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旅游漏损研究述评及其对策研究

时间:2022-06-21 02:48:12

区域旅游漏损研究述评及其对策研究

[摘要]旅游经济效益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而旅游漏损问题更是其重要部分。本文总结前人的相关研究,从概念界定、研究方法与技术、关注焦点等方面做了总结。并对旅游漏损研究方法选择进行了简要评述,总结相关研究结论,最后提出降低旅游漏损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旅游漏损;经济效应;研究评述

在国际金融危机继续发酵、欧美债务困局难解、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复杂深刻变化的国际大背景下,旅游业的发展能有效应对由于出口贸易乏力、内需不足及资源环境约束等问题对区域经济带来的挑战。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导致旅游要素、资源和分工在不同层次上迅速变化,并日益集聚于个性化明显和市场优势健全的地区。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基于区位优势、社会根治性要素的旅游业区域集聚得以加强,使其对经济的市场渗透效应日益凸显。近年来,旅游经济效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旅游漏损研究作为旅游经济影响的重要方面其研究还有待加强。旅游经济发展带来的地方旅游收入,最终很大一部分没有用于地方经济再发展,而是流向了地方经济体系之外。旅游业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特征,我国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然而国内旅游业的发展的深度都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日渐凸显。“漏损”已经成为制约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当旅游业发展的规模超过了当地经济的接待能力时,旅游业的收入漏损将会非常巨大。

一、旅游漏损概念的界定

漏损的概念主要应用于旅游漏损、城市供水官网漏损、金融漏损、碳漏损、信息漏损等,其中,旅游漏损与旅游产业关联被看做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的旅游经济理论认为,旅游漏损是指旅游目的地国、地区或旅游社团和企业为支撑旅游业发展需要购入外地商品(进口商品)、劳务或贷款等原因而导致的外汇流失现象。厉新建(2002)认为,旅游漏损一般指目的地为了满足旅游者旅游活动及相关旅游消费活动而发生的外汇支出以及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旅游外汇的流出。余光炜(1999)认为,旅游漏损是指旅游收入在流动扩散过程中流出旅游地区经济的现象,可以分为溢出和漏出两种情形,其表现为从外地输入商品、资本、劳务等。传统的旅游漏损研究基于大的空间尺度,例如刘家明(2000)对海岛旅游开发给当地带来的旅游影响进行了研究,在承认岛屿旅游发展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指出外来资本注入而导致的经济漏损、岛屿民俗文化和原有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滨海城市化等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Kerry Godfrey(2005)将旅游经济漏损限定为因入境旅游造成的旅游外汇损失,包括进口漏损和出口漏损两方面。然而正如张骁鸣,保继刚(2004)指出,基于区域视角的旅游经济影响研究在才能够更加深入和全面,实际上,由于区域贸易数据的欠缺及统计内容方法的针对性,旅游漏损的外延并没有准确的边界。因而造成了对国内跨省旅游、跨地区旅游等可能造成的旅游目的地旅游经济漏损的研究相对缺乏。综合考虑统计及估算的可操作性,本文认为旅游漏损是地区进口贸易在旅游经济领域的表现,因此,旅游漏损特指旅游进口漏损较为恰当。

二、旅游漏损的相关研究

从内涵上看,旅游业漏损理论及其实例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研究方面,包括漏损产生的途径和流程、漏损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减少漏损发生的对策研究等(Godfrey,Clarke,2005),而其量化研究从收入漏损的角度出发,演变成为一个基于旅游统计指标的数据再加工;从方法上看,自Mathieson和Wall提出了旅游乘数概念的雏形以来,旅游乘数理论不断发展应用。漏损研究主要有案例分析(Nareeta Supradist,2004)及数学建模方法(张骁鸣,保继刚,2004),例如Soteriades Marios和Varvaressos Stellos(2004)强调投入产出分析法和旅游卫星帐户具体应用。许多知名的旅游经济学者如B.H.Archer、P.Murphey、D.Tailor等均利用凯思斯的乘数理论研究旅游活动对目的地的经济影响,提出评价各种旅游乘数的理论模型,测算出当地的旅游收入乘数、旅游就业乘数等,并掘此向目的地政府提供发展旅游产业的政策性建议。Peter Walkenhorst等(2010)运用凯恩斯乘数对旅游漏损进行研究。

前人对旅游漏损的研究包括漏损产生的途径和流程、漏损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减少漏损发生的对策研究等。在我国,一般将旅游收入漏损限定为因入境旅游造成的旅游外汇损失,而对国内跨省旅游、跨地区旅游等可能造成的旅游目的地旅游收入漏损的研究相对缺乏。国内对旅游业漏损的实例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研究方面,量化研究比较少。Soteriades Marios和Varvaressos Stellos(2004)在研究旅游消费过程中指出,投入产出分析法和旅游卫星帐户在测算旅游经济效益过程中可以获得较为可信的结果。我国学者李天元(2000)、王洪滨(1993)、林南枝(2000)、陶汉军(2000)等也对旅游乘数理论进行介绍,定量分析旅游乘数在旅游目的地经济中的作用。

旅游卫星账户(TSA)在国民账户体系的基本原则下,以各种家居调查、旅游支出调查、商业调查等为基础,运用附属账户的方法将旅游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或产业来进行测量,设置了一系列全球定义和标准来以量化旅游对GDP、就业、资本投资、税收等的贡献,以及旅游业在国家收支平衡中的重要作用。其统计结果用于旅游漏损研究方面取得良好效果。旅游支出在经济运行中流向三大块,即一是旅游对GDP的直接贡献(又称旅游业GDP),二是旅游业GDP之外的旅游GDP(包括旅游间接效益及引致效应部分),三是旅游漏损。运用TSA研究能宏观把握三块的具体份额,分析旅游经济效益结构,但也存在以下问题:其一,TSA统计由旅游支出而导致的各特征旅游活动与相关旅游活动中的漏损,忽视旅游业投入产出结构;其二旅游支出及结构等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其三收集数据和开发旅游卫星账户之间存在时间后滞区,统计滞后甚至缺失。自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1936)创立投入产出法以来,这种“古典的一般均衡理论的简化方案”广泛应用于研究经济体系(国民经济、地区经济、部门经济、公司或企业经济单位)中各个部分、产业之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投入产出核算的功能不仅反映出各个部门在生产过程中直接的、较为明显的经济技术联系,而且还揭示出各部门之间间接的、较为隐蔽的经济技术联系。然而,由于部门分类、编表价格、调查对象、方案设计等存在的缺陷,我国投入产出表在反应经济活动中存在缺陷。

从具体的案例研究来看,从20世纪80年代度假区的经济漏损问题受到学者关注。考察旅游漏损发生的具体环节不难发现,漏损的主要途径包括:设备及建筑材料的进口;消费品,尤其是食品和饮料的进口;外商投资者将获取的利润遣返回本国;海外促销支出;酒店和度假区发展中对外债的分期偿还等。可见,旅游对进口商品的购买能导致经济收益的大量漏损;(食品等商品)进口的模式和程度,度假设施的等级、规模、所有权和区位等因素也会影响旅游漏损量;当地产业(农业、轻工业)的支撑能力、劳动力结构、流动性、素质和来源及其对工资支配方式等差异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经济漏损。2000年,K.Godfrey和J.Clarke(2000)在《旅游目的地开发手册》一书中探讨经济漏损与经济结构的关系,他们认为经济漏损与目的地经济的规模、结构和多样化程度有直接关系,“进口货”从本质上来讲,是用于旅游业发展而本地区不能生产或提供的消费品。因此,目的地经济的规模越大、多样化程度越高,旅游的经济漏损也就越低;反之,经济漏损就越高。实际上,他们的研究对产业内贸易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和测算方法。

三、漏损问题的对策研究

旅游漏损既是生产结构又是贸易结构问题,旅游经济具有典型的时空特征,旅游业发展的不同时期,旅游业的漏损情况各不相同。因此,从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出发,旅游漏损研究极具开放性。然而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遏制旅游漏损能有效增加旅游经济收入。

本文认为,遏制旅游漏损以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可从产品生产结构维度及流通维度进行考虑,其中,产品维度主要涉及旅游业发展的间接相关产业,以旅游收入为切入点,包括:农业产出和加工能力、制造业产出能力,即旅游目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旅游目的地区各种资源的自给能力,通过评估区域内资源水平与旅游项目的耦合程度,调查资源水平,扬长避短,发挥资源水平的比较优势;扩大旅游业依赖产业的自给规模,加强本土旅游产品输出量。流通维度主要强调地区间贸易水平及结构,以旅游支出结构为切入点,其中旅游目的国有关办法、法规、政策,包括有关进口物资的规定、涉及外汇收入与管理的财政金融政策、对旅游业给予帮助和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建筑方面的有关规定等,对旅游收入的流出产生影响,因此,政策性支持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Iza Lejarragaa,Peter Walkenhorst.On linkages and leakages:

measuring the secondary effects of tourism[J].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

2010(17):417~421

[2]Louis de Mesnard.Reply to Oosterhaven’s:the net multiplier is a new

key sector indicator.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J].2007(41):285~296

[3]Tyrrell T.J.,Johnston R.J.The economic impacts of tourism:a

special issue[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6(45):3~7

[4]Kerry Godfrey,Jackie Clarke著,刘家明,刘爱利译.旅游目的地开发手册[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5]张骁鸣,保继刚.旅游区域经济影响评价研究述评[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

[6]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刘爱利.旅游度假区“孤岛”特征及成因研究[D].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论文.2008

[8]陆林.山岳风景区旅游经济效益研究――以安徽黄山为例[J].人文地理.1995(6):30~36

项目基金:本文系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资助项目(2011R413029)的研究成果。

上一篇:中国快递物流网站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煤炭供应链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