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迈皋桥爆炸事件

时间:2022-06-27 12:49:57

从迈化路的新城尚座小区到塑料四厂短短200来米,路中间,被拉起一根警戒线,60岁的黄民良满头油汗被阻在警戒线外,他带着哭腔的请求并没有打动尽职的警察和保安。 南京经五路一处餐馆的玻璃大门被震碎,玻璃散落一地。

在远处视线内的爆炸废墟堆中,南京武警和救援人员穿梭其间,一上午他们从中挖出了三具罹难者的尸体。至此,7月29日公布的南京建国以来最大的这起爆炸事故的死亡人数增至13人,危重伤员为11人,受伤住院治疗120多人。

这是南京迈皋桥丙烯爆燃发生不到30个小时里,南京政府召开的第三次新闻会上的消息。在最初的4小时里,南京本埠和外地新闻机构有关这起重大事故伤亡人员的报道显得有些混乱,各种伤亡数据大相径庭。

按照大陆对重特大事故的呈报处理程序,当晚,国家安监总局副局长孙华山率员赶赴南京。而之前数小时里,江苏和南京政府业已稳住阵脚,掌握节点,在当日下午和晚上接连召开两次新闻会,统一对媒体披露官方掌握的事故进展。

但与外埠媒体的热火朝天相比,一连两天,南京本地主要几个纸媒的头条基本都让位于吉林污染事故,官方的消息都被放在报纸内页,电视台黄金时段甚至仍“放着泡沫剧和暑期档的娱乐节目”。在南京人气颇高的网络论坛西祠胡同,这些现象令南京广大网民“情绪并不平稳”。

如同以往一样,每次重特大事故发生,都是对地方政府的应急协调处置能力的考验,背后则直指政府公信力。在诸多事件中,政府的管理职责和官方公布的伤亡数据一再被质疑顶帖。民众的各种意见领袖往往在网络持续发酵,与官方旨意相左,令政府大感头疼;而少数官员的真性情表现,又在舆论民情的放大镜下,被网民细细评定。

钉子户成受害重点

爆炸前20分钟,同在新城尚居做小区绿化工的老伴杨业枝被黄民良支使去出租房找一个工具,此后一去不回。老黄一家四口来自安徽滁州,他们的家在迈化路上中华大酒店的地下室,酒店正对面50多米处就是迈皋桥爆炸事件的风暴眼――塑料四厂正大门。

南京栖霞区迈皋桥、燕子矶一带,是南京的老石化工业区。在城市化快速围剿下,周边林立的商品房和各种建材家居市场已将此处包围,旧有工业时代辉煌的影子正在逐渐淡出历史,唯一留下的废弃的厂房和破旧的棚户区变成一片洼地,成为城北一道难看的疤痕。但因为地段租金相对便宜,这里却是像黄民良这样的外来务工人员和摊贩、黑车、摩的司机首选租住地。

南京40路公交站附近月园小区的马师傅印象中,发生爆炸事故的塑料厂已有十多年不生产了,厂房全部出租,只有部分人员留守。

7月29日,南京市政府的消息称,塑料四厂一带已列入市改造拆迁的规划,待拆迁完毕,即由房地产开发商进驻开发。迈皋桥地区的大部分住户此前都已陆续谈妥搬走,剩下一些“钉子户”因为补偿谈不拢,仍坚守原地。知情人士透露,迈皋桥地区的部分钉子户,在这次爆炸中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

黄民良租住的中华大酒店就是其中的钉子户之一。迈化路上新城尚居小区一位姓张的物业管理人员透露,中华大酒店老板曾张口要补偿1000万,但被有关单位拒绝,酒店方于是坚持不拆,黄一家才得以以每月300元的租金住租在酒店的地下室。

7月28日上午,黄民良让老伴回出租房拿工具后,过了不到一刻钟,低头除草的黄民良猛觉得脚下的大地抖了几下,扯心裂肺的一声闷响后,塑料四厂方向腾起一团硕大的蘑菇云,几十米的火焰蹿上半天。黄民良扔下工具,不顾危险,冲进火场,看到浑身炭黑的老伴仆倒在门口,闷声不吭,烧剩一条短裤的儿子正从废墟中钻出,躺在路边不已。

扑回火场救援的黄民良曾眼睁睁看着昏迷不醒的老伴被送上救护车,来不及问清是送到哪家医院。“我妈妈上车的时候,已经昏迷了'我到南京各大医院寻找,问有没有昏迷的没家属的重病号。”黄民良32岁的女儿黄爱华说,各个医院查看了记录,都说没有收留这个病人。

当天下午到30日上午连续三天时间里,黄民良一家三口白天黑夜都奔走在南京城里的每个角落,寻找亲人的消息。

事发三天后,“我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母亲)是死是活,或者伤员送至医院无人认领,都应该有个说法。”黄爱华7月30日中午对记者说。前一天,黄爱华经人指点,去经五路的银茂宾馆现场指挥部问询,但走到楼下被人带离。警方只告诉她会帮助寻找。在该宾馆的2楼,本刊记者曾看到,南京官员在反复核对一份死亡人员详细名单,时间长达1小时以上,有关官员更是现场反复叮嘱“公布死伤名单人员一定要慎重”。

让黄民良不明白的是,他眼睁睁看着昏迷不醒的老伴被120拉走,此后杳无踪迹。杨业枝无论是生是死,好像突然人间蒸发一样。

背靠塑料四厂核心爆炸区近30米远,栖霞大道纬一路一侧,有一排14间楼房孤零零地伫立在路边,这里据称是南京龙波物流公司的房产,也因拆迁补偿问题僵持已久。

在这次爆炸中,该排建筑受损最为严重,几间混凝土结构的房顶被生生掀飞,残存的钢架被一股大力扭曲成麻花状。在此工作的17岁的南京合力工程机械修理厂学徒工周杰被重物击中罹难。“我的可怜的周杰呀,再也见不到你了!”7月29日下午,几个面色凝重的男人搀扶着一位哭声凄厉的妇女,冲进岌岌可危的修理厂工作间。

周杰工作不足三月,就不幸遇难。闻讯从安徽老家赶来的父母不顾官员的阻拦,在现场抢修挖掘机的隆隆作业声中,烧起董裱纸,哭祭死者。

诡异的死亡数字

迈皋桥爆炸事故的当日下午,包括央视、新华社在内的众多大陆媒体报道称,原南京塑料四厂可燃气体管道被挖掘机挖破,造成可燃气体泄漏,遇明火发生强烈爆炸。事故已造成12人死亡,现有120人住院治疗,其中15人伤情危重。

但在第二天南京各大媒体的报道中,南京“7・28”可燃气体泄漏事故的死亡人数为10人,另有120人住院治疗,其中14人伤势危重。与央视等媒体公布的数字相比,少了2人。

“部分媒体当时公布的数字可能有推测和叠加的成分,不一定准确。我们公布的伤亡人数都直接来自卫生部门收治一线上报的统计数据,有伤病员的病情记录卡、住院时间、收治情况等资料信息,我们公布的信息一定会反复核实。”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新闻发言人曹劲松对本刊记者表示。

不知道这个说法是否表示,如果死者未被送医,即在统计数据之外了。但许多现场目击者对官方的数字表示怀疑。一名事发后第一时间进入现场的市民对媒体表示,他亲眼见到一间房屋倒塌后,一家6口仅有一人生还。

一位爆炸亲历者发表日志记述了当时的悲惨情景,“那是我终身无法忘记的。一朵巨大的蘑菇云,笔直地冲入云霄。路边全部都是碎玻璃。那里门面房很多……我不管网上说什么,依据我的亲眼所见,那惨烈的情状绝对不是死亡十几个人、受伤100多个人。”

在南京最热门的网络论坛西祠胡同,对官方公布的相关伤亡人数,各种猜忌和质疑持续发酵升级。本刊记者7月29日和30日在迈皋桥地区周边的随机采访中,很多受访者对政府公布的人数存疑,在纬一路爆炸点不远的一位商户,以他的估计,伤亡人数“起码是现有的8倍”,但他并未提供可靠数据来源。

据称,最早赶赴现场报道事故的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第一时间报称爆炸死亡人员达80多人,但该频道当晚严正声明,指责“有人冒充我台记者,在微博及其他网络论坛散布有关迈皋桥爆炸事故的不实言论,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有关部门已对此事展开调查”。政府公信力危机

继南京电视台之后,江苏卫视在7月28日中午12时多也赶到爆炸现场采访,在现场的还有江苏省和南京市政府官员。江苏卫视的现场直播遭到一位官员的厉声喝止,这位官员随后被网友人肉搜索,证实是江苏省政府的徐姓官员。这位官员迅速被网友送了外号“直播哥”,遭到网民的集体讨伐。而江苏卫视的直播被人为中断后,电视媒体此后再也没在爆炸现场出现过。

江苏省政府这位徐姓官员的牛气举动,越发引起当地市民对爆炸事故真相的疑问。对官方的几次信息,民间开始持相反的思考方向。如7月30日相关媒体引据南京市官员的事故调查结论,称事故原因为,塑料四厂拆迁厂区为层层转包,施工单位违规操作,野蛮施工:施工管道线图上标注的管线位置与管线实际位置有偏差等。

“把事故责任说成拆迁公司转包所致,显然是为转移目标,引导公众关注焦点。”南京当地一些人士认为,迈皋桥地区为旧有的老化工区域,地下化工管线、地上化工厂、加油站、加气站密布,离周围新开发的居民小区都很近,加之该地区今年以来,多个工厂屡次发生丙烯泄漏和火灾事故,相关部门心知肚明。导致今日之事故,城市规划、建设、安监等部门有惰政行为,存在不可推卸的责任。

事实上,大陆近年来发生重特大事故灾言的城市,每一次事故调查结论出炉前后,政府和公众的信息认知方面均存在巨大的反差。而每一次突发事故,亦间接记录了该政府公信力在民众中的真实认同率。

在事发1天后,栖霞大道18号大瓜园众多受灾商户向记者抱怨说,已经一天没吃喝了,晚上就睡在路边。一位安徽籍商户称,29日上午众多商户实在太气愤,拦路讨个说法,有个省里的领导当场承诺他,中午时间,有人会送饭过去。“到现在都晚上了,饭呢,在哪里?”

而7月29日的南京报纸说,江苏、南京迅速启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现场“伤员免费救治,居民安置宾馆”。

在7月29日的会上,栖霞区区政府相关人士表示,从28日下午5时到29日上午9时,区政府又组织1000多名机关干部,对迈皋桥等地区再次进行定人定点调查摸底,此前市区政府都已派员挨家挨户统计损失,待数据收集完毕和鉴定方案出台,市政府将出台一个整体补偿方案。对于附近生活暂时出现困难的2700名居民,栖霞区每人每天发100元生活补贴。同时街道也设立了3个临时安置点供居民住宿,至28日晚上,已有90多人住宿。房屋出现损坏的居民,政府―方面组织工程队进行修复,一方面由居民自己先行修复,费用由政府来出。至于具体的整体补偿方案,政府目前正在研究之中,一切都会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当天,正在一个宾馆地下一层里封闭进行的专家评估会,因为谢绝媒体参加,无人知道具体内容。

上一篇:各地水利告急凸显制度缺失 下一篇:大陆推知识产权战略促自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