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科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种随意之我见

时间:2022-06-25 11:40:43

影响科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种随意之我见

一、对待科学教学目标的随意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所以,教学要有效就必须首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老师对待教学目标的随意性非常的强!

1、教学目标制定的随意性

(1)没有目标。

如果我们在上科学课时,心中没有一个明确且合适的教学目标,那么,我们的教学活动肯定是无的放矢,“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车到山前必有路”。这样一来,科学教学的有效性又从何谈起?

(2)教条主义目标。

现在我们的老师上课都有教学参考资料或者优秀教学设计作参考,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许多的老师不再去根据实际情况自己设计教学目标。他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这是利用优秀教学成果。然而,如果没有对教学目标进行自己的思考与辨别、筛选与改变,就作为自己教学行动的指南,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的有效性也就要大打折扣了!具体问题应该具体分析才对啊。

2、操作教学目标的随意性

相信大多数老师的教学设计中都有教学目标这块内容,但由于其在目标制定过程中的随意性,导致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操作随意性太强!往往凭自身的经验和感觉进行教学,认为讲完了规定的教材内容就达成了教学目标,忽视了教学目标应有的导向、调控、激励和检测作用。

二、对待科学材料的随意

在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材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科学教学是否有效、高效?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许多对待材料的随意,严重影响了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1、材料准备的随意性

(1)教师自己准备材料的随意性

作为科学教师,准备材料是我们工作的重要内容!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为更好的上课材料而忙碌!但有时却因为我们的随意,对课堂教学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如在上三年级《材料在水中的沉浮》,如果对塑料材料的准备不足,实验时你就会出现课堂失控的现象:

师:塑料是上浮还是下沉呢?

生:猜测:上浮。(它很轻,应该是上浮)

师:做实验检验看看。

生:(做实验,意外出现了:三角板,塑料尽等都是下沉的)下沉。沉下去了……

学生交头接耳……

教室一片混乱。

本来学生的猜测是上浮的、教材中也说是塑料是上浮的,但实验结果是下沉了,你怎么解释呢?突如其来的事情让你一下了惊惶失措,你想再查阅资料也来不及,你当然无法马上给学生做出合理的解释了。

(2)让学生准备材料的随意性

让学生准备材料本是一件好事!既可以减轻教师自己的负担,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然而布置准备材料的任务并不是一件可以随意的事!我们的随口一说,可能对孩子来说是很难完成的。比如在教学蚂蚁前只是说:下节课请大家准备好蚂蚁。那孩子们很有可能就找不到。等到上课了发现孩子们没带蚂蚁来已经为时已晚,你就只好硬着头皮看课本空对空了!如果老师能事先和孩子们一同商讨在什么样的地方容易找到蚂蚁。那么,效果肯定是完全两样了的!所以作为老师,我们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为他们考虑,并做好相应的指导工作,让学生准备他们力所能及的材料,千万不能随意布置。

2、材料呈现的随意性

例如:在上《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时,我在课前就为每个小组放好了所有需要的材料,上课时,学生还没等我说注意实验事项,就自己动作做实验,结果是课堂上是一片混乱,学生的思维也非常的乱!教学根本没有什么成效!问题出在哪?就出在我的材料呈现上。突然呈现这么多的材料,学生一下子能够接受的了吗?毕竟学生的好奇心太强了!如果我能够按部就班,材料分批呈现,我想,教学效果肯定会好得多。

三、处理科学实验的随意

实验是科学课堂的一个重要特征,怎样发挥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涉及到对各个实验的恰当处理。是老师演示还是学生自主实验?是探究实验还是验证实验? 而对待这些问题的处理,我们老师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

1、学生实验变成了老师的演示实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老师有时要到上课了,才发现自己还没准备好充分的材料,怎么办?来不及了!学生实验看来是不行了,那就老师演示吧!有的老师干脆就没想让学生自主实验,自己演示多轻松啊,纪律也容易调控。

2、是探究实验还是验证实验。科学实验应该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强调在一个个探究的实验中去寻找科学结论,有时我们却把探究实验变成了验证实验。那么这样的实验做与不做也没多大的区别。

四、对待科学课堂语言的随意

不管是哪个教师,如果要上公开课,他一定会特别关注自己的课堂语言是否精练、高效。而对待平时的课堂,我们却很少去推敲自己的课堂语言,常常是兴致所致,随便讲讲,跟着感觉和经验走。主要表现在

1、提问的随意性

一个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一个随意的问题,却有可能让学生一头雾水、答非所问,甚至分散注意力,从而降低教学的有效性!

2、评价的随意性。这里的评价主要指的是课堂上的即兴评价。评价语言应像“雪中炭”“三春雨”,把自尊、自爱、自我调整的权力留给学生,自己只起点拨、引导和激励作用,这样的宽容与信任会营造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使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利于全面发展的一种能力、一种行为方式和一种文化。而我们科学老师一般课都比较的多,面对这么多的学生,对这种即兴的评价也就大意了,认为是可有可无了。

如在上动物单元时,当你刚刚走进教室时,一些孩子可能会围住你。有的问你:“老师,今天我们观察什么啊?”有的会跟你讲平时他观察了什么小动物;有的还会考考你;更会有一些同学抓来了某种小动物,在教室里引发阵阵骚动……

小组活动时,有的小组气氛热烈,有的近乎吵嚷,也有的小组静悄悄……

在汇报交流时,有的孩子争先恐后,有的孩子认真倾听,有的可能只顾自己,有的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下课了,还有一些同学会围在你的周围,不停的跟你交流一些什么……

这样的情景我们科学老师肯定不会陌生,请问你评价了吗?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孩子们丰富的课前准备、孩子们的投入及创造性的表现、孩子们细致的观察等等都需要我们的评价去激励;需要我们的评价去引导。真正重视了评价这个有效的手段,我们的科学教学一定会更加的有效

五、对待科学课后延伸的随意

记得章鼎儿老师曾经说过:不要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下课铃声响了,孩子们真正的探究活动开始了!多么有价值的“大课堂意识”!然而这样的“大课堂意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多数都是留于形式罢了。

例如;在上《种子的发芽》时,临近下课了,老师说:“种子的发芽还与那些因素有关呢?请大家课后继续研究”。在上完诸如《蚂蚁》这样的观察小动物的课文后,总会习惯性的加一句:“大家课后继续去观察”。“这个问题,大家课后再去研究研究!”像这样的课后延伸已经成了很多老师的“习惯”!但这种流于形式的、习惯性的课后延伸会有多少的实效呢?我们的课后延伸孩子们思考了吗?我们花了多少时间去真正思考课后延伸了?这样的课后延伸只怕是教学设计的一个固定模式吧?如果是这样,有效性还如何体现?

以上种种教学过程中的随意,在科学教学中是屡见不鲜。那么,作为科学教师的你重视了吗?我们是不是应该有所行动?关注、改变我们的教学行为吧!让“随意”变成“注意”,让我们的科学教学更加“有效”!

上一篇:大山深处的渴望 下一篇:浅析在中学生中开展定向运动的意义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