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代持业务交易模式、特征及其监管

时间:2022-06-26 01:12:06

债券代持业务交易模式、特征及其监管

摘要: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问题重重,其债券代持业务也暴露诸多弊端。文章分析了债券代持业务的交易模式:杠杆交易,放大规模;转移亏损,粉饰财务报表;非法利益输送。总结出债券代持业务的特征包括隐蔽性、风险性和普遍性。最后提出加强对债券代持业务的监管建议。

关键词:债券市场;债券代持;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3-0081-02

一、研究背景

2012年上半年,债券市场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无疑是代持债券风波。债券代持,顾名思义是指指银行间债券市场通过不转移实质所有权的交易,而请他人代为持有债券的业务。也即债券持有方通过银行间交易与代持方达成协议,约定将标的债券以一定价格转让给代持方,经过一定期间再以事先约定的价格由债券持有方赎回,债券持有方通过支付代持方持有期间的资金使用费,保留了债券实际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代持方获得了代持期间让渡资金使用权报酬。看似对交易双方都有利的业务,实质却蕴含巨大的风险,也一直处于监管的灰

色地带。

二、债券代持业务的交易模式

债券代持是弥补交易资金不足、粉饰财务报表、利益转移的的一种债券交易手段。目前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结算成员包括甲、乙、丙三类。甲类为商业银行,乙类为基金、券商、保险等,丙类主要为非金融类机构法人。在我国,监管机构会按照债券交易量排名来评定国债承销资格,银行、券商等乐于成为代持方,提高交易名次。

(一)杠杆交易,放大规模

在债券市场上,各个交易方受到资金、债券额度等限制,自身不足以获得足够多的交易债券。通过代持可以放大交易资金和交易规模。例如,甲类账户购买了一定数量的债券,受到可用资金和债券额度的限制,甲类账户找来丙类账户,双方签署代持协议,后者代为持有债券,由于后者资金实力强大,代为持有债券,债券的所有权实际上归于甲类账户,并拆借一部分资金给甲类账户人员,如此可以放大资金头寸,将来甲类账户再回购该债券。

(二)转移亏损,粉饰财务报表

在年末、季末等时点,有时候银行等金融机构购买的债券实际处于亏损状态,为掩盖账户亏损,具体操作手法如下:如银行等甲类账户与丙类账户私下里签订代持协议,后者代持现券,前者在未来会以更高的协议价回购该债券。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避免暂时的亏损浮现在财务报表中。而丙类账户暂时的亏损无伤大雅,最终还会获益。

(三)非法利益输送

涉及返点、低买高卖等一系列操作。由于代持都是点对点进行交易,这种隐蔽性也使其难免与内幕交易、利益输送相关联。在债券交易市场上,丙类账户的人员与甲类账户的人员通过串通、勾结,甲类账户通过和丙类账户私下签订代持协议,前者先以自有资金购买债券,按照协议的规定,在未来某日,后者以当初的协议价购买该债券,本质上债券的所有权和收益权是属于丙类账户。如果该债券未来价格上涨,丙类账户即可实现套利。所获得的利益让渡一部分给甲类账户人员。甲类账户有时候会通过低卖、高买直接向丙类账户输送利益。

三、债券代持业务的特征

(一)隐蔽性

债券代持业务很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隐蔽性。银行间债券交易市场上,债券代持业务往往通过私下签订代持协议,债券持有方和代持方双方规定好责任和义务,分配好利益。由于债券代持业务会放大杠杆,融得更多资金,提高交易规模。所以,一般甲类账户和丙类账户的关系,对外是不会公开的。

(二)风险性

债券持有方在代持期结束后违反约定不予回购,导致代持人亏损的很多。在签署协议的时,债券持有人把债券抵押给代持人,同时拆借得资金,承诺未来按照协议价格回购。但是到了回购日后,债券的价格大跌,此时,债券持有方不愿回购该债券,因为他们签订的协议也不具有完全意义上的效力,债券持有方发生违约,代持人也无可奈何。若债券价格大幅上涨,收益可观,代持人可能在约定赎回日违约不将债券回售给债券持有人,而造成持有人的损失。

(三)普遍性

在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债券代持业务已成为一项常规业务。债券代持业务本身并没有任何问题,问题主要是在于债券代持业务会涉及利益转移等。目前,银行间债券交易市场上的甲乙丙三类账户,大量充斥着代持业务,债券代持非常普遍,或因高收益理财产品的需要,或因避免监管、或为调节利润等。

四、加强对债券代持业务的监管建议

在当前债券市场大扩容的背景下,加强和完善债券市场交易规则,保障市场公开、公平和公正,对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监管层可以通过加强市场实时监控、强化异常交易排查与专项核查、积极开展媒体信息和举报信息跟踪核查工作等手段,来提升违法案件线索的发现能力,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信息公开披露

我国债券市场缺乏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引导规范与激励机制,债券发行人披露重要信息的动力不足,应强化信息披露惩罚机制,鼓励发行人自愿性信息披露,规范发行价格。充分发挥债券市场对信息披露的监督功能,提供债券市场运行效率。

(二)加快发展和完善做市商制度

我国债券市场的做市商准入标准高,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到目前只有23家做市商。放宽做市商进入限制,对债券做市商进行细分管理,对报价频率高、价格高、报价能力强的做市商给予奖励,完善做市商制度。

(三)建立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

一个健全完善的债券市场必然需要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对债券的价格、发行人、流动性、风险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强调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的客观公正性。更好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有效保护投资者利益。

参考文献

[1] 刘铁峰.银行间债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研究[J].债券市场,2009,(2).

[2] 刘升华.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丙类账户监管问题研究[J].南方今日,2013,(2).

作者简介:董克清(1989-),男,江苏盐城人,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

上一篇:化工设备常见事故分析及应对措施 下一篇:水泥混凝土路面断板成因及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