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课堂中探究性情境教学模式的探讨

时间:2022-06-25 07:19:25

高中物理课堂中探究性情境教学模式的探讨

摘 要:实行探究性情境教学模式的根本目的是改变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物理规律的得出过程,体验未知到新知的探索过程,形成对探究对象的判断以生成新的知识,反思探究过程以发展学习能力。

关键词:物理课堂;探究性情境教学模式;参与

一、背景介绍

研究性学习的最早倡导者之一,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如果想得到某些方面的知识,就必须亲自尝试一下,而不能道听途说。”于是他基于科学探究过程提出了五步教学法:从情境中发现疑难;从疑难中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推断哪一种假设能解决问题;经过检验来修正假设、获得结论,这五个阶段被概括为: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五步。

其后,一些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工作者发展了杜威的理论,提出了各种探究性学习或探究教学的理论或方式。这其中有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一书,他认为学生所学到的概念,越是基本、普遍,对新知识或新问题的适用性就越宽广。因此他主张“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并强调学校课程改革要忠于学科的基本结构。

此外,萨其曼的探究训练模式,是通过观察、分析科学家的创造性探索活动之后,结合教学法的因素概括而成的。它训练学生组织资料,进行因果关系的推理以及建立和验证理论的训练模式,这种模式再现了科学家进行探索的过程,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等大有裨益。萨其曼坚信课堂上要开展探究教学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有一个集中学生注意的焦点,最好是一个能引起学生惊异的事件或现象;第二,学生享有探索的自由;第三,有一个丰富的容易引起反应的环境。

综合以上学习理论,可以发现他们都有下列几个共同的观点:均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要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学注重学生的学。这些为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由此,最有效的教学应该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良好的支持和促进,这种支持和促进反映在教师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所创设的能够引起认知冲突的教学情境上。综上所述,学习不能被简单地视为把抽象的、情境化的知识从一个人传递给另外一个人;学习是一个社会性的过程,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是由大家共同建构的;这样的学是处于一个特定的情境中,渗透在特定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

二、探究性情境教学模式在物理课堂的应用

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可以大体分为三类,即“知道是什么”的知识――以数据、事实为基础;“知道为什么”的知识――以原理、规律为基础;“知道怎样做”的知识――以经验、能力为基础。第一类知识易于文字记载,属认识类知识,有人又称其为“显性知识”,如“时间和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概念课,学生可以通过自主阅读材料获得,教师需要对概念建立的准确性和物理意义进行必要指导;后两类知识,尤其第三类知识则难以进行量化以及文字记载、属经验类知识,有人又称其为“默会知识”,如“动能定理” “机械能守恒定律”“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等规律课和应用课,学生需要通过亲历亲为的实践来获得。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在基于情境的行动中,潜隐在个体行为模式或个体感知深处的默会知识将在其与情境的互动中发挥作用。由此可见,“参与”是情境学习的核心要素。让我看,我记不住;让我听,我会忘记;让我参与,我就会理解、明白。

在物理课堂上实行探究性情境教学的办法是创设能够促进教师与所有学生共同交互活动的学习情境,让所有学生参与到物理规律的得出过程,尽管这些过程并不能再现科学家真实的探索过程,但是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等大有裨益。而且学生通过亲历亲为的实践、分析、验证、总结等研究过程获得的物理规律才是真正可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物理知识。

为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性,物理课堂教学以知识内容为依据来安排,每一课时都规定了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学习情境的引入可能会增加教师调控教学过程的难度。学习情境要保持合适的复杂性与完整性,同时又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限定的,二者在操作中往往会产生冲突。这要求学习情境应具备一定程度的伸缩性,最好分成几个部分,便于教师在保证其完整性的前提下根据时间需要灵活处理。

对物理教师而言,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是一项困难的任务。有效的学习情境既要源于真实的生活,又要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兴趣,还要是所有学生都能主体参与的可探究事件。由于教材及课程标准等很少提供学习情境,教师不能仍以传统的观点来看待课程资源,否则受制于书本内容,在创设学习情境上必然一筹莫展。其实,课程资源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除亲自记录生活事件外,报纸、杂志、网络、电视、电影以至VCD、DVD碟片等存在着大量可以利用的案例素材。不少案例制作精良、画面清晰,有些案例更有着明确的教育目的,是难得的学习情境的素材库。充分利用这些课程资源,可以大大减轻教师创设学习情境时的繁重劳动。

总之,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合理创设学习情境,将教科书上抽象的知识内容进行具体化问题的设计,还原知识的现实性、生动性、丰富性,并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以此启动和支撑课堂学习。学习绝非仅仅是为了习得一些事实性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于培育具有主体意识的思维与行动,即要求学习者置身于知识产生的特定情境之中,以积极的姿态,参与真实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实践活动中。

参考文献:

[1][美]杰罗姆・S・布鲁纳.教育过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2]徐学福.论探究问题的形成[J].教育科学研究,2004.

[3]J・莱夫.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参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作者单位 山西省实验中学)

上一篇:创建完满和谐的思想品德课堂 下一篇:浅谈初中写作的选材问题和选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