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司社会责任的法律问题探究

时间:2022-06-21 11:24:49

我国公司社会责任的法律问题探究

[摘要]公司社会责任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我国新《公司法》虽然也有规定,但是并不能满足实践需要。本文阐释了公司社会责任的法律界定,我国现有法律的规定,并且分析了我国公司社会责任存在的法律缺陷,就建立和完善有关法律规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公司 社会责任 规制

在责任竞争力时代,公司要想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必须认识到公司对社会承担的责任将是一个突破点。中国企业大多数目前仍然处于质量和环境竞争阶段,但全面责任竞争已经对中国企业发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这也是企业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要求。在“两型社会”试验区及区域金融法制中心建设中,我们要认识规范公司承担社会责任,不仅是提高公司竞争力的途径之一,而且也是引导公司经济发展走上正常轨道的必经之路。公司社会责任理所当然成为一个关注的焦点,无论是经济管理学界、社会学界、还是法学界,都在讨论这一话题。本文通过对公司社会责任进行法律界定,分析现有法律的规定,找出法律规定的缺陷,从而提出自己的几点法律规制建议,为构建和完善公司社会责任法律制度营造符合要求的投融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公司社会责任的法律界定

自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在美国发生了一场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持续争论,并形成了两派观点鲜明的对立观点。这场运动的始作俑者是Adolf.A.berle和E.Meerck Dodd,争论的焦点是董事和经理应当为谁服务。而真正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倡导者则是E.Meerck Dodd。在1950年代和1990年代又分别掀起了两次公司社会责任的论战,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论战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更为重要的这种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论战已经转为实际行动。

表现在我国法律上的行动是《公司法》自2005年修改以后,首次明确规定了公司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是目前在我国,许多严重侵害消费者者、损害职工权益的事件屡屡发生,使民众对公司产生了较大的不信任,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公司履行社会责任从大的方面说,是国际潮流,是我国的现实选择,从小的方面说是我省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要求,是发展循环经济,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投融资环境的重要保障。

然而对于公司社会责任,国内外学界始终未能形成一个普遍接受的明确定义。有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一是非股东利益最大化说,二是符合多数人所期望说,三是维护并增进利益说。

以上各种理论观点反映了公司社会责任是一个多层次范畴,笔者认为,公司社会责任应是一项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新《公司法》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规定要想切实付出实际,须将其规定为公司对社会的一项内容具体的义务和责任。

二、我国现行法律对公司社会责任的规定

公司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公司对消费者、环境、职工的责任以及社会法治责任和公益责任。我国法律具体规定如下:

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规定了公司对消费者的责任,生产者与消费者对消费者承担责任的一种具体形式。《产品质量责任法》主要从产品质量责任方面中体现。另外,还有《食品生产安全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将以上内容给具体化,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公司对职工的责任也即劳资关系,从1919年通过的《国际劳动》到1944年国际劳工组织在美国费城通过的《费城宣言》,在这些国际法的推动下,使之成为一种社会运动在全球兴起。而在我国立法中主要体现在《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有关条款当中。此外,还有《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

3.公司对环境的责任也是公司社会责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方面立法主要有《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

4.至于公司的法定责任社和社会公益责任也体现在多部法律中,具体体现在《公益事业捐赠法》、《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中。

三、我国现行公司社会责任法律规范存在的缺陷

依以上法律规定,公司在各方领域履行社会责任,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了重大作用。但问题也是层出不穷,笔者认为主要是存在几点缺陷:

1.公司社会责任的内涵不明确。新《公司法》第五条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规定,笔着认为这些内容成为了口号式的指示,到底这几项之间关系如何,如果立法者的目的是以这条强调公司社会责任,那么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又该如何理解?不管是从道德要求上还是法律义务上理解,立法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表明制定出该条款的基本内容和规范任务,否则将导致法律规范的作用难以实现。

2.公司社会责任游走于道德和法律之间。虽然我国新《公司法》正式规定了公司社会责任概念,但该条仅为一项誓言,更多是对公司一种道德上的要求,操作性并不强。而现实经济中又要求其作为一项公司的强制性义务和法定责任。公司作为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团体,争取公司股东利益最大化是其与生俱来的使命,在没有明确是“硬约束”或“软指标“之前,公司有权利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而现实的要求又与公司的做法时有违背。

3.公司社会责任法律体系不健全。由于公司社会责任的权利主体即利益相对者范围宽而广,故目前我国公司社会责任的立法散见于多部法律之中,规模较为庞大,《公司法》、《社会保障法》、《产品质量法》等,在公司社会责任的法律体系当中,《公司法》起着核心作用。但新《公司法》对公司社会责任的规定操作性并不强。有些法律也有规定,但并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系统的法律体系,没有制定一个比较统一的法律标准,法律效力参差不齐,也很难确定一个衡量标准。导致在实际中对于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缺乏统一的考察标准。

4.公司社会责任的监督机制不完善。现在连公司社会责任主旨内涵都没有明确,更别说形成公司社会责任监督机制了。虽然我国《企业所得税法》等相关法规对公司捐赠等社会公益行为进行了在税法方面的政策优惠和激励,但是这种激励制度只能被作为一种补充制度被运用,单单用它来规制庞大的社会责任是不完善的。

四、完善我国公司社会责任法律制度的几点建议

在全球化的经济时代,任何一个不断成长的公司,都会强烈地感受到社会责任对于公司品牌战略管理不动声色的推动力,以公司社会责任的履行和公司公民义务的担当为核心的品牌战略正在成为企业竞争力新的要素,社会责任已成为品牌的下一个争斗空间。而近日的2011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的结果告诉我们,健全公司社会责任的法律制度已迫在眉睫。

1.明确公司社会责任的内涵。《公司法》第五条只是简单的提出了公司社会责任这一名词,“大部分实务界人士甚至一些学者至今仍是懵懂。”现行《公司法》对“公司社会责任”的规定,暴露出立法技术的粗糙。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将公司社会责任的内涵更加明确化,将《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提出的社会责任所包含的责任管理、市场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等四个方面评价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水平的内容纳入立法中,进一步明确公司社会责任的内涵及范围。

2.赋予公司社会责任强制性规定。《公司法》第五条的规定对公司缺乏约束力,实践中也难以操作。”笔者认为道德的力量毕竟有限,而中国企业大多数目前仍然处于质量和环境竞争阶段,全面责任竞争已经对中国企业发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这个现实,仅用宣示性的条款对公司社会责任加以规定是不够的,需要将社会责任提升到法律强制性规定的层面上。《公司法》应该明确具体规定公司社会责任的主体、权利义务、责任形式,以及违反责任应该承担的后果。

3.建立以《公司法》为核心的强制性法律规范体系。笔者认为构建公司社会责任法律规范体系,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从公司本身,在遵循第五条的原则性规定的前提下,对公司社会责任做一个总体上的规定和指引,增加公司在违责任的法律后果以及利益相关者的权利救济途径。二是在各相应的实体法中分别加以规定,具体规定公司在各领域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因为公司社会责任涉及广泛,仅靠公司法一部法律是无法涵盖所有内容,所以其他部分法分散立法是极其有必要的,弥补公司法的漏洞和不足,完善公司社会责任法律规范体系。

4.尽量完善监督激励机制。公司社会责任监督机制包含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来自于公司的自身监督,主要是通过公司内部管理机构在公司经营活动中对公司的行为进行监督。外部监督中政府监督占了主要地位,笔者认为应该充分鼓励媒体、消费者、行业协会等社会监督主体积极主动的行使监督权,督促公司履行社会责任。从多个方面调动公司社会责任监督机制的监督方式,发挥政府、社会、公司三方的监督作用,全面促进公司社会责任的实现。

在激励机制上。除了在税法上做努力外,还应该在其他领域做出探讨,建立公司社会责任的社会公开制度,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级标准,以及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研究中心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评估体系,对2011年上半年的531份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分析得出的报告,就是一项公开社会责任的比较权威的举措,政府可以对在评估中排名靠前的公司实行产业政策倾斜,可以引导公司企业积极的加入到这一评估中来,鼓励公司主动地去承担社会责任。

五、结语

在责任竞争力时代,公司作为市场经济的主要主体之一,要想公司社会责任成为一种竞争力,在“软指标”不能实践的情况,需要法律加以“硬约束”,虽然我们不能完全否定“软指标”的作用,但是在现阶段对公司进行强制性的指引主要需要靠法律的力量,这样才能够使公司有效的履行社会责任,打造责任品牌,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两型社会”,促进人和人之间、人和环境之间和谐发展。

上一篇:高校电子商务创新实践教学环境建设探析 下一篇:职业院校烹饪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