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教育的思考

时间:2022-06-26 08:37:47

加强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教育的思考

摘要:学习适应性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与学习环境保持协调一致,从而取得良好学习效能的心理倾向。学生进入大学后,教学环境和学生的心态都发生了较大变化,部分新生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出现了一系列的学习障碍。就新生学习不适应的表现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学新生;学习适应;影响因素;教育策略

作者简介:卫新兰(1978-),女,安徽六安人,皖西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助教。(安徽 六安237012)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194-02

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大学生学什么以及如何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他指出:“同学们要做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打好知识根基的前提下,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不断认识和掌握真理”。[1]当代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求知欲旺盛、可塑性强等特点,但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下,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表现出学习方向缺失、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动力不足等学习适应性问题,由学习适应不良引发的问题行为也越来越多。因此,加强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大学新生学习不适应的表现

1.学习方向缺失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方向感非常明确,且在高中阶段更加强化,即在高考时取得令自己尤其是家长满意的分数,跨进尽可能好的高等学府。课程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主要针对高考有可能出现的内容和知识点,不遗余力地进行讲授和模拟考试,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进入大学校园以后,学生才发现自身能力发展的局限,才发现可学得东西太多。这一突然的变化“使一些新生措手不及,无法接受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巨大差距”,[2]出现了“目标缺失状态”。表现为学习的计划性弱、盲目性强,学习时间安排不合理,课余时间自主学习能力差等。这种状态持续时间因人而异,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将会对大学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

2.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动力不足与大学新生学习方向缺失密切联系,表现为学习积极性下降,克服学习困难的意志品质差。究其原因,一是进入大学校园后,基础教育阶段以高考为主要目的的拼搏即告结束,代之而来的全新主动学习模式又没能及时建立,因此形成了懈怠心理。二是受周围同学的消极影响,追求舒适的生活状态。三是高校教育教学本身弊端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四是就业前景的不明朗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五是转型时期不良风气的影响,“尤其是金钱加关系等于好工作的就业观念,致使部分学生认为读书无用,滋生了厌学情绪,导致学习动力不足”。[3]

3.不适应授课主体和学习内容变化

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内容、范围及要求主要是由授课主体决定,学生以完成课程习题和机械重复生成学习记忆及解决学习困难为学习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机械学习经常表现为一种死记硬背的学习。”而大学学习更多的是发现学习,“讲授者不直接把学习内容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研究、实践自己去发现这些内容,然后再加以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4]这对刚刚进入大学的新同学来讲,转变会有相当的压力和困惑。

4.学习策略生成性低

学习策略是个人学习行为和认知活动的科学化。学生个人学习行为和认知活动的科学化的前提,就是掌握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的获得和改进是通向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一旦新同学找到了这把“金钥匙”,就会不断地收获成功的果实。教育实践证明,缺乏科学有效的训练,大学新生学习策略自觉生成性就会极低。表现为学生难以形成有效应对大学学习的程序、方法或规则,在学习资源管理和自我调节与监控方面更显得差强人意。

5.专业学习迷茫

大学新生对自己专业学习不适应主要是由于自己对未来的职业定向与目前所学专业课程有相当大的差距,许多学生认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将来没有用武之地。大学期间开设的课程较多,学生很难系统地将一门专业课深入的挖掘和学习,也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感到厌倦与不耐烦。部分学生源于所学专业并非自己兴趣所在,或对所学专业了解不深入,表现出对专业学习的不适应。一些学生进入专业学习以后,情绪波动较大,有时积极,有时消极,呈现出专业学习的迷茫状态。

二、影响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的因素

造成大学新生学习不适应的原因主要包括学校和学生个人两方面。

1.学校教学的局限性是大学新生学习不适应的客观因素

(1)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需要综合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学生的学习准备和教学条件。高校课程设置以理论为本还是以实践为本,强调综合性还是强调专业性,目前没有一个科学的统一标准,以致于使新生形成有用没学、学了没用的偏见。

(2)教学方法呆板。高等教育迅速扩张导致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学条件的改善难以满足教学改革的需要。实践教学时间、场地、经费等的短缺使得课堂理论教学依然是高校教学的主要形式。而大班教学使师生互动和因材施教等流于形式,教学没有起到应有的启发作用。此外,重科研轻教学,科研与教学相脱节的诟病积重难返,教师教改积极性不高,重视教忽视学的倾向严重。

2.学生个体因素是大学新生学习不适应的主观因素

(1)学习态度不端正。部分新生对待课程学习随波逐流,知识的积淀和技能的提高已不是主要目标,只求“60分万岁”。选修课和素质拓展课的选择功利味日益严重,与提高专业水平关系不大的必修课也变相应付,还有部分新生只对就业和考研有帮助的课程下功夫,而对能提升人文精神与科学素质的课程不感兴趣。

(2)学习方法不当。不少大学新生依然沿袭中学时期已经习惯化的学习方式,重课堂学习、轻课外自主学习,重理论学习、轻社会实践,重被动接受、轻主动探究,重知识、轻能力。不能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而是过多的依赖教师。同时,一些大学新生只注重掌握书本知识,而忽视了心理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

(3)学习能力欠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其编著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尽管我们要留心,不要过于夸大这一点),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怎样学习)。’‘这种学习更多的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的知识。’”[5]这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新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信息加工处理以及组织和管理学习行为等方面的能力不强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使其在短期内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

三、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教育对策

1.把学习适应性教育纳入入学教育的范畴

高校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要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充分发挥专家、学者、高年级优秀学生和优秀毕业生的作用,采取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帮助新生尽早了解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及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使新生能及时生成专业学习兴趣及自信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把学习适应性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

大学生是在不断适应不同阶段发展任务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因此,新生辅导员和授课教师要始终注意引导新生明确大学阶段学习与发展目标,指导其制定学习生涯的初步计划。在普遍实行学分制的情况下,要积极引导新生克服选择上的盲目性,及时为他们在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及实施学习生涯计划和规划时提供导航,并经常督促其执行、检查目标的完成情况,帮助其熟悉环境、了解规则、发现专业兴趣点,逐步总结形成富有个体特点的、系统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并在有效学习的过程中确立职业发展意向,使其把自己每个阶段的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联系在一起,明确学习生活的目的性,不断增强学习的动力。

3.不断激发新生的学习动机

积极帮助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制定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积极设计学习生涯规划,并由此诱导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培养百折不挠的坚强品质,促使他们对专业培养方案产生浓厚兴趣,主动承担学习责任,把外部宏观动机转换为内部学习动机。

当新生内在学习需要被激发和生成后,应根据新生的具体情况利用各种有利因素调动其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巩固和强化新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发挥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全面实施对其的个性化指导和监督。同时,还应创设一个健康和谐、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学习空间,建构真诚关注和接纳每位新生的机制。在解决新生学习动力问题方面,除了常规的教育之外,还可考虑将心理教育引入其中,用科学的方法深入触及新生学习适应性的深层次矛盾。对新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反复出现的学习动力衰减现象,要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帮助。

4.帮助新生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中学习行为主要体现在自我计划、自我管理、自我监控及自我评价的不断循环方面。为此,必须让新生明确努力的方向、应该做什么及什么是正确的做法,以激发其上进心和逐渐提升自我能力与素质的愿望,从而咬定青山不放松。要给新生提供充分掌握自我信息的条件,让新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而适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学生要学会运用自我记录技术、自我分析技术、自我提问技术等自主学习的有效手段,对不适当的学习步骤和学习策略进行动态矫正,保证自己沿着正确的航道前进,进一步促进了自身学习适应能力的提高。同时,教师应加强宏观学习原则和方法的指导,在微观层面给新生创造相互交流经验、完善自我学习方法的机会。辅导员要不失时机地向新生介绍一些资源管理策略方面的知识。资源管理策略的有效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当新生能有效应用资源管理策略进行学习时,就能为自己创造有效学习的环境和空间,从而可从他人那里获得有益的帮助,助推自己的成长与发展。

5.营造良好的学风氛围

教育实践表明,学风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大学新生的影响尤为明显。良好的学风能给人以压力感和使命感,追求趋同的过程使人有成就感和满足感。学风建设是社会赋予大学的历史使命,也是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良好的学风建设,建立健全学风建设的规章制度和长效机制。在学习上,辅导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主流价值取向,建立积极向上的主流行为趋向,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四、结束语

加强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教育是一项细致、复杂而又具体的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从事这项工作付出的不仅是艰辛的劳动,还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责任心。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对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不断摸索规律,优化工作效果,探究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规律,为顺利实现立德育人目标提供有力保障,努力实现历史赋予高校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1-04-24.

[2]张玲.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299.

[3]周顺文.加强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思考[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91.

[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75.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79:66-68.

上一篇:美国教授终身制度对于我国教师聘任制度的启示 下一篇:基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