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时间:2022-06-23 01:14:09

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摘要:大学语文课程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面对大学生遭遇的文化困境,大学语文课程应增加文化教育的比重,教师要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传统文化资源,提升大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品质和人文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文化品格和价值观念。

关键词:大学语文;文化教育

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一门文化基础课,重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热潮的熏染和多元化文化价值的影响,大学语文教学的文化功能日渐弱化,大学语文教学不得不随着学生的实际就业需求转向应用技能的培训,高喊实用口号,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等实用性技能来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殊不知,这种淡化文化品格的大学语文教学终究只能淹没于层出不穷的网络文化快餐中,失去自己的根本。重视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文化观,以丰厚的文化韵味丰富学生的心灵,担负起传承文化的责任,这才是符合当今时展的大学语文教学。

一、大学语文教学遭遇的文化困境

中央电视台于2013年推出的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曾颇受大众关注,该节目的宣传语是“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其寓意是引导越来越依赖电子技术的国人重视起对汉字文化的学习。如果认真审视我们的现代化生活,会发现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进步,人们享受了生活上的便利和快捷,同时也削弱了母语的运用能力。早在上世纪70年代,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就曾写下了“哀中文之式微”,感叹国人汉语能力的下降。德国一位语言学家威廉・洪堡特曾经说过的:语言是一个民族所必需的“呼吸”,是民族的灵魂所在,通过一种语言,一个人类群体才得以凝聚成民族,一个民族的特性也只有在自己的语言之中才能获得完整的映照和表达。“母语荒”最终将带来民族精神的丧失、民族价值观念的背离和民族信仰的缺失。

“母语荒”这种现象在高校尤为严重,大学生毕业要通过英语考试,研究生选拔也要通过英语考试,学校对人才的考核要看学生的英语水平,却忽视了汉语能力。许多大学生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英语学习上,大一大二的学生丢掉了阅览文学经典名著的时间,用来备考英语四级,以便将来能拿到学位顺利毕业,大四的学生花去大半写论文的时间,用来备考英语六级,以便应对研究生选拔考试,或是为自己的就业增加筹码。而这些大学生或许连一封语句通顺、用词恰当的求职信都难以完成。“母语荒”、“外语热”的同时,我们的大学生热衷于学习西方文化,西方文化被贴上了“前沿”、“实用”、“国际性”、“自由”、“人性”等标签,中国传统文化则成了古典的、生涩的、伦理色彩浓的、不实用的艺术品。西方文化成为中国大学生群体追捧的主流文化,而传统的中国文化却被放逐到了边缘。缺失了文化信仰的大学生们在网络文化、浅俗文化、商业浪潮的冲击下,很难形成个人正确稳固的价值观念,重物质享受而轻精神追求,丧失了大学生应有的蓬勃朝气与青春热情。

二、大学语文教学的文化重任

传统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也对大学生的品格塑造和文化认同起着重要作用。比如,《大学》所提出的“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指引着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知识追求与精神追求,以天下为公,身怀天下。“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道德伦理规范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做人根本,这也是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重义而轻利的价值观念引导人们道德先行,将利益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之上,正如孔子所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在市场经济化的今天极具启迪意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人格追求目标,儒家学派对君子品格的养成尤为重视,君子行仁行义、胸怀坦荡、谨言慎行、中庸阔达、自省自警、完善其身,“君子人格”对大学生的人格培养意义重大,能够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个体的价值观念与社会道德秩序相得益彰。

大学语文教学对象是即将步入社会、承担国家兴衰之责的大学生,其课堂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精神品格,应有效挖掘利用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给学生以精神上的熏陶和引导,培养出具备自强自立、诚实守信、谦恭礼让、乐观进取、宽容博爱、奋发努力等优良品质的有为青年,为学生树立起一生得以坚守的优良文化品格。唯有如此,大学生们才能在多元化的文化冲击下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有了对本土文化的坚守,才能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才能以广博的胸怀接纳多元文化,以科学的、比较的眼光审视外来文化。因此,大学语文课堂要充分挖掘其文化特性,为大学生们注入文化精神滋养。

三、加强大学语文教学的文化功能

大学语文教学要承担起传承文化的重任,首先,在教学理念上,教学目标要导向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大学语文之“大”,一是要帮助学生树立学科开放性的眼光,大学语文教学内容要从单一的艺术审美走向多元的科学理性与艺术感性相融合的大天地中;二是要让学生感受到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之广博。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将民俗风尚、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等纳入课堂教学资源,通过一些熟知可感的案例开拓学生的人文视野和知识面。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深入挖掘与整体观照相结合,呈现给学生文化发展脉络。大学语文课程一般只开设一个学期,要在短短的一个学期里,使学生既全面且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教师的课堂教学既要有面的广度,又要有点的深度。比如在讲《论语》时,我们可以以《论语》为切入点,给学生详细介绍儒家思想体系及核心,阐述儒家的价值观;在讲到孟子相关的作品时,我们可以把孟子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作为重点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从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眼光了解儒家学说。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谈谈儒家学说于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以及我们的大学生如何践行儒家精神。

再次,在教学内容上,有意识地挖掘传统文化。大学语文教学要善于营造文化语境,有意识地挖掘课文中的文化信息,比如在讲到苏轼的作品时,我们的教学不应仅局限于对作者生平、作品内容、艺术特色的介绍,而是通过作品让学生去体验苏轼乐观阔达的人生态度,并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苏轼能够在布满荆棘的人生道路上逆水行舟、笑谈人生,追问中国传统文化对苏轼的人生观产生的影响,给学生树立一个精神品格的榜样。当我们有意识的将作家作品向传统文化靠拢时,我们会发现这不是牵强的死板硬套,而是引领学生发现了一个新的天地。把大学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来设计教学,从作品艺术层面的分析上升到作家、作品的文化内涵的解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还给学生以人生和生活的启迪。从文化层面解读作品,是建构大学语文大课堂的有力支撑,是丰富大学语文课堂内容的有效方法,也是完成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都有着深层次的影响,对形成民族凝聚力、建立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具有重大作用。我们应该重视起大学语文教学的文化教育,将公修课做精做细,持之以恒地坚持人文教育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塑造大学生完善的精神品格。

上一篇:有效追问的魅力 下一篇:如何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