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程活动化教学初探

时间:2022-06-22 05:55:32

品德课程活动化教学初探

摘 要: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着一个主题开展一项综合性学习活动。在这过程中获得知识,加深体验,明白事理。

关键词: 品德课程 主题活动 积极技能

一、紧扣教材内容设计活动,体现主题。

品德的教材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教授的,它是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例如,《我自己会整理》这一课,教材抓住学生整理书包这一个具体可操作的活动主题进行教育。进而拓展到家庭、社会生活之中。我就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一:看一看,比一比,我要整理。让学生在整洁干净和杂乱的两个书包中找东西,看谁找得快,再谈感受。学生感叹,整洁的书包看上去是多么舒服,找东西是多么方便。此时,教师适时引导,一个会整理的人是能干的人。于是,他们跃跃欲试,想把自己的书包整理得干净、整洁。活动二:议一议,做一做,我学整理。让学生6人为一小组,互相凑在一起,动手动脑。通过反复实践,动脑,请教,实践。在互帮互助中,在噼里啪啦的整理声中,每一个学生都学会了整理书包。活动三:想一想,说一说,我会整理。唤起学生的生活意识――除了整理书包、课桌等,你还会整理什么?学生们数着自己会整理的各种事物,喜上眉梢。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你还可以整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范围广,内容全。再制订一个小计划:我要去整理……建议学生把课外的成果拍下来或画下来一起带到课堂中分享交流。在教材的指引下,我们的活动目的明确、有序、有趣、效果好。

二、重组教材内容设计活动,深化主题。

重组教材内容设计活动,是品德课程学习活动的另一种形式。问题是如何走出教材又能围绕教材的教育主题设计活动。在课堂实践中,我们的经验是以班级实际、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以教学目标为方向,以学生兴趣为切入口,设计有效活动。如上《我们一起做》这一课时,根据本课目标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实际,自编自创了三个活动。活动一:我们一起搬。教师一人搬不动一张沉重的桌子,学生自然地提出要帮助你,借此引出“我们一起做”。再拓展到生活中:平时,你们还一起做什么?可操作的内容就即兴在现场表演一番,以唤起原先生活的体验。活动二:进行“闪光的小球”的游戏。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游戏明白一起做时要遵守规则,讲究方法。我先叫了一组学生上来拉小球,第一次,他们争先恐后地往外拉,结果全都卡在了瓶口,游戏失败了。借机,我请他们谈了内心的感受和打算。他们体验到了失败的滋味并决定再试一次。我一边安排这组小朋友去想办法,一边让在座的小朋友对刚才的游戏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设身处地着想,进行了一次换位体验,同时也明白了一起可以合作干很多事情。台上的几位小朋友凑在一起想出了巧妙的办法,再次让他们试,再试就成功了。我又一次请他们谈感受。并就小球排好队就能顺利地出来归纳出:一起做要遵守游戏规则,要团结互助。至此,他们进行了多重体验,学会了可以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快乐。活动三:我们一起来做一做。我为学生准备了剪刀、白纸、彩纸、橡皮泥。每个小组在10分钟内合作构思并动手完成一幅作品。目的是检验学生是否能用悟到的“理”去指导现实的“行”,也通过此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在进行这项活动的时候,学生完全融入到老师所创设的场景中,他们有的分工合作,始终是快乐的;有的却是出现了不愉快和矛盾。当然,矛盾最后由他们自己去解决,笑容最终绽放在小脸庞上,他(她)们“经历了风雨,见到了彩虹”,感受和体验是深刻的。他们的作品形态各异,主题明确,还编成了一个个故事。他们的创造力,合作能力均有提高,都明白了合作时的团结友爱是快乐之源。还编成了一首儿歌:“我们一起做,需要勤合作,你帮我,我帮你,团结互助最快乐。”

三、结合课堂环境设计活动,凸显主题。

《课标》指出:教师应当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等吸收到课堂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

在何种环境下上课,也决定着不同形式的活动。可以借助上课时的特殊环境设计活动,利用大量现场的资源开展活动,使效果更加明显。例如,《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这一内容。要让学生知道眼睛的重要性及保护眼睛的方法。如果单单让学生讲,唤起不同的生活经验来互相交流,似乎显得单调了些,且情感的体验无从落实。恰巧我是在有几百位老师听课的情况下上的公开课,因此有一个现场的大资源可以充分利用――教师。他(她)们中有很大一部分戴着眼镜,有真实的感受进行现身说法,再加上都是教师具有很好的讲授水平。因此,我就在让学生通过游戏明白眼睛的重要性之后,设计了一个活动――现场采访,要求每一个人或每一个组想好问题,以小记者的身份有礼貌地去向老师请教,回来后组织成自己的语言互相交流反馈。放眼望去一片热闹的景象,课堂延伸了,扩展到了台下,弥漫到了整个大会场。学生都带着各自独有的收获和体验,有的畅谈谈近视后的感受,有的一本正经地介绍爱眼知识,有的热心的提出忠告,还有的还表示自己不能重蹈覆辙……范围之宽广,内容之全面,表述之清楚令人赞叹,这应该归功于“现场调查活动的开展”。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生活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所要的知识,获得不同的体验,锻炼了交往、合作、交流等各方面的能力。

四、利用课堂的“偶然”设计活动,活化主题。

我们的课堂本身就是教材,是一个大舞台,学生在上面随时会真实地暴露出各种问题,而这些正是教学关键之所在,需要我们眼疾手快,借“机”挖掘深入研究和拓展,让我们的教育更鲜活,更灵动。

在教学《我们一起做》的第三个“一起动手制作”的活动中,有些小组由于意见不统一,分工不合理,导致矛盾的产生,不愿意一起制作,结果他们组的速度慢了许多,作品质量也不比不上其他组的,其中一个小女孩居然在课堂上哭了起来。这个时候,我就走过去轻声询问这是怎么一回事。然后和他们一起悄悄地和其他组去比较,看看别人干得多么开心,羡慕吗?你们开心吗?为什么不开心?这样做会带来什么后果?组员们很快就找到了答案:我们没有好好地一起做。没有遵守游戏规则。说完,他们个个低头不语。随后我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他们商量了不一会儿,就决定向在哭的小女孩道歉,并邀请她再一次加入到大家中间来。“对不起。我们一起来画图画,好吗?”稚嫩的声音,真诚的话语,还有什么不可化解的呢?小女孩笑了,使劲地点了点头。我摸摸这群小家伙的头,笑笑地去看其他组了。随后在反馈中,我就有意识地让这组学生向大家讲述内心的感受和得出的经验。

在另外一组的作品上,我发现学生们画了很漂亮的图画,特别是有一句话吸引了我――他们用稚嫩的笔这样写道:“老师,这节课,我感到很快乐!”听了这句话,我的心为之一震,内心涌动着一股欣喜,一种激动。这就是教育的伟大之处吧!随后,我就随堂抓了这个正面的典型,请这组学生表述自己的快乐,说说为什么感到快乐。而后再扩大到全班,你们快乐吗?在如林的小手中,在学生的笑语中,我们一起念了自己创编的儿歌:“我们一起做,需要勤合作,你帮我,我帮你,团结互助最快乐。”

在那么真实的一个环境中,学生会自然会真实地流露出自己的情感,暴露出缺陷。这比学生很乖地配合着老师演完一出完美的课堂戏给其他老师看要真实多了。真实的生活就是这样。我想他们在经过这次体验之后,会深刻地感受到如何一起做才会做好,才会快乐。正是课堂中随时会呈现给我们的一个个“难题”,一个个“偶然”,教师在发现、分析、解决这些“难题”和“偶然”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有了切身的体验,更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了能力。课堂中,会有很多的“亮点”闪现,需要你用锐利的眼光去捕捉它,呈现它,深化它。

总之,教师要不断举行学生喜闻乐见的、目标明确的课堂教育活动。并在这模拟生活、再现生活、提炼生活的课堂中抓好“亮点”,进行深入拓展。品德课程中开展的有效性活动,它将成为学生生活的舞台,知识技能展现的窗口,情感显露的芳草地。

上一篇:选好事例,提高思品课效率 下一篇:论情感教育在高中政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