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入列”SDR为时尚早

时间:2022-06-25 04:37:30

人民币“入列”SDR为时尚早

3月31日,G20的财长、央行行长、国际机构的代表和金融财经领域的专家学者相聚南京,共同商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大计。身处危机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要机遇期,人们期待着这一次汇集全球重量级财经人物的研讨会能碰撞出更多火花。这次高规格的论坛在中国召开,不仅反映出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长,也是对过去中国积极提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各项主张的一种回应。然而,尽管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已经到了必须和关键时期,尽管欧美等力邀人民币加入SDR,但综合各种因素,人民币国际化还应循序渐进。也就是说,人民币“入列”SDR为时尚早,多极化仍是国际货币体系发展的长期趋势。

多方力邀人民币“入列”SDR

3月31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至6.546,达17年来新高。虽然此前中方强调,议题中没有人民币汇率问题,但新的汇率记录注定人民币无法回避。在本次研讨会上的五个闭门会议中,推动特别提款权(SDR)改革,及推动人民币列入SDR,成为了各国讨论的重要话题。

尤其是法国总统萨科齐更为直接。他在开幕式的演讲中就表示,他对中国政府对人民币汇率改革充满期待,支持包括人民币在内的新兴市场货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以反映世界经济格局现状与经济基本面的变化。他甚至有些讨巧地表示,中国决定主办本次会议是人民币变得更“灵活”的第一步。萨科齐说,“现在不正是设立扩大SDR货币篮子,比如包含人民币的时机吗?”

盖特纳支持改变SDR(特别提款权)一篮子货币的构成,但对于加入的币种,提出了一个条件,即必须具备弹性的汇率政策、独立的央行,并允许资本自由流动这些条件。很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指向了以人民币等为代表的主要新兴经济体货币。

SDR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创设的一种储备资产和记账单位,亦称“纸黄金”。此前有许多专家、学者建议用SDR取代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并以此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根据3月30日的数据显示,1SDR=1.5797$。

SDR的货币应该更多元化,更反映全球经济的现状。从人民币的角度来说,人民币虽然还不完全兑换,但已经有很多经济体都有人民币的储备。人民币在中国香港已经有4000亿的存款,且在周边经济体已经有流通,实际上,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已经远远走在了SDR的前面。

人民币国际化其路漫漫

有国内知名学者在研讨会上发言说,中国目前已属于全球前四大贸易国,按照这个标准,中国无疑具有进入SDR的资格。但从另外的角度看,人民币离“国际上广泛使用”这条标准尚有距离。

在国际货币体系多极化的道路上,哪些货币应成为核心货币,国际社会又应如何帮助候选货币尽快“走马上任”填补空白,这是现阶段朝向改革长远目标有意义的一个讨论话题。目前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组成储备货币是美元和欧元,而种种迹象表明,日元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可能性愈发渺茫。与此形成鲜明对比,伴随中国经济实力的逐渐上升,人民币已成为未来国际储备货币的主要候选货币。在这种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也就引发了人们更多的关注,来自外界的关于人民币可自由兑换、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资本项目开放的压力也与日俱增。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及资本项目完全开放这三个问题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既不可能独立完成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一般研究认为,通常一国货币的国际化进程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国家不断发展自身产业,在全球经济特别是商品市场中培育竞争力,不断增加经常项目顺差。在这种情况下,本币会基于顺差而受到支撑,国家外汇储备也相应累积。在此阶段,随着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地位的提升,本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使用份额也大幅增加。第二个阶段是资本输出,即第一阶段积累的外汇储备和贸易顺差转化为净额储蓄,然后再以贷款或投资等形式对外输出。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对外大量贷款就推动了日元的国际化进程;而此前美元取代英镑,也是依靠马歇尔计划而大量输出美元贷款。第三个阶段就是在信用本位制下,国家享受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的全部好处。一方面通过经常项目逆差来获得别国的储蓄和资源,另一方面境外货币通过资本项目流入本国。

对于中国来说,人民币目前基本上还处于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远未开展。其中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结算份额刚刚起步,距离国际储备货币所应具备的交易结算功能还相差甚远。而目前中国所谓的对外储蓄输出主要也是通过外汇储备购买别国国债来实现,非官方资本输出的规模尚小。真正的人民币国际化,其最终要求是完全开放资本项目,而中国目前尚不具备这一条件。事实上即使是冒进开放了资本项目,人民币也无法实现作为一个国际储备货币所应提供的价值贮藏功能。原因很明显,中国国内金融市场容量有限且发展程度不高,特别是债券市场仍远落后于许多国家,衍生品市场更是勉强处于起步阶段。这种市场条件显然无法满足人民币持有者的价值贮藏需要。

上一篇:加息周期下切莫盲目退保 下一篇:欧元区加息是柄“双刃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