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科德育与生活德育结合的实践探究

时间:2022-06-27 06:07:03

高中地理学科德育与生活德育结合的实践探究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探讨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使其内化成学生的优良品德。从而实现将地理学科德育转化为生活德育。

关键词:地理学科德育 生活德育 绿色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039-01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首要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的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也就是说,德育渗透于地理教学之中。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发挥地理教育本身所有的德育和智育两种功能,通过地理课堂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1 资源观的树立与勤俭节约美德的培养

场景一:在食堂里,水池旁倒有许多米饭,有的同学坐在哪里,哪里就撒得到处都是饭;甚至有的同学端起饭菜,认为不好吃,没吃上两口就倒掉了,然后再去商店买各种零食吃。

现阶段的许多学生生活环境优越,吃苦太少,不能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平时生活大手大脚,不勤俭节约。通过地理课堂上资源观的培养,让学生从思想上真正树立环保节约意识显得十分必要。

在现行的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版)中重点涉及到资源问题的知识有必修二中人口、农业、工业和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必修三中森林的开发保护、能源资源的开发、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等内容。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大国之一。按自然资源总量的综合排序,我国是世界第四位。矿产资源探明储量潜在价值居世界第三位;水能、太阳能和煤炭资源分别居第一、二、三位,石油资源居世界第八位;耕地、草原面积居世界第四位,森林面积居世界第六位。但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上人均资源占有水平较低的资源小国之一。我国自然地理条件复杂,资源种类齐全,但资源质量不高,自然生产力低。我国资源分布不平衡,资源之间不匹配,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协调。众多人口对有限资源的压力将愈来愈大,后备资源供给不足,潜伏着更大的资源危机。

在学生资源意识的培养上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首先让学生分析资源现状,然后展现资源问题,最后让学生寻求问题的解决方式,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我国经济发展对资源的大量需求。同时,从总体上由于我国生产技术水平还比较低,对资源的利用程度比较低,更进一步加剧了自然资源的紧缺程度。

由于我的资源现状决定我们必须节约资源和合理利用资源,那么如何从我们自身做起呢?这就要求我们要勤俭节约。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生活质量高,物质极其丰富,贫穷与饥饿似乎已经远离我们,但是,作为祖国未来的你们,勤俭节约的美德不能丢。勤俭节约,珍惜资源,就让我们从珍惜粮食做起吧。“民以食为天”,吃饭是天下大事,粮食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2 环境观的树立与保护环境意识的养成

场景二:在校园里,一些同学吃完零食的包装袋随手乱扔,影响校园环境卫生;有的教室垃圾桶里的垃圾堆积如山,混乱的堆放在一起。

目前,全球每年产生的垃圾量在激增,达到500亿吨,这就需要更多的土地来堆放垃圾。然而,能堆放垃圾的特殊留用地已越来越难找到;垃圾填埋时,化学物质可能泄露,污染地下水和土地;此外,如果利用焚烧处理垃圾,有可能造成空气污染。

在现行的高中地理教材中重点涉及到环境问题的内容很多,如必修二中城市化产生的问题、直面环境问题,必修三中的流域的综合开发、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选修六整个模块都是环境保护。

环境观是人类对其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以及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在一些相邻的学科中或称之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它决定了人类对环境的态度并制约着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行为。人类的环境观是从“天定胜人”逐步发展为“人定胜天”,最后发展为顺应自然,“人天共存”和协调发展。通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是学生充分认识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通过地理教学让学生意识到环境问题关乎千家万户,并且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环境污染与人类的活动具有直接、间接的联系,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环保传播绿色价值观的传递应在全社会倡导,反响热烈。但是现实是具有很强烈的感染性,很多事情习惯成自然,公众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习惯。

通过环境观的养成,让学生自己寻求解决垃圾污染的办法。面对过量的垃圾,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减少垃圾的产生和废物的再利用。引导学生树立节约资源少产生垃圾,以及垃圾分类的观念,改造或增设垃圾分类回收的设施等等。

3 可持续发展观的树立与绿色生活

场景三:在学校门口,每天上放学是交通非常拥挤,接送孩子的车子排起了长龙,其实他们的家就在学校附近,有的学生离家就几百米还要打的回家。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观贯穿教材始终,是高中地理教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人类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的高度概括,不仅要考虑自然层面的问题,甚至要在更大程度上考虑人文层面的问题。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领域的教学中,不仅讲授可持续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与自然生态问题,还要理解可持续的人文资源、人文环境与人文生态问题、最终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产生活中寻找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依靠公众的支持和参与。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的参与不仅包括公众积极参加有关行动和项目,更重要的是人们改变自己的态度和习惯。而落实在现实行动上就是我现在提倡的绿色生活。

新时期的德育不能仅限于班主任的生活德育教育,在操作层面上,家庭、学校、社会都有责任。尤其是学校,应多开展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和主题班会等探究式的活动,让学生在钻研、讨论中转变观念,化为行动。高中地理课堂的理念为德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我们充分利用这个平台进行地理学科德育,并将地理学科德育转化为生活德育,让学生的优良品行成为一种行为自觉。

参考文献

[1] 蓝维.德育学科教学心理学[M].人民出版社,2004.

[2] 刘德华.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高中化学实验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研究 下一篇:初中数学课程资源开发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