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初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探讨

时间:2022-06-25 11:25:10

培养初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探讨

摘要:学习兴趣是学生掌握知识和形成完美品格的重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正确地引导和启发学生,使之产生极大的学习热情,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育价值。

关键词:物理;学习兴趣;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159-0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物理也如此。学习兴趣,是学生掌握知识和形成完美品格的重要心理因素,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具体表现为积极主动要求学习、喜欢学习和坚持学习。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学生长时间地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有助于他们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在新课程教育理论下,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关键是如何使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并且有积极主动的探索欲望,让他们乐于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和发散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正确地引导和启发学生,使之产生极大的学习热情。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呢?具体教学策略如下:

1.寻求教学的生活意义,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初中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们思想活跃、敏感,喜欢进行奇特的幻想,物理教学如果一味“填鸭式”灌输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会扼杀他们的思维,久而久之对物理将会失去兴趣。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如何将枯燥的概念学习变得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呢?--理论联系实际是最好的途径。我们选取典型的生活素材导入课堂,用生活中的例子使物理回到熟悉的生活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的的积极性。

比如,在“大气的压强”的教学中,先把课本所示的皮碗实验演示给学生看:将两个皮碗正对然后用力挤出皮碗中的空气,让一个学生上台拉拉两个皮碗,向全班汇报拉皮碗的感觉。笔者提出:什么原因使两个皮碗紧紧地贴在一起不容易拉开?学生的兴趣一下子上来了。这时再将课本中的另一实验演示给学生看:装满水的杯子,盖上硬纸片,用手按住杯子倒置过来后,即使手离开,纸片也不会掉下,水也不会洒。笔者发现学生按耐不住了,纷纷议论是什么原因导致产生这样的效果。通过看书和分析,学生都认识到这时因为有大气压的存在。最后由教师分析:(1)皮碗实验,皮碗内空气被挤出来,皮碗周围只有空气,把皮碗紧紧压在一起的作用只能是由空气产生的;(2)杯子装满水倒置过来,硬纸片受到水的压力和重力,方向都是向下,而硬纸片不会掉下来,说明硬纸片还受到向上托的作用,显然这种作用是由空气产生的。因此得出结论: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

抽象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了。这个例子加强了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明白物理其实是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样,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变得乐学、想学,对知识本身产生了兴趣。有了内在的学习动力,学习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2.创设问题情境,激疑生趣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思维、探索。作为一名教师必需具有挖掘教材中的问题和善于捕捉学生思维活动的动向并加以引导的能力,充分运用疑问为发展智力服务。好的问题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中去,使他们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从而达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而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动力源,是问题解决的起点,它可以唤起思维,激发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者的“角色”,“融入”学习活动之中。

比如,在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电压”教学中,关于电压表如何连接部分,教材要求学生自行阅读"xxxx型直流电压表使用说明书(节选)“找答案,学生通过阅读说明书,发现"用直流电压表测量某元件两端的电压时,应与这个元件并联……”这时笔者把电流表的连接方法一并提出来,学生马上就有了对比,电流表要与元件串联,而电压表要与元件并联。笔者继续追问学生电流表与电压表的接法能交换吗?学生陷入了沉思,各种说法在学生中议论开来了,这时笔者给出一个大胆决定,让同学们充分利用实验器材好好实验一下。当然,通过实验不仅知道为什么要“串联”或“并联”,还意外收获了把电流表“并联”于灯泡两端,灯泡不亮以及把电压表"串联"于电路中,测出的是电源电压的事实。

通过在问题情境中设疑,学生对问题产生了好奇心,不再一味枯燥地记住结论,相反地,他们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可能会有更多的发现,在发现过程中又会有新的疑问,然后又会有新的发现,如此下来,学习的难点就会一一攻破,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越来越浓。

3.坚持以生为本,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习与发展是一种社会合作活动,它们是永远不能被“教”给某个人的,它适合于学生在他们自己的头脑中构筑自己的理解。建构主义也认为:“人的认识不是对客观现实的被动反映,而是主体以已知经验为依托所进行的主动建构过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认知主体,是建构活动的行为主体。学生作为主体的作用体现在认知活动中的参与功能,没有主动参与的任何传授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学生要成为真正的主动建构者,作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扮演“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参与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

比如,在实验教学活动中,笔者设计了以下课堂教学思路:情境问题猜想探究结论反思交流练习。这套思路有利于学生开动脑筋去学习,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

环节(1)情境

实施目的:教学的准备阶段,可以通过列举生产、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展示实物、模型、挂图、漫画或进行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来创设物理情境。

实施过程:如八年级下册中《电阻》一节,可先安排“灯光亮暗可变的小舞台”这一个神秘小实验,激起学生想动手的欲望。

环节(2)问题

实施目的:从物理情境中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使学生进入兴奋状态。

实施过程:如在《电阻》一节中,可问学生:“什么物理量的改变,影响了灯的亮暗,哪些因素又影响了该物理量的变化?你能设计这样的实验吗?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环节(3)猜想

实施目的:要求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展开联想和想象,猜想可能的结论。

实施过程:如讲《电阻》一节时,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可先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电工材料、本节课的实验器材猜想:可能与材料有关,也可能与导体的长短,还可能与导体的粗细等有关。本环节给学生宽松、宽容的环境,让学生大胆猜测质疑,可激发学生热情,培养直觉思维能力。

环节(4)探究

实施目的:在猜想结论的基础上,渗透物理研究的方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画电路图,并进行随堂实验。

实施过程:如讲《电阻》一节,研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可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三个小实验:①把相同长短、粗细的炭钢、镍铬、锰铜合金丝接入电路,灯的亮暗一样吗?②相同粗细长短不同的镍铬合金丝接入电路,灯的亮暗一样吗?③长短相同不同粗细的镍铬合金丝接入电路,灯的亮暗一样吗?虽然教材中未详细描述该实验,但它不仅使学生知道影响电阻大小因素的知识,使学生深记不忘,而且学生全部参与了整个实验的设计、每个小组至少有一名学生参与动手操作的过程。学生是主体,把课堂交还给了学生。

环节(5)结论

实施目的: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实施过程:在这个环节,可先让甲小组的同学描述实验现象,乙小组的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实验结论,再让丙小组的学生通过看书对比,评价甲、乙小组的结论,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语言的能力。

环节(6)反思

实施目的:对探究过程进行有效评估。

实施过程:每一组学生对本组实验过程中的失误、不足之处进行评估,说出改进的办法,对组员的团队精神、配合程度评估。

环节(7)交流

实施目的:让各小组之间进行反例辩论,逆变分析。

实施过程:对实验过程中学生之间的默契程度、动手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创新能力进行评选、交流。对于选出的最佳人选,教师及时评价表扬,给学生创造积极向上的氛围。

环节(8)练习

实施目的:精心设计题组进行概念或规律的变式训练,达到巩固知识、反馈矫正的目的。

实施过程:在设计题组时要确定好难易度,使各类学生都能在其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

通过这些环节的实施,学生学会了自找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不仅提升了学习兴趣,而且获得了成就感。在教学中,如果经常给予这样的引导,会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也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捕捉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学生成功的满足

由于身体素质、发育情况、认识能力、意识倾向、兴趣爱好等的差异,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会有领会,理解能力的差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把自己的长处和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并抓住时机适时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相应的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实施的过程中,肯定和表扬是学习的驱动力之一。美国教育家杰丝・雷耳曾说过:"称赞和鼓励对人类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 每个人都想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肯定和赞扬,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受到了表扬,心情会变得很愉快,对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学习的兴趣也会更浓厚。所以,教师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爱和赞美之词。

比如,刚学完伏安电路知识,为了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笔者首先提问一位学习能力弱些的张同学,要求安装好电路。他把电源、开关、小灯泡、电流表、电压表用导线连接好后,合上开关,灯亮、电流表、电压表指针均正常指示,连接成功了,笔者肯定了张同学的做法,并及时给与了表扬,学生很高兴。笔者继续提问:“按照这样的装置实验,大家最多可以得出几组实验数据?”学生很快回答:“一组”,“能否有更好的办法多测几组数据?”于是一些学习能力强些的同学争先举手,李同学发言:“加接一个滑动变阻器可以多测几组数据”,这时笔者大加赞赏,并说道:“这个伏安法电路装置是张同学和李同学智慧的结晶。”课堂响起了掌声,整个课堂气氛愉悦起来。

对于学习能力弱些的学生,适当降低要求,顾及了个体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学有所乐。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这样才能调动起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的形成和发展总是和成功联系起来的,经常成功的活动,人们对它感兴趣,我们要经常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让他们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树上的桃子,帮助它们获得积极的情感。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学生对学习就有了一定的兴趣。

5.实施有效互动,促进共同提高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过去那种由教师一个人“说了算”的课堂局面,还课堂于学生,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而更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在教学中,往往有些观点由老师提出,学生就会有不同的联想、发现。

比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活动中,往往归纳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是:"像大(小),则像距大(小),而物距小(大)。"而课堂中有学生提出:"老师,我觉得可以这样看:固定凸透镜位置不变时,物体靠近(远离)透镜,像就远离(靠近)透镜,像也越大(小),能否用成语'共同进退'来形容……?"这时,教师可以主动让出讲台,让学生们充分展示理由,并引导全体学生热烈讨论,共同提炼观点,这不失为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好做法。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个耐心倾听的豁达度量和虚心向学生学习的勇气。

曾经有人把我国和美国的教育作了一个形象的描述,说美国的教育是把没有问题的学生变得有问题,而中国的教育则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问题。虽说是一句调侃,但在新课程改革之下,我们是要多反思以往的陈旧做法了。前苏联教育家说过:"假如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那么我们交换后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假如你有一个思想,我也有一个思想,那么,我们交换后,就各自有两个思想"。因此,教者要多把知识层面的"静态"问题设计趋于活化状态,尊重学生的体验学习方式,实施有效互动,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总之,培养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对于学习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否让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效,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关键。教师可从多角度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抓住学生对新颖的事物、有疑问的东西、幽默的故事和语言、实验、操作等等感兴趣的特点,在教学中以培养学习兴趣为核心,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完成知识的建构。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能够培养能力、提升素质的。

参考文献:

[1] 徐其锐,优化问题设计:捕捉教学的契机 《上海教育科研》 2010(12)

[2] 杨斌,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0

[3] 李志厚主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M],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08)

上一篇: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 下一篇:更新观念 培养幼儿语言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