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外部性与正反馈及其对市场的影响

时间:2022-09-28 09:31:53

网络外部性与正反馈及其对市场的影响

迄今为止,许多文献一直都将网络外部性、正反馈和收益递增(最简单地说,就是成功引发更大的成功)视作同一个事物。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

正反馈与收益递增

经济学中的正反馈理论是一个对动态的经济过程的描述,它的主要内容是:在边际收益递增的假设下,经济系统中能够产生一种局部反馈的自增强机制,这种自增强机制会使经济系统具有四个特征:一是多态均衡,系统中可能存在两个以上的均衡,系统选择哪一个是不确定的、不惟一的和不可预测的;二是路径依赖,经济系统对均衡状态的选择依赖于自身前期历史的影响,可能是微小事件和随机事件影响的结果;三是锁定,系统一旦达到某个状态就很难退出;四是可能无效率,由于路径依赖,受随机事件的影响,系统达到的均衡状态可能就不是最有效率的均衡。而产生这种自增强机制的原因通常是由于系统建立的成本高,一旦建立就不易改变,再加之学习效应、合作效应和适应性预期,使得系统逐渐适应和强化这种状态。

简单地说,正反馈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MatthewsEffect),在一定条件下,优势或弱势一旦出现,就会不断加剧而自我强化,出现滚动的累积效果,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赢者通吃、输家出局”的局面。因此,收益递增和正反馈并不能混为一谈。的确,如果走上正轨,像今天的互联网一样,正反馈可以转化为迅速的增长:成功产生成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收益递增。但是如果一种系统被认为正在走向衰败,这种看法本身就会导致灭亡,成长的良性循环可以很容易地变为衰败的恶性循环,这同样也是正反馈。由于这两个循环是正反馈系统中的相对存在的两个过程,因此正反馈的经济文献中常常直接将正反馈过程称为收益递增过程,实际上这两者是不能混淆的。

网络外部性与正反馈

从以上对正反馈理论的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网络外部性和正反馈并不是必然相互联系的两个概念,正反馈也不是一个网络经济下出现的新事物。事实上,供给方规模经济所实现的收益递增也是正反馈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由于基于供给方规模经济的正反馈具有自然限制(即边际收益递减和管理大组织的困难),使得基于制造的传统规模经济通常在远远低于控制市场的水平就耗尽了,超过这一点正反馈就不再存在而是负反馈开始起主导作用,这种经济现实使得正反馈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时代,网络外部性广泛存在,基于市场需求方的规模经济在市场足够大的时候不会产生分散,再加上基于供给方的规模经济,导致在网络经济中,正反馈以一种新的、更强烈的形式出现,成为网络经济中人们关注的中心。

但是,网络外部性到正反馈,还需要其他一些条件:

首先,需要成本优势,由于实现正反馈过程的前提条件是边际收益递增,这不仅需要网络外部性带来的需求方规模经济,还需要边际成本的降低,否则需求方规模经济带来的收益递增将可能被成本因素所抵消,导致规模经济不显著或不存在,从而无法实现正反馈过程。

其次,网络外部性要引发正反馈过程,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临界容量(CriticalMass)。网络外部性告诉我们,大网络的价值大于小网络的价值,但是,只有当网络达到某一个特定的规模,正反馈才开始发挥作用,否则依然无法实现正反馈。与网络规模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市场对产品需求的多样性。即使在一个网络外部性很强,需求方规模经济程度很高的市场中,如果市场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这意味着一种产品可能难以达到引发正反馈的网络规模;相反,如果市场中产品的多样化程度较低,网络外部性引发正反馈的可能性就大些。

最后,要实现正反馈过程,还必须要有路径依赖和锁定的存在,尽管路径依赖和锁定不是网络外部性产生的最初原因,但是它们的存在却使得早期的消费者成为新技术或新产品推广的障碍,如果这股力量足够大的话,可以克服革新的力量而有助于达到临界容量,加强正反馈。也就是说,从一个网络系统转向另一个网络系统的转移成本要比较高,使得转移不经济。否则,消费者可以轻易地实现转移,他们就无法被锁定在现有的系统中,这时自我增强的正反馈机制也就无从谈起了。

网络外部性与正反馈

一、市场的不稳定性。网络外部性和正反馈的存在导致了不断增长的收益,但同时也使得市场变得相当不稳定。网络外部性和正反馈的存在必然要使得这一局面向新的方向发展。同样,某种产品或技术今天占据了市场,未必意味着这一成功能够永远持续下去,因为市场是不稳定的。

有几个原因可以解释网络市场的不稳定性。最主要的解释就是在正反馈系统中的多重均衡。由于均衡状态不是惟一的,显然将导致市场的不稳定性。另外,市场的不稳定性可能来自预期的作用。由于预期的自我实现机制,预期的销售量比实际的销售量要更重要,因此今天的成功无法保证明天的成功。同时,当网络规模尚未达到临界容量的时候,也会出现市场的不稳定。从现实生活中来看,在今天的网络经济中,具有网络效应的市场的不稳定性更加明显。Internet的存在,一方面使经济以网络的形式进行,使具有网络效应的市场范畴迅速扩大,在网络上产品和信息传递的快捷和方便更进一步促进了正反馈的形成;但同时新的标准也更容易传播和被接受,减少了的转移成本又减少了一些网络外部性,其中的力量制衡导致了市场不稳定因素的增强。

二、次优技术获胜。在网络市场中,临界容量的存在暗示了一种能支撑得住的网络成长需要一个最小的非零均衡规模。经济学家NicholasEconomides和CharlesHimmelberg根据他们的观察把临界容量解释为“鸡和鸡蛋”的悖论:预期的网络规模过小以至于无法吸引消费者进入该网络。反过来,因为没有消费者愿意加入这个网络,则这个预期的网络规模将会很小。正是基于这个概念,由于网络外部性和正反馈的存在,当一个更优的技术由于无法达到临界容量而将不会被采用时(这主要是供给者战略行为而导致的后果),一个次优的技术可能获胜。同时,由于路径依赖和锁定的作用,一个购买了某种后来证明是次优的技术或产品的用户将十分痛苦,因为转移到一个更先进技术的转移成本可能十分昂贵。这样,私人的转移成本将阻止消费者采用更优越的技术。从整体看,由于网络外部性的作用,现有技术的整个安装基础将成为技术更新的障碍,这样就产生了过大惰性。

但是,市场失灵尤其是次优技术的获胜是否真的会发生,是一个争论颇多的话题。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观察到,许多新式并且不兼容的技术的确成功地被引进。这一现实似乎否定了过大惰性的存在。而且经济学家们在理论层面上也提出了对过大惰性的怀疑。例如,Katz和Shapiro研究发现可能存在一种倾向于支持新式且不兼容技术的趋势。这种预期的趋势被称作不充分摩擦。在市场最终实现过大惰性还是不充分摩擦的过程中存在几个关键的要素。

首先,是否拥有资助对新兴技术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得到资助的技术才更有可能成功。我们设想在一项有资助的新兴技术与一项过时且供给激烈竞争的技术之间,后者因为相关专利的到期可能不会得到资助。获得资助的技术会在将来表现出更优的改进和更低的成本,而得不到资助的技术似乎没有前途。这些在过时与新兴技术之间存在的赞助地位不对称可能决定了结果是过大惰性还是不充分摩擦。

第二个要素产生于新旧用户之间不对称的转移成本,在许多次优技术获胜的模型中没有考虑不对称转移成本的问题。假设新旧技术之间是不兼容的,那么旧技术的用户的确面临比新技术用户更高的价格。如果有显著的网络效应存在,则旧技术用户会拒绝转向使用新兴技术。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决定购买新式但不兼容技术的用户,他们忽略了这一行为强加在那些昨天仍使用现存技术的用户身上的外部性,因而成为支持新式但不兼容技术的一股力量。

那么,在网络市场中,究竟是否会出现市场失灵呢?经济学家仍然为此争论不休,但越来越多的人倾向认为,不应当持绝对的意见,而应考虑新旧两种技术和市场力量的对比。随着网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将看到更多的关于网络外部性和正反馈对市场影响的案例,从而能够从中总结出更多的令人信服的规律,对这一问题做更深入的探讨。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上一篇:信贷监管咋接轨 下一篇:小得有名 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