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五要”说

时间:2022-06-27 06:18:22

语文学习“五要”说

物理学中有个“场”理论。“场”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通过物质的相互作用而表现出来。“场”是肉眼看不见的,但它具有物质的真实性。语文学习心理也是这样一种“场”,叫做语文学习“心理场”。语文学习“心理场”的优化可从五个方面着手,谨分述于次:

一、视野要开阔

阅读面要广,不要将语文阅读窄化为文学阅读。鲁迅早就告诫青年,弄文学的不妨看看“与本专业毫不相干的书”,“专看文学,会变成连常识也没有”。鲁迅是个文学家,但他的涉猎面却很广泛。据许广平《鲁迅回忆录》一书记载,仅1913年前后两年,鲁迅翻过的书籍杂志就有:诗话、杂著、画谱、杂记、丛书、尺牍、史书、汇刊、墓志、碑贴等。此后几年间,还有诗稿、作家文集、丛书、小学、佛学、金石文字、瓦当文、壁画、造像、画像以及世界名人法布尔、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作品。前面所列,既有文艺类书刊,还有史学、文字学、考古学及其他自然科学的著述。阅读上的广收博取大有益其文学创作。大凡大学问家其语文根基都很扎实,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也有同样的语文实践。他说:“我从小打好语文基础,对我学习其他学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现在的学生比这些老前辈要幸福得多:打开电视,可以观赏;网上冲浪,可以浏览;随着电子媒体的介入,阅读面更广。

我们常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当然,“生活”的内涵又不仅包括阅读,它的领域十分广阔。生活,五彩缤纷;生活,五音繁会;生活,五味俱全;生活,五花八门。因而“视野要开阔”的另一要义就是要走出书斋,在社会中观察体验,以拓展语文学习的心理场。两千年前的孔夫子就教导学生“多识鱼虫鸟兽草木之名”;七百年前的陆游就指导儿子“汝定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现代人更有体会,茅盾为写《子夜》,连续数月在证券交易所中“鬼混”。他把这叫做“采集生活”,说:“采集之时,贪多务得,要跟奸商一般,只消风闻得何处有门路,有货,便千方百计钻挖,弄到手方肯死心,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是可称为‘货’的,便囤积,不厌其多。”

前边三例都是带任务去深入生活,而作为现代学生目的、方向便不一定这么确定。谁知道你今天的生活,不是将来语文学习的有用的“货”呢?记住,语文学习视野的闭锁化将导致语文学习心理场的狭隘化,这是语文学习的头号大敌。

二、胸襟要博大

语文学习在见多识广之外,还要倡导胸襟博大。雨果说:海洋是广阔的,天空比海洋广阔,而人的心灵比天空更广阔。这里所说的“心灵广阔”,也就是胸襟要博大。“仁者爱人”、“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这是古圣先哲的箴言,“博爱”、“泛爱”这是近现代人道主义的旗帜。语文,是人文学科;人文主义,要以人为本。在这个意义上说,人文主义就是人道主义,但人文主义比人道主义的内涵更丰富。人文主义除了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之外,在当代更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中国有句成语叫“悲天悯人”。“悯人”是中国文学也可以说是中国语文的思想主脉,不管哪一时代的诗文都离不开忧国忧民。但在臭氧层空洞扩大的今天,在“赤潮”汹涌的今天,在物种急剧减少的今天,语文学习在重视“悯人”之外,更要重视“悲天”。语文学习要为建立跟大自然的亲和关系,尽自己的最大努力。

语文学习要更多一些爱;语文学习要以慈悲为怀。“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我们的任务是向大自然索取。”(米丘林)对类似的中外名言该是反思的时候了。

三、态度要正确

语文学习跟其他学科学习一样,是个艰苦的过程。虽说其领域中存在更多的审美愉悦,但历练艰辛和劳动付出是难免的,谁想抄捷径和搞剽窃,都是学习态度不端的反映。尤其是写作,初学写作必须力避抄袭,针对“天下文章一大抄”的论调,可鸣鼓击之。当然,我们并不反对范文引路,仿写开局。所谓仿写,一为模仿;二为脱胎。模仿是仿效写法,脱胎是继承用意。模仿者跟范作用意不同而写法相似,脱胎者跟范作写法不同而用意相近。前者如韩愈的《画记》,仿效《周礼・梓人》;后者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显然脱胎于《礼记・檀弓》。大家尚不避仿写,更何况初学语文的后生小子呢?

以上说的是态度要正确的第一层意思。而其第二层意思,即在阅读文章时,要披文入情,与作者同欢,共涕泣,力戒偏颇和浅薄。读《阿Q正传》不是怒其不争哀其不幸而是对阿Q相忍俊不禁;读《祝福》不是同情祥林嫂的不幸遭际,而是模拟她失子后的喃喃自语,乐此不疲,此种情感反应均不当。阅读欣赏必须伴随与作者的异步感动,产生与作品的异质共鸣。读陆游的“船楼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沛然而激越;读杜甫的“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油然而惆怅;读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宛然转向深沉;读白居易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欣然如睹明丽。马克思说:人的耳朵感受和享乐不同于粗野的不发达的耳朵。他又说:最美的音乐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来说不存在欣赏。在语文学习中,这“耳朵”要扩展为“五官”,五官必须发达,而要发达,首先态度要正确。

四、方法要科学

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志向高远,但又思想幼稚、方法欠佳。为此教师要因时因人因地因文,教给科学的学习方法。

语文学习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类和用途。从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看,有普适性方法,有特殊性的方法。如“出入法”各科均可用,如“涵咏法”便只适合语文。从语文中读说听写能力分类看,四种能力培养又各有其法。从不同文体的学习看,论文的钩玄提要法,便不宜移用于诗歌,诗歌的吟味鉴赏法也不好移用于论文。从学习者的素养品性等身心条件看:蔡尚思的“竭泽而渔”法可能别人很难照搬,因为他的精力健旺;克鲁普斯卡娅的“一文三摘”法不一定必要,因为不见得人人当秘书;欧阳修的“三上”法在当代要有所更改;叶圣陶的“三步”法如今还要发展;梁启超的“笔记”法将来要演化为“下载”法。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在“一根头发丝般细的光纤能在不到1秒的时间里将《大不列颠百科全书》29卷全部内容,从波士顿传到巴尔的摩”的信息时代,“全球电脑网络的发展将成为塑造这个星球上生活的决定性因素”,更应该讲究学习方法的科学化和效益化。

五、层面要创新

法国文化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同样学习的最高境界不是接受已有的东西,而是创造没有的东西。但是创造和创新又有层次之分,不能要求青少年学生像科学家、文学家那样的创造创新。创造创新至少有三个层级:做了自己以前没做过的;做了同龄人没做的;做了世人所没做的。青少年的创新要求不要定得太高,要从初级开始,循序渐进。比定位更重要的是作为教师还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新能力,像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所昭示的那样:“人人是创造之人。”不具备创新能力的人,只有贻误创造潜能开发之机,以致创造力泯灭。

创造之于阅读是有新识见。想人之所未想,发人之所未发。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有不唯书、不唯师,只唯真的勇气。正像亚里士多德说的那样:“柏拉图是我的师友,而真理对我更可贵。”敢质疑敢问难。这使笔者想起少年鲁迅的一件事。在绍兴鲁迅纪念馆存着一本《花镜》,此书介绍映山红移栽庭院必须以本山土壅才能成活。少年鲁迅偏不信,移于百草园中不用本山土培植终亦成功。于是他批道:“不以本山土壅亦活。”可见鲁迅小时创新意识便已萌蘖。南宋著名文人陈善写过一本《扪虱夜话》,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但愿当代青少年学生都学少年鲁迅,读书能“出入”,有创见。

上一篇: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流 下一篇:注重课前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