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价格的合理化透视论文

时间:2022-06-25 09:01:37

环境价格的合理化透视论文

由于我国长期不承认环境有价值,在进行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制定环境费税政策的时候,仅强调反映环境的稀缺性,忽略环境价格的价值基础。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完善环境价值理论。在这里仅针对环境价值的本质和环境价格合理化的标准进行一些探讨。

研究环境价值问题首先要认识环境这一客观事物的特殊性。人类的环境是以人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可以把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包括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环境价值理论对这些环境都应该研究,但是应该更注重研究自然环境。①“自然环境是指可以直接影响和间接地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如大气、水、日光辐射和生物等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以及空间等环境因素。

环境系统与一般商品相比有不同特点。环境具有自然不可替代性,是宇宙长期发展、天人和谐共生的结果,多数环境要素是不可再生、不能由人类劳动仿制的最稀缺因素。环境系统有为人类生活和精神享受服务的直接性,环境可以不经过生产劳动过程,而直接在生活消费中为人类服务。环境物品有公共性,作为人类生存的外部条件,环境系统自古以来是不可分割的公共产品,尤其是世界的大气、海洋等环境,在当代还成为国际公共品。当然,某些小环境如私家园林属于私人产品,但是总体而言环境不是也不可能是私人产品。环境消费有非市场性,多数情况下人们不是从市场上购买环境,环境价值也不是在普通市场上形成的。环境系统的这四个特点使环境价值、价格与一般商品有显著的区别。

一、环境价值实体

(一)历史文献的分析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关于环境价值实体的理论表述主要有:

1.环境无价值有价格的观念

在劳动价值论看来,自然环境没有价值。因此也就不存在环境价值实体的问题。马克思曾经指出,在生产过程中,论文“一切未经人类协助就天然存在的生产资料,如土地、风、水、矿脉中的铁、原始森林中的树木等等”,“本身不是人类劳动的产品,那末,它就不会把任何价值传给产品”。“土地不是劳动产品,从而没有任何价值”。但是这一理论认为有些环境因素有价格。例如认为“一切地租都是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产物”。“是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因此也是凭据土地私有权对剩余劳动的分配。这些理论影响了我们国家的环境价格理论:没有所有权的自然环境如空气既没有价值也没有价格;有所有权的自然环境如土地没有价值但可以有价格;环境价格是资本化的地租,是对剩余劳动的分配。

2.环境产权价值论

1960年,科斯将产权理论用于污染问题研究,认为污染权也是产权,通过对污染权(或者不被污染权)的分配及合法交易就可以用市场机制形成环境物品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和均衡价格。产权学派的代表人物登姆塞茨说“当一种交易在市场交易中拟定时,就发生了两束权利的交换。权利束常常附着在一种有形的物品或服务上,但是,正是权利的价值决定了所交换的物品的价值”。产权理论被当代一些经济学家作为环境价值的理论依据。可是产权价值理论没有彻底说明,究竟是产权有价值还是产权的载体环境有价值?

3.环境价值二分论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奠基人美国未来资源研究所的经济学家克鲁梯拉(JohnKrutilla)在1967年发表的《自然保护的再认识》论文和《自然资源保护的再思考》专著中提出了“舒适性资源的经济价值理论”。在他与费舍尔(AnthonyC.Fisher)合著的《自然环境经济学:商品性和舒适性资源价值研究》中,将环境资源划分为商品性资源和舒适性资源,着重论述了舒适性环境资源的价值及其评估问题。这种环境价值二分法理论开创了舒适性环境资源的价值不需要在商品市场实现而直接通过为人提供服务来实现的理论思路。

4.环境总经济价值论

国外环境经济学家通过发展环境二分法价值理论,把环境价值分为两个部分。如“戴维·皮尔斯等人将生态服务的价值区分为使用价值和内在价值”。有人把环境价值称为环境总经济价值,环境总经济价值又分为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两个部分。其中使用价值是指环境被使用或消费的时候,满足人们某种需要或偏好的能力。非使用价值是指人们从不打算使用某些环境时,这些人们没有打算使用的环境仍然具有的价值。

总经济价值论是一种新颖的价值理论,它合理地扩大了传统经济学价值范畴的外延和价值理论研究的眼界。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劳动或者效用决定价值,总经济价值理论却认为没有通过人类劳动的甚至从来没有被人使用的环境要素也有价值。这个理论也有一定的缺陷,例如对于非使用价值的范围在实践中难以把握。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法律只是谨慎承认非使用价值的存在①。

5.环境效用价值论

效用价值论是以效用作为价值本质和价值尺度的一种理论。是传统经济学重要理论学说之一。但是当时在研究效用价值时,环境问题并不严重,所谓商品的效用仅涉及同代人直接使用的商品的效用。中国环境规划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经济学专委会主任王金南研究员及其合著者,把环境总经济价值理论与效用价值理论结合起来,提出“利用效用价值理论来衡量资源的价值”。“环境资源不论是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还是未凝结人类的劳动,资源本身就具有存在价值”。这些理论概括,一方面克服了总经济价值理论外延过于宽泛的缺陷,另一方面较全面地发展了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把环境本身具有的间接使用价值;不能进行市场交易的价值都纳入效用价值范畴。其不足之处是没有完全解决效用价值理论存在的用心理感觉度量价值的问题。

6.生态劳动价值论

我国生态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刘思华教授在1997年提出生态劳动价值理论。他认为“生态价值是物化在生态系统的某种生态产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的表现”。“这种恢复、更新、保持生态环境具有人类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使用价值的劳动是一种创造生态价值的新型的劳动形式”。刘思华教授论证被恢复、更新、保持的生态环境物化了人类劳动,因此有价值,给生态环境赋予了劳动价值的属性。刘思华教授的学生,我国生态经济学者魏彦杰博士对生态劳动价值理论进行了完善,提出生态经济价值的概念,“生态经济价值=体现了正环境效应的经济成果+扣除了负环境效应影响的经济成果”。正环境效应是人类劳动利用好的环境和改善环境生产出的商品的效应,负环境效应是如果人类劳动破坏了环境,就需要在劳动成果中扣除的污染环境的损失。他说明了污染环境的劳动与环境价值的关系。然而生态经济价值论的这种说明也有一个问题,既说某些劳动(污染环境的劳动)减少了环境的价值,又说劳动创造了环境的价值,在理论上存在一定的矛盾。

7.生态服务价值论

我国生态经济学会生态经济教育委员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沈洪满教授,在他主编的《生态经济学》一书中用生态服务来界定生态价值的含义。他说“价值的本质可以是指事物的用途或积极作用”。“一般而言,生态价值是通过生态服务功能体现出来的对人类直接或间接的作用”。认为“凡是能够增进人类利益的物品或活动都具有价值。如果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人类的社会生产具有这种性质,因而是价值的源泉之一;大自然也有这种功能,因而也是价值的源泉之一”。

8.环境能值价值论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赵桂慎借鉴生态经济学能值理论的研究成果,把“能值”理论用于环境价值分析。他明确提出“人类与自然界创造的所有财富均包含着能值,都具有价值”,“自然资源、商品、劳务和科技信息均可以能值衡量其固有的真实价值”,能值是“定量分析资源环境与经济活动的真实价值”的共同量纲。“能值”(emergy)是美国著名系统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家H.T.Odum创造的新单词和新概念,这个词是由embodied和energy两个词的部分成分搭配构成。能值是各种商品、劳务和自然环境因素含有的太阳能量。H.T.Odum认为自然环境各种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都含有能量,所有能量又都是来于太阳,如果把这些不同质的能量用一种相同的能量单位“太阳能焦耳”做标尺折算为太阳能值,这些不同质的能就可以变为能够互相比较和交换的相同质量的能,这就是太阳“能值”。能值的度量单位是太阳能焦耳(1sej),它等于1焦耳太阳能的能量。其他类型能量与太阳能的比率叫“太阳能值转化率”(例如1焦耳的风能等于623sej)。赵桂慎教授借助能值分析,找到了环境价值和商品价值的共同实体。

能值价值理论突破了环境价值本质研究的瓶颈,提出了新的价值实体和尺度,对于人类重新认识商品价值,正确认识环境价值都有重要意义。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是否因为一切自然财富和社会财富都有能值,就可以反过来说一切能值都是价值。回答可能是否定的。因为许多远离人类的某些星球,虽然具有能值,但是这部分能值不能叫价值。

(二)环境价值的实体

上述环境价值理论,分别把环境价值的实体归于人类的劳动、环境效用或环境能量。然而根据能值理论,自然环境的效用和人类劳动都是太阳能运动的产物,都凝结了太阳能值。因此能值可以作为可比的同质因素充当劳动价值和环境价值的共同实体。但是不是所有的能值都可以作为价值实体,只有那些对人类有效的能值即有效能值才是环境价值的实体。另外,环境的价值不仅来于能量,也来于空间,因此有效空间也是环境价值的实体。

提出有效能值和有效空间是环境价值的实体,可以克服自然主义价值论的缺陷。当代某些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团体认为,大千世界任何环境都有其“内在价值”,这与人类是否存在和是否承认其“有效性”没有关系。但是从价值范畴的经济和社会本质分析,环境价值只能是对于环境主体人类而言的价值。无论商品价值还是环境价值,都要以人类为评价主体。如果这些环境没有被人们认可,不被人们(包括人类子孙)所需要,那就不可能有价值。提出有效能值和有效空间是环境价值的实体,能够厘清环境价值实体和环境价值本质的区别。有人认为,环境价值的实体是环境产权,是环境的产权决定环境有价值。这种看法是混淆了价值“实体”和价值“本质”两者的关系。价值实体是价值存在的物质载体,是价值的肉体;价值本质是价值实体反映的社会关系,是价值的灵魂。因此,环境价值的实体应该是价值载体--有效能值和有效空间,环境价值的本质才是包括环境产权关系在内的环境社会关系。

提出有效能值和有效空间是环境价值的实体,可以解决环境有价格无价值的问题。这就为环境价格的合理化找到了价值基础。环境价格改革的实质就是实现环境的价值,使环境价格如实反映环境的使用者或者环境的破坏者消耗和占用的能量和空间。当然像商品价格不是用劳动时间直接计量一样,环境价格也不需要直接用能值和空间来计量。目前生态经济学家已经对不少环境因素的能值进行了货币价值的换算。同时也已经研究出一系列环境价值的评估、计算方法。

二、环境价值本质

环境价值的实体是有效能值和有效空间,这种有效性的存在和有效性的大小是由人来确定的,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围绕环境形成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就是环境价值的本质。与商品价值反映的是不同商品所有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有所不同,在环境价值中,反映的不是不同环境价值的所有者之间的社会关系,而是环境的共享者与环境的使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因为公共环境在物理上的不可分割性和经济上的不能平均使用,人们对于公共环境不可能独立平均占有,公共环境只能由社会共享。由于环境的稀缺性,对于共享的公共环境又不能无偿使用,人们需要计算使用环境的得失损益,环境的共享者、环境的具体使用者、环境的污染者、环境的受污染者、环境的改善者之间产生斤斤计较的社会关系。这种环境社会关系,就是环境价值的本质。

环境价值有三个基本类型。这三个基本类型代表了三种环境社会关系。

1.环境服务价值

环境服务价值是一定时点或时期生态环境对人类或具体国家提供环境服务的价值总额。有专家计算1997年全球环境服务价值平均为33万亿美元。环境服务价值是从积极的方面考虑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如输入物质和能量,转化废弃物质,直接提供环境服务。“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利益”,“包括大气调节、气候调节、扰动调节、水调节、水供应、侵蚀控制、土壤形成、营养物循环、废物处理、花粉传授、生物控制、栖息地、食物生产、原材料、遗传资源、娱乐、文化服务等”。由于自然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环境服务总值是不同的。环境服务价值可以分割为环境对每一个经济单位(包含个人)的服务价值。例如一个人在海边休闲旅游享受的环境服务价值。

环境服务价值主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纵向的社会关系,如当前与长远、当代与后代、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等方面的社会关系;和环境的共享者与环境的使用者之间的横向关系。如何保护或者利用这些价值,在什么时候利用这些价值,让谁利用这些价值都是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2.环境退化价值

环境退化价值,即一定地区、一定时期环境受到破坏和污染导致环境价值的损失。“环境退化价值反映当期为经济活动所消耗的……环境投入的货币价值”。“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10%左右”。环境退化的原因既有环境污染,也有其他环境破坏,如砍伐森林、消灭生物物种、增加温室气体等,不能认为环境退化的原因只是环境污染。环境退化价值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横向的社会关系。破坏环境的经济单位与受到损害的经济单位,以及与没有受到直接损害,但受到间接损害的经济单位之间,与环境共享者之间都要围绕环境退化价值的大小进行计量和补偿。

3.环境改善价值

虽然由于环境污染,环境质量每年都在退化,但是人们对于环境的保护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仍然能够增加一部分新的环境价值。这部分价值是由于人类劳动每年新创造的环境改善价值。环境改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治理污染的环境治理价值,另一方面是进行环境建设的价值如绿化造林,建设湿地等。环境改善价值体现人与人之间在环境破坏与环境保护方面的横向社会关系。

由于环境价值从总体上而言不是人类劳动生产出来的,而且由于人类现有生产方式对于环境价值有很大的破坏,在当前情况下,无论从一个国家,还是从整个世界来看,环境退化价值都是大于环境改善价值,因此,在三种环境价值的基本类形中,人们最关注的重点是环境退化价值。“在讨论环境价值时我们关注的不是环境价值存量,而是环境价值流量,即环境被污染被破坏后环境价值的减少部分”。传统的经济理论的核心问题是价值的生产和增加;而环境价值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却是防止价值的减少。

上一篇:机关作风建设支撑一个名族演讲 下一篇:作风建设之人生之义得失之间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