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时间:2022-06-22 05:29:19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要】 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管理专业(社体)也需要适应大环境的趋势,培养应用型的社体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许昌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国家社体专业社会需求与人才供应之间存在严重的矛盾,学校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没有自身特色,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学校专业方向开设太少,实习基地太过单一,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因此,学校应根据地方特色开设有特色的社会体育专业,对教学实践环节进行改革,多开设专业方向课,进一步开拓实践基地。

【关键词】 地方高校 转型发展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一、前言

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建立应用型、技术型大学是本科院校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需要。2014年2月总理专门召开关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要推动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技术型转型。许昌学院转型发展的步伐在河南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的地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作为学校的一个重要专业也必然要走转型发展之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如何才能向应用型专业人才转变培养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因此,有必要调查社会体育指导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以及毕业生对就业需求状况,探究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的模式。

二、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现状

1、国家对社体人才的需求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家对健身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对专业体育指导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据统计,为满足未来一段时期内社会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近几年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每年扩招学生上千人,且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目前每年招生过万。2002年河南科技学院首次设置社会体育专业,到2012年9月,河南省共有21所高校设置开办了社会体育专业,共计招生人数4776人。以目前河南省现有的社会体育毕业生数量来计算,平均39421人才拥有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远低于我国的平均水平,可见河南省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其自身人口数量的需求。

2、社体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有学者通过对河南省10所高校近两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离校时的初次就业率进行调查发现,近两年河南省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有下降趋势,说明目前河南省乃至全国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针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目前符合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就业领域主要有四类:街道社区、商业性体育及相关服务领域、体育行政部门、教学与科研部门。通过对社会体育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研究发现,体育教师是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去向,其次是健身教练、体育产业管理人员和体育产品销售。从就业去向看,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从事体育教师职业所占的比例最大,另有一部分人选择了从事其他行业,真正从事与社会体育有关行业的人仅占40%左右,没有表现出社会体育专业特征。河南省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呈现出以下特点:从事社会体育相关领域工作人员比例较低;就业领域横向发展,呈多元化趋势。

3、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的现状

社体专业的课程设置决定着社体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更影响着以后的就业方向与选择。在社会体育专业初设阶段,一度出现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很多院校并未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开设与群众体育有关的专门体育技能课程,呈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而后随着培养经验的积累,以及校方对课程内容的不断理解,河南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不断完善,大多数高校注重了对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开设了一些群众相对喜欢项目的技能课程,如网球、篮球、游泳、足球、健身健美等实践技能课程。同时也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开设了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体育市场营销、体育心理学方面的课程,提高了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三、社体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原因分析

1、受国内体育大环境影响,社会体育产业发展缓慢

在举国体制的影响下,国家队社会体育的投入远不及竞技体育。此外我国的体育产业只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相当落后,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发展不够成熟,还处在起步阶段,所以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提供的就业岗位十分有限。由于人口众多,河南省经济发展较为缓慢,许昌体育健身行业发展更是比较慢,相对于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正处于初步形成发展时期,规模较小,这也是制约许昌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培养目标的设立与社会需求脱节

设立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是个历史性原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原先的培养目标已经难以满足现在社会的需求。大多数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多是陈旧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没有形成长期顺畅的就业渠道,内容早已脱离现实社会的各种要求。据调查,目前需求的健身教练较多,但学校培养的学生却无法胜任健身教练的工作,很多学生到工作岗位之后还需要接受岗前培训,继续学习专业知识以适应社会对健身教练的需求,这也反映出目前学校的培养方案和社会实际的需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此外,运动营养、康复保健等职业在许昌的需求小,这也是就业难的一个原因。

3、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首先,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学科建设体系不成熟,基础理论知识与学术研究的缺乏,因而很多教师虽然懂得社会体育领域管理体系问题,却不知道该如何教学,也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其次,社会体育专业设置的课程与培养目标以及社会发展需求脱节。一些比较受居民欢迎的健身项目,比如柔力球、木兰扇、八段锦、瑜伽、定向越野、素质拓展等在社会体育专业课的课程设置上都被忽视了,目前社会上比较热门的运动营养学、健身教学、运动处方、康复训练、减肥运动等方向的课程,学校也很少开设,但却是社会上比较实用的课程。还有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很难在实践中应用。最后,专业课程设置无特点,方向不准确,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的设置雷同且无特色。

4、实践环节薄弱,专业对口实习难度大

目前社会体育专业部分课程设置强调学科的系统性,侧重于理论,而忽视了实践课程,导致了许多理论课程教授内容重复,既浪费了学时,也不利于学生的培养。从社会体育专业教学计划和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措施来看,将学生的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安排,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专业社会实践基地数量较少,缺乏针对性。虽然大多数院校联系了多家实习单位,但相对于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数量来说,这些单位容纳实习生的能力非常有限,缺乏专业实习的针对性。此外学校联系的实习基地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就业趋势的需求。

四、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就业困难的解决对策

1、重新认识社体专业培养目标,培养符合社会需求人才

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的首先应该更新观念,根据市场需求作出准确的判断,并对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制定。大量的有关社会需求方面的市场调查预测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表明,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由知识型向应用技能型转变,即培养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开拓能力强的职业型社会体育应用型人才。因此,社会体育人才不仅要掌握健身指导方面的知识,还要掌握体育管理、经营、康复等多方面的知识,学校方面可在重点培养的基础上,根据社会需要,开设内容多样的选修课,如运动医学、俱乐部管理、体育产业经济、运动处方、健身教练等,从而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校方也要根据学校转型和社会改革的实际及时作出调整。

2、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增加实践课程学时比例

在进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时,应该充分考虑科学性、应用性、超前性的统一。社会体育专业的开设是为了满足社会对社会体育人才的需求,因此,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也应该根据市场进行适当调整,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课程设置中要增加特色课程,可将民俗、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或是社区居民常用来健身的项目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开设。学生不仅要对群众性体育项目有所了解,还应该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学院应该制定实践计划,增加实践课程学时比例,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应用于实践,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让毕业生可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不再培训就能直接就业。

3、重视教育实习

加强社会体育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应引起管理者的重视。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选择不同的模式,如日常教学模式:可以在居民活动频繁的公园进行科学健身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在健身中心教授健身原理与方法、运动营养学等课程,在医院等地教授运动康复、体育保健学等课程等;定期实习模式:学校应针对寒暑假以及毕业实习等建立与实践单位的合作,不仅可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水平以及实践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而且能够为实践教学基地提供必要的科研服务,有助于加快实践基地的建设步伐。

4、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职业培训应为就业而准备,这也是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作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充分利用职业制度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登记制度等已出台的措施,要与职业培训机构联合起来,促进学生考取职业等级证书和从业资格证书,如培训健身教练、运动营养师等资格证书,为学生顺利就业和职业规划打基础。同时要通过一定的培训和教育宣传,促使学生更新就业理念,在现有的就业环境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五、结论与建议

目前社体专业毕业生从事与体育相关专业的人数较少,就业呈现多样化趋势,社会需求与人才供应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学校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没有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开展自身专业特色。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很多社会比较热门课程开设不足。

高校应该结合市场发展的需求和自身所具有的条件来确定培养目标和专业的招生情况,不断改革社会体育培养方案,在社会体育专业中适当增设一些应用性课程,扩大选修课的比例,培养一专多能的通才。加强学校社会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开拓更多实践基地和专业方向课,满足学生不同兴趣需求。进行教学实践环节的改革,多进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工作。

(基金项目:许昌学院2015年度校级教育教学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02015006。)

【参考文献】

[1] 刘善云、刘保华、仇丽琴等:从社会岗位需求状况分析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

上一篇:松材线虫病致病机理和防治技术 下一篇:我是铁杆“科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