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网络教研的心得和体会

时间:2022-06-27 12:17:45

谈谈对网络教研的心得和体会

摘要:网络教研是一种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教学研究方式,既是对常规教研工作的一种技术支撑,更是对常规教研工作的一次革命。有利于克服我们传统教研手段的落后,力量、资源的匮乏,教研活动与课程教学的时空割裂,只能采取“蛙跳武”教研活动,难以吸纳所有教师参与、难以介入教学全程等等问题和缺憾。因此,网络教研是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教研工作改革和创新的发展趋势,并且随着网络教研的深入开展,必然会引发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的变革。

关键词:网络 教研 学习 合作

网络教研不仅激发了老师们的学习热情,而且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增强了老师们的教科研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网络教研中来,并形成充满活力的学习团队,不断实现了从超越自我到自我超越的转变。为此,我科针对每学期研究的内容,结合教学的实际,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网络教研。我本人也在网络教研中向各地的老师学到了许多新知识,加深了对一些教育科研课题的理解。也有了自己的一点思考。

一、同课异构,预热网络教研

网络环境使学生成为学习行为的主体,同时网络平台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了网络,许多人都习惯到网上去找资料,但往往迷失了方向,成了东拼西凑的“杂家”。因此在迷失自我前要先有自己的思想,“同课异构”就成了网络教研前很好的一种预备形式。例如在:三原色三间色一课,这课看似简单的课例,在各自独立备课时有了各自的思考,“1,为什么称红、黄、蓝为三原色呢?2,感受三原色变三间色的过程。3.为什么用同样的两个原色却调出了深浅不同的颜色?”这些问题如何更好地解决,是灌输式,是引导式,还是体验式等等,在大家对教材的理解都有了切身的体会,有了自己的思考后,再利用网络平台互相研讨,这时的网络教研就不会只是泛泛而谈,流于形式了。

二、改变供给不足,做强做大教研

网络教研是网络与教研的有机组合,是一件事,不是两件事。网站归网站,教研归教研,不是网络教研,也不会有理想的常规教研。网络教研是日常教研的支持、放大和创新改造。独木不成林,拆除区域、校际壁垒,人人参与,是教师提高的途径,也是网络教研的源头活水。

网络教研的平台非常丰富,门槛其实也很低。在多年前,我们会为找一件有独特要求的素材而绞尽脑汁,现在自己没有的,只要在QQ群中、论坛上一呼,就有不少热心人会来帮忙,相信没多长时间就会解决问题。当然这是最简单最原始的网络教研。不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网络教研改变了各自单兵作战的困惑,为做强做大教研提供了可能。

三、合理分工。保证网络教研顺利开展

网络教研的内涵很丰富,它不仅在做教研,而且在创造着团结合作、平等对话、催人奋发、促人反思的教研文化;教师参加网络教研进行合理分工,根据每位教师的自身特点制定合理的分工合作计划,从而可以保证网络教研的有序性、有效性。

网络教研的形式多样,可以是QQ群的你一言我一语,也可以是论坛上你一段我一段,这些都是日常网络教研的形式,特别是QQ群参与人员多,页面调动快,这要求参与者眼快,思维快,可以说是跳跃性的思维,往往参与者还在思考前面的东西,后面的东西又来了,有时让人感到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又一问题来了,问题比较散,随意性大。而更有针对性的就是专题的教研,这种形式在现在网络教研团队比赛中较为常见。这就需要一个组织者或发起者,大家就一个主题进行专项研究,队员们就各自特点进行合理分工,先一起进行教材的梳理、分析,然后分工,有的主要进行课题的总体流程设计,有的进行相关课件设计,有的进行资源的收集整合,有的进行课例设计的预设及反思等。正因为有了合理的分工才发挥出网络教研的最大功效,从而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佳效果。

四、个性发展。提升网络教研的品昧

如果网络教研只是一味强调共建共享,那出来的成品将只能是共性的。而美术是要有个性的,没有个性的美术是没有生命力的。同样一个人也应是有个性的,没有个性就没有自己的特色。要培养学生成为有个性的人,就必须帮助他们构建有自身特点的个性知识结构。这一切都要求我们提升网络教研的品味,在共性的基础上加以提炼,使其升华,为我所用。例如在《旋转的风车》一课中,教师们共同研究了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但是在作业及展示活动这一环节中,条件允许的学校,可以让学生在网络教室,用各自的电脑设计动画,生成动画,共享动画。在条件有限的学校用老式连环画的形式同样也能生成动画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网络教研正在逐渐展现出其特有的时代魅力,它不仅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热爱学习和思考的教师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空间和平台,而且还把一部分积极上进但苦于无学习机会的教师从网络游戏与聊天中拉到了教学研究的网络学习中,让不了解网络优势的教师接受了新事物,激发了教师的学习热情。使学习与研究成为他们的主动行为,成为一种责任和追求,进而成为一种职业习惯。相信每一个深入参与到网络教研之中的老师们都会深有感触。

上一篇:从“习得无助”实验谈对数学学习后进生的关注 下一篇:由英语课堂中的意外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