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中小企业关系型融资的经济学分析

时间:2022-06-27 03:15:06

民营中小企业关系型融资的经济学分析

内容摘要: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困扰其发展壮大的难题。本文从关系型融资模式出发重新构建民营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借贷关系,对于关系型融资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的剖析,以期发现这种有效的途径能够在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基础上,优化银行的组织结构,提高经营效率,有效的防范金融风险,实现银企之间的双赢局面。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 成本 软信息 潜在收益

问题的提出

民营中小企业很少能够通过采取直接融通资金的方式筹集到资金,大都是采用间接融通资金的方式筹资。在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能够采用融通资金的金融工具也相对匮乏,这也极大制约了民营中小企业的扩大再生产的经营活动。因此,这个热点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注意,本文并试图展开一些积极有益的探讨。

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给予民营中小企业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行业与国家之间的壁垒逐渐降低,企业之间的业务活动更加频繁,给予了企业更多的国内外投资的机会。通过观察发现民营中小企业在逐步发展壮大中由信用、抵押及血缘关系融资转向与银企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型贷款模式。特别是在日本、德国的中小企业纷纷与银行之间建立起紧密的关系,解决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银企贷款紧张的局面,以此作为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突破口。因此,我们通过深入剖析民营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放贷关系,发掘银企之间的信息的不对称的深层次根源所在,以此作为分析的切入点展开分析。

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与运行机制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历年来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由于其自身资本不够充足在企业成立初期可使用资金比较少,会计信息透明度低,企业信誉程度不高等原因,在从外部筹集资金时受到了诸多的限制。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民营中小企业外部融资能力严重的不足。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是一个半强势有效的市场,民营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时采用发行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与衍生品直接融资时受到了诸多的限制,所以更多的是采用间接融资的方式,通常采用资本成本较低的负债性融资方式即向银行借款这种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在此种背景下信用贷款、抵押贷款、票据贴现贷款等民营中小企业负债融资方式层出不穷,但是这些贷款方式逐渐被关系型融资的方式所取代,极大地受到国外银行与民营中小企业的青睐。这是因为关系型融资是民营中小企业融资与银行相互出售资本与债权服务结合的产物,此种融资的模式可以实现银企双方之间的双赢,突破了以往借贷的债权债务的关系,而是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互惠互利的融资模式。我们现在需要深入认识与剖析民营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这种关系型融资的模式,以此作为找到有效途径来改善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

民营中小企业实施关系型贷款时要与银行形成一个长期稳固的利益共同体,实施双赢为最终的目的。民营中小企业在披露信息和与银行沟通信息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所以通常可以选择几家有固定往来业务的银行进行实时的沟通与交流,使得银行能够及时的了解民营中小企业的经营信息。随着关系型贷款活动的深入开展使得银行逐渐积累了大量的民营中小企业的信息,同时银行通过民营中小企业开立的资金账户在企业办理转账、存款、业务结算以及理财和贷款咨询等业务时就可以获得民营中小企业的信息,当然在此银行也可以从民营中小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例如员工、原材料供货商、工商部门等监管部门获取第一手实时的动态资料。最重要的是这些信息中包含了不能用财务数据量化的“软信息”,这些软信息所容纳的信息含量已经远远超过仅仅通过财务报表和企业信用等显性的“硬信息”数据所展现出的信息价值,将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信息更加透明化,这正是实施关系型融资时银行所拥有的独特优势。

民营中小企业关系型融资的可行性分析

(一)民营中小企业对于银行贷款的依赖性

民营中小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是外部间接融资和内部直接融资。通常来说,民营中小企业从内部直接积累资金的额度有限,大部分需要依靠从外部间接融通资金。这是因为外部提供资金的所有者不会直接参与或干预民营中小企业的经营活动,可以有效地避免由于委托问题所引发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的发生。在此最重要的一点是外部间接融资对于披露的信息要求与成本较低,导致公开的信息透明度会较低。所以民营中小企业通常都会采取外部间接融资的方式融通资金,在外部间接融资的市场是一个半强势有效市场充斥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融资的金融工具又相对匮乏,因此向银行贷款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而且这种方式将在一定期间内处于主导地位。即使是在资本市场相对发达的欧美国家仍旧有加大比重的民营中小企业在融通资金时向银行贷款。

(二)不同规模的银行适用于关系型贷款

在我国是中国人民银行与其下属的工商、建设等国有商业银行与私营的民生、华夏等银行构成了我国主要的银行金融体系。在最近几年兴起的财务公司、担保公司甚至风险投资公司等一系列中小型金融机构主要面向民营中小企业提供不同形式的融通资金服务。但是这需要银行拥有民营中小企业的“软信息”,降低银行获取与验证信息的成本。资本规模比较大的商业银行善于收集财务数据式的“硬信息”,因此在实行关系型贷款时获得“软信息”时就略显不足。

根据威廉姆森所提出的层级控制理论,组织机构的规模越大,层级之间的信息传递就越可能失真,发生的信息损失就越大。大银行的组织机构复杂且庞大,在各个地域都设有营业网点,收集企业信息时会采取银行内部独有的标准对财务数据的“硬信息”进行过滤与筛选,将贷款发放给资产规模较大和信息透明度相对高的企业,而对于关系型贷款所需要涉及到无法量化模糊型和人格化的“软信息”就难以在多层级管理的大银行内部对于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书面表述与信息的传递。中小型银行的管理层级比较少,其银行的客户经理能够直接地将民营中小企业的信息传递给信贷部们,信息的传递流程简单,因此中小型的银行在向信息透明度并不高的中小企业发放关系型贷款时可以有效地防范风险。

(三) 关系型贷款收益与成本的匹配性

上一篇:物价稳定目标下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性实... 下一篇:应急物流能力的灰色模糊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