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尽显活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时间:2022-06-26 10:27:13

课堂教学尽显活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摘要:课堂教学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教者应当象独具慧眼的伯乐,通过对教材的深入钻研,挖掘出各种内在因素,创设适合学生接受的情境,再辅之以合理点拨,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既获得知识的提升,同时又把情感价值观本身与教材所内含的德育因素自然地有机地融合,并最终内化为学生个体的价值观。

关键词:语文;课堂;案例教学;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99-01

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文明积淀为人格。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发挥的引导作用,关键在于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和尽可能使学生之思不误入歧途,而是导向事物的本源”。作为教师,我们面对着的是一群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尚未成熟的学生,在实际教学中,该如何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直接说写这个话题是因为以下的一则案例引起我的思考:

1.案例再现

近期看了《小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4期中《我的三味语文》这篇文章,作者是四年级一位语文教师,在带着学生学完《搭石》一课后,为了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他让孩子们畅谈感受,从平凡的小事中折射出真正的美。文中有这样一段学生的对话:“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心灵美。最近,我在网上帮别人看管菜园,还帮他们除草、治虫――”(话音未落,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当然算了。虽然不像农民伯伯那样真的在菜园里除草、治虫好,但也是帮助别人呀!”“不算。帮人家看管菜园、除草、治虫,不是白干的得用Q币换取。这是有偿服务,动机不纯,不是心灵美得表现。”“这是人家劳动所得,又没偷没抢,正大光明。好比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孩子们热议的正是网上盛行的种菜、偷菜游戏,以及应运而生的一种新职业――“偷菜钟点工”。对此,这位教师的观点是:在议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不再囿于课本,而是将贴近生活的现代元素注入其中,在热烈的讨论、观点的碰撞中,学生思维火花不断闪现,语文能力与人文精神同生共长。

2.我的思考

现在已经不说“偷”了,而是“收”,并且这只是个游戏,儿童的立场只是玩。

不可否认,此刻学生确实在畅所欲言,咋一听起来,似乎也有道理。但我疑惑的是:孩子们敞开心扉说的同时,是否已忘了什么叫“偷”?他们真的言之有“理”吗?我对教者的观点不敢苟同。目前,“偷菜”的发展趋势呈现愈来愈烈的景象。从这个游戏本身的出发点来说,应该是让人们在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能够体验收获和成果的喜悦,带来开心一笑,达到培养陶冶情操之目的,让“偷”这个网络虚拟行为和举动,成为游戏者趋之若鹜的嗜好,使自己能在短时间享受‘不劳而获’的快乐。虽然在虚拟世界的游戏中,大家都在“偷”与“被偷”的角色中转换,共同游戏,拉近彼此间的关系。但我们不要忘记:这始终是建立在“以偷为乐”的基础上,若一味沉溺于这样的网络游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社会危害更是不容忽视的。

从游戏的意义来说,“偷菜”更甚于“窃书”。我们所处的时代,社会的进步与公民的道德都是以“偷”为耻的,“偷”绝不是一个光彩的字眼,记得鲁迅先生笔下曾描绘过的“窃书不是偷书”的悲剧人物孔乙己,明明偷了书,但又不齿那是小人的行为,于是用“窃书”来粉饰自己的行为,觉得偷书总是不光彩的。而现时却把“偷菜”视为一种乐趣,作为一种追求,尽管它是在虚拟的网络中,发生在虚拟的世界里,但其玩者的心理、游戏者的脑际,都时刻受着“偷”这种行为的侵蚀和控制,久而久之,就会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就会渗透到自己的思维中、影响到自身的行为上,这是非常危险的。更可怕的是,它好似一场流行的瘟疫,正以你无法想象的速度席卷所有网民,公司职工,白领,老板,大学生,中学生,甚至是那些天真无邪的小学生!

联系上述案例,不难看出,执教者呕心沥血,从创设情境到引导经历,从教化进入悟化,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新的感觉、新的体验,课堂的辩论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勇气,还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回答精彩纷呈,从中可折射出本班学生语文基础扎实,表达能力强,有主见。而当偷菜这种行为也成为学生在课堂上公开谈论的趣事时,执教者有没有思考过,这些虚拟世界的行为到底会对孩子们的道德约束进行怎样的突破,眼前这些未成年人到底会形成怎么样的人格?执教者面对当时的场面,难道就这样不加以正确引导,听之任之吗?

古语:“教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应该说,学生的表现,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智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时髦的潮流难道都是好的吗?针对学生围绕网络种菜偷菜这一行径的热烈争论,教者若一味不置可否,试想,将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那样也许学生就真的“自以为是”了。而一味任其思维随意蔓延,孩子们的思想道德水准将会怎样滑坡?不堪想象!所以,我认为教者在学生成长的路上一定莫忘了自己引领的责任,莫忘了自己“心灵导师”的身份,莫忘了在学生的思维迷茫处,观念迂回处,看法波折处,思想涉险处,及时拉他们一把,时刻引领学生在健康、向上的路上获得精神的升华,灵魂的净化。不仅让学生畅所欲言,言之有序,还要言之有理,更要言之有义。从而让学生在自然、互动的讨论中,情感价值观目标悄然达成,心灵的感悟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我认为:课堂教学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教者应当象独具慧眼的伯乐,通过对教材的深入钻研,挖掘出各种内在因素,创设适合学生接受的情境,再辅之以合理点拨,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既获得知识的提升,同时又把情感价值观本身与教材所内含的德育因素自然地有机地融合,并最终内化为学生个体的价值观,这样才真正发挥教师心灵导师的功能。

上一篇:习作教学设计中的兴趣培养策略 下一篇:浅谈初中语文的分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