:浅议施工企业成本分析 下一篇:财务控制的原则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