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凸显师生关系异化

时间:2022-06-24 02:10:57

网络凸显师生关系异化

如果说本报曾经报道过的海艺“辱师视频”展现的只是几个孩子的无知和叛逆,那么最近相继出现的博士生网上控诉导师精神虐待以及教授与学生因逃课而发生肢体冲突事件则用一种更加激烈的方式提醒我们师生关系恶化以及异化的现实。

事件导师虐待教授骂街

1月2日,一个题为《中山大学微生物专业艾云灿教授:请您不要再害人了好吗?》的帖子在国内著名社区天涯杂谈里出现,迅速引起网友的广泛关注。作者“伤心博士”在这篇帖子里,直指导师中山大学微生物专业艾云灿教授不仅忽悠侮辱学生,更经常对学生体罚打骂,甚至脚踹所带的两名男硕士研究生。除了描述多名研究生遭受的恶劣待遇外,更列出了该教授所带过的从2004级到2007级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悲惨结局,如“逼学生父亲下跪才给予毕业”等等。由于当事人均以真名出现,所描述的遭遇令人同情,顿时引起众多网友对该教授一致口诛笔伐。两天后,中山大学在学校主页上公布调查声明,称帖中所描述的情况有一定根据,但也有部分内容与事实有出入。艾云灿教授承认以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是非常错误的,他已向学生道歉,并表示愿意再次为此道歉。

在博导的道歉声中,此事似乎偃旗息鼓。然而无独有偶,就在中山大学发表声明的当晚,“学生大量缺席老师锁门”、“闻讯赶来的一男生猛踹大门”、“老师冲出教室大骂”、“课堂上女学生拂袖而去”、“老师抓住女生书包,女生乘机脚踹老师”……这一幕发生在中国政法大学杨帆教授的课堂上。事发后,一些目击学生将事件经过写成帖子,发在中国政法大学官方BBS和该校学生常去的“沧海云帆”论坛的“军都山下”版块里,还有一些人将帖子转到天涯论坛和凯迪社区的猫眼看人论坛,引起学生和网友的热议。至截稿前,中国政法大学对此事并没有表态。日前,杨帆在新浪开博发表声明表示,不愿意对事件本身作解释,只望公众以此事件为契机,反思现在的高校教育。

追踪网上热议孰是孰非

“一句简单的道歉就行了?”艾云灿教授的道歉没有得到一部分网友的认同。天涯网友“家村6级铁匠”发帖认为,做错了事再来道歉有多少意义呢?那些在艾云灿手下未能拿到学位黯然离开中大的博士、硕士,会因为多了这么一个推卸责任的道歉而回到原来的生活轨迹上吗?他们和他们的父母亲人受到的伤害,能够因为这个毫无诚意的道歉就能烟消云散吗?

不过也有网友认为,一个好的导师并不意味着给学生发钱,经常请吃饭,和颜悦色,能让学生正常毕业,而是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学生负责。曾经是艾云灿研究生的“hikarugo”在网上表示,艾云灿教授曾说过“我决不会放次品出去”,是一个对科学严谨到无情地步的人。他对学生严厉的初衷是对学术的严谨态度,出发点是没错的,只是他的处理方式不恰当以致酿成了不该发生的“悲剧”。

在众多的抨击声中,支持艾云灿教授的也不在少数。不过,身处另一漩涡中心的杨帆却没那么幸运。“女同学乘机踢了几脚”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并没有为杨帆博得大多数人的同情。在政法大学的BBS中,几乎所有发帖者及评论者都对杨帆的行为持否定态度。甚至是杨帆的同事,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萧瀚也发帖表示站在学生这边,他在博客中写道:“一个有尊严的教师是不会用点名去强迫人来听课的。”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邓伟也表示,仅靠一纸纪律和处罚条例来约束学生到教室上课,那只是“躯体在场,灵魂在路上”。更有甚者,网友“汉风和雨”撰文以《“杨帆事件”之实相》为题从事情的经过、处理、背景、记者与学生的态度等几个方面较为客观的描述,直指北京青年报报道误导舆论,有偏袒杨帆之嫌。

反思师生关系为何如此紧张

在这两起事件的背后,是“师”文扫地、师道不存,还是学生不尊重师道、传统伦理道德正在逐渐丧失?在探求事情真相的同时,互联网上也出现了一片反思声,那就是当前的师生关系为何变得如此紧张?

资深网友“雨辰”表示,功利化教育致使师生沦为金钱与利益关系。老师急功近利地教,学生急功近利地学。导师“将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霸占学生的研究成果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学生为了就业混文凭的也不在少数。市场经济下的师生成为了商家与消费者的关系,教育成为了赚钱的机器,学生没有了敬畏感,老师没有了神圣感,又谈何尊师重道呢?

也有网友认为,以前的学生都是“乖乖女”、“乖乖男”,不管对错,老师的话几乎是“圣旨”,言听计从,不会有丝毫的反抗,即便反抗,也得不到任何的同情。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生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长期处于压抑下的他们显然不再满足于老师条条框框的教化,个性化逐渐成为了一种时尚,如此追求个性发展的学生与恪守传统的老师发生冲突就不可避免。

那我们这个时代到底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呢?教育界人士认为,在这个比较浮躁处于转型期的社会中,人们对自身的行为规范、道德标准、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较大转变。我们应该把“现代化”和“传统”结合起来,把中华民族“尊师爱生”的传统与现代社会讲究的“人权、平等”二者结合起来,在校园中建立起新型“教与学”的和谐关系。

(文/小雨 中国网友报)

上一篇:告别“年轻有围”的日子 下一篇:2008音乐新曲抢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