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的文化解读

时间:2022-06-27 05:16:19

电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的文化解读

[摘 要] 电影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特别是国外电影所承载的浓郁的异域风情更是引起了广大观众的神往。前苏联经典作品《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一经问世便获得数顶桂冠,且更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获得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的关注。据此本文详细解读了该作品所蕴涵的历史、宗教、婚俗、姓氏、餐饮、都市生活及语言等民族文化画面,探讨了影视作品不仅仅是娱乐产品,而且更是一幅文化画卷。

[关键词]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文化;俄罗斯民族文化

电影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因为电影的生命就在于它和观众在情感上的文化交流。所以电影,特别是一部优秀电影,不仅仅是娱乐产品,更是一幅多彩的文化画卷,它生动形象直观地给观众展示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有关历史、宗教、风俗及日常生活的画面。电影已经成为文化的“使者”,通过国外电影可以了解其国家人民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文化,从而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使跨文化交流更加顺畅。如1985年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在与戈尔巴乔夫初次会晤之前,为了解“俄罗斯人神秘的心” 观看了不下八遍《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拍摄于1979年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影响了几代观众。该片不仅创造了极高的票房纪录——约有9千万人次观看了此片,并且于1981年获得第5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导演弗拉基米尔•缅绍夫、主演薇拉•阿莲托娃等于1980年也凭借该片获得前苏联国家奖金。作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前苏联电影新题材的先锋,这部极具观赏性的影片不再是以往的说教而是转向关注人物的曲折命运,引起了各个年龄层次观众的共鸣,特别是女性观众的认可。影片的情节始于20世纪50年代终于70年代,影片把两个时代进行了对比,着力表现了中年人的命运,深刻揭示了他们在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方法等方面的特点。本文试展开该部电影所描述蕴涵的俄罗斯民族文化画卷,掀开俄罗斯民族文化的神秘“面纱”。

一、历史文化

影片片名“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点明了作品的主题——成功不是等来的,只有奋发图强,努力奋斗才能品尝胜利果实,凸显了俄罗斯民族的性格——坚忍不拔,主动出击,永不言败。那么为什么是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而非基辅或圣彼得堡等其他城市呢?这句励志名言又蕴涵了何样的历史?原来在伊凡雷帝(1530—1584)执政时,官府横征暴敛,官库日益富盈,但民不聊生,民愤四起。为减轻沉重的租赋和减少频繁的兵役,不少敢说敢为的人前往莫斯科请愿,他们眼含热泪,痛陈时弊,拜求沙皇明鉴是非,拨乱反正,造福于民,但请愿却遭到严厉惩治,不了了之。有一次,沙皇伊凡雷帝正在宫廷附近的村镇小憩,普斯科夫请愿者得悉后马上赶到那里拜见沙皇提出减租赋少兵役的请求,然而伊凡雷帝听后不仅没有采纳民意反而大发雷霆,下令逮捕了这些请愿者,并对他们进行了非人性的体罚:剥去他们的衣服,把他们按倒在地,用沸酒浇烫,用蜡烛焚烧他们的须发……就这样,普斯科夫的请愿者无果而归并且伤残累累。从此,请愿者悟出了血的沉痛教训:眼泪无济于事,莫斯科(当局)是不会相信眼泪的。以后,当人们的愿望得不到同情时,就经常用这句话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吴国华,1988:113)片中卡捷琳娜和柳德米拉的痛哭震撼了观众的心,同时卡捷琳娜的行为又告诉观众,只有脚踏实地努力工作才能得到莫斯科的认可、获得一席之位、成为真正的莫斯科人。

二、宗教文化

影片中教授夫妇提包出门前,教授的一句“坐下来,好兆头”使不少观众困惑,明明上火车就要迟到了,为何大家又坐下来。这一习惯体现了流传至今的俄罗斯民族的多神教文化信仰。在988年罗斯受洗正式接受东正教之前东斯拉夫人信奉多神教信徒。多神教是各种信仰、崇拜的相当混杂的综合体,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大自然的畏惧、神化及顶礼膜拜。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自然力量是有生命的,神灵是无所不能的,是无所不在的,比如森林里有树神和鸟神,水里有水怪,家里有家神等,所以出远门前为保证顺利出行一定要静坐几分钟以听取家神悄悄给予的忠告,从而求得家神的庇护。

三、婚俗文化

在托霞的婚礼上我们听到了在我们看来与婚礼气氛格格不入甚至我们认为是大忌的来宾们的喊声“苦啊!”“苦啊!”在俄罗斯的传统婚宴上,来宾们举着酒杯一次又一次地高喊“苦啊!”“苦啊!”以劝新郎新娘接吻。新婚夫妇在“苦啊!”的喊声下频频接吻是一个古老的仪式,新人的吻会使杯中酒变得甜蜜,同时意味着“苦尽甘来”,表示婚姻美满,生活将甜似蜜。据说,这一传统源自古代婚礼上的娱乐节目。罗斯时期婚礼常在冬天农闲季节举行,出席婚礼的人在新娘家的院子里堆一雪山,然后用水浇冻,新娘及其女伴们站在“山”顶上,而新郎及其男伴们则被要求爬上去,来宾们高喊“山!(Горка!)”爬到山顶后新郎亲吻新娘,其男伴亲吻新娘的女伴,然后大家一起滑下来。由于俄语“山(горка)”和“苦(горько)”的发音相近,所以后来经过时间的洗礼便流传保存了如今的传统。

四、姓氏文化

一说到俄罗斯人名,多数人的印象就是“男的叫什么什么斯基,女的叫什么什么娃”。电影中对女一号的称呼就有叶卡捷琳娜•亚历山德罗芙娜•季霍米罗娃, 叶卡捷琳娜,卡佳,喀秋莎。其实俄罗斯人的姓名由姓、名、父称三个部分组成,如电影中女一号的姓为季霍米罗娃,名为叶卡捷琳娜,父称为亚历山德罗芙娜。父称是俄罗斯人所独有的,它表明该人是谁的子女,即叶卡捷琳娜的父亲名字为亚历山大。父称在沙俄时代曾作为权贵的象征,现在为许多正式场合下的礼貌称谓形式。在叶卡捷琳娜女儿的庆生聚会上宿舍管理员提议“让我们为亚历山德拉……孩子的父称?干杯吧!”然后叶卡捷琳娜说以外公的名字作为父称,于是大家齐说“让我们为亚历山德拉•亚历山德罗芙娜干杯吧!”在教授家的聚会上大家相互认识时“对您是一般的安东,父名是给下属叫的”。俄罗斯人名字的变化形式也相当多,分为大名、小名和爱称,如大名为叶卡捷琳娜或卡捷琳娜,小名为卡佳或卡秋莎,爱称有卡捷恩卡、卡捷娜其卡等。俄语中姓名的用法形式很多,表示的含义也不尽相同,除全称的姓名形式不能用作称呼语外,单独的名、姓、父称以及其他组合形式均可用作称呼用语。在正式场合同事及同龄人之间、下级对上级、学生对老师、晚辈对长辈的称呼一般用名字和父称来表示礼貌和尊重;关系亲密的同事及同龄人之间、长辈对晚辈更多的是称呼大名、小名或爱称来传递友爱;在公事公办的正式场合可以用“先生”或职务之类的字眼加姓氏来称呼以凸显对方的社会地位。

五、餐饮礼仪

卡捷琳娜以“教授千金”的身份在鲁道夫家做客时,鲁道夫的母亲盛情款待,席间因担心“教授千金”卡捷琳娜瞧不起,鲁道夫母亲责备小儿子用错了餐具,然后殷勤建议卡捷琳娜吃鱼,这时卡捷琳娜的过激反应“我不吃……谢谢……我吃鱼过敏”使许多观众困惑。这是因为俄罗斯人在正式场合具有严格的进餐礼仪,采取分餐制,使用刀叉。餐具的摆放位置是:叉子在盘碟的左边,刀和羹匙在右边,酒杯在盘碟的前面。在正式的宴会上,每吃一道菜要换一副刀叉,一般所有的刀叉都先摆在盘子的两侧和上方,吃饭时按由外及里的顺序使用,有多少副刀叉就说明有多少道菜。就餐时应右手拿刀,左手拿叉。吃完一道菜后,将刀叉并排放在盘上,把儿朝右,等服务员收走。如果在非正式场合只摆了一幅刀叉而下一道菜还要使用刀叉,就要把刀叉放在桌子上。此外吃不同的食物用不同的叉,吃鱼用三齿叉,其他用四齿叉,吃凉菜的叉比较小,吃热菜的叉比较大。(吴克礼,2001:282)而来自外地的年轻的卡捷琳娜对此不甚谙熟,怕使用错误而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所以吓得慌忙回绝。

上一篇:《国王的演讲》人物身份建构及社会隐喻意义分... 下一篇:论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