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应量情而教

时间:2022-06-21 01:11:24

高中语文应量情而教

任何学科的设定都建立在对一个目标的追求上。语文教育的目标必须从它对人的可持续发展意义上来认识和定位。制定语文教育策略应从语文的固有特点出发:1.发展性,即立足于学生说写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可塑性,在大小场合促使学生显山露水,展示口才,打开灵感之门,用笔诉说衷肠。2.消遣性,大千世界“无处不用语,无处不见文”,语文中的幽默、谜语、对联乃至小品文不妨在休闲时品赏,以消除困乏。3.自主性,语文本身最具模糊性,对语或文可以多角度求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语文的说法无一家之言,无正理可言,语言符号是魔方,随你调遣驾驭。4.情感性,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接受教师的教育更多是情感因素,如治学态度、执教精神、人格魅力等。5.兼容性,强调泛语文知识的积累,跨学科博采广纳,潜移默化,心领神会,增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启发智慧,陶冶性灵。

基于对语文教育固有特点的认识,笔者认为,单靠教师传授知识条文是形不成语文能力的,语文的语言文字并不都是非此即彼,语文教育的质量不可能整齐划一,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对语文教育的苛刻要求,笔者是这样操作的,归纳起来即一个立足点、两级学习、三种语言、四个结合、五项活动、六字教法、七种课型。

一个立足点,即一切教学活动要立足于促进高中生语文品质的发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语文教育应引导学生有机地学国语言文学,在口头表达上“应重视指导学生在各种交际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和“应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在阅读鉴赏上“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在写作上“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及“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因此,广大教师要站在制高点上,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让他们学会阅读、学会作文,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与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两级学习,就是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两个阶段。初级学习阶段,读方面要求学生掌握课文一些知识点,在测验中要求他们将所学的东西按原样再现出来,这在题型上表现为识记题,这种题型在中考试题中占10%左右,高考试题里占近5%;说方面利用课堂让他们体会文中的要义并对其进行复述或简单评价;写方面强调仿写,学有样本,练有规格,当然,仿写不是仿袭,不能生搬硬套,要在“形似”中力求表现出本人的“个性”,如教《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二文,在引导学生欣赏“一处工笔画”和“一地写意画”时,让学生以“风景”为话题进行缘文生情式的即时作文。学生乘兴运笔,写来笔头生辉,各具特色。实践证明,人早年多受文学熏陶,日后发展的后劲就足。其实,熟记背诵一些隽永精警的诗文,久而久之,表达就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高级学习阶段,要求学生把握篇章信息及其复杂联系,并广泛而灵活地运用到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在教学中,语文老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每个人的知识构架和经验得以充分展示,在与其他同学的思想磨合、与社会的人的处世法则融合下逐步获得真知,发展自己的能力,学会创新。高级学习要求学生学写科技说明文和解答主观题等,要求学生调动起自己的生活积累、知识库存、情商智商等因素进行“再创造”。

三种语言,即积淀语言、仿拟语言、创造语言。我们认为,语文教学长期存在一个全局性的偏误,就是以对语言材料(包括内容和形式)的详尽剖析取代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和积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局面,笔者主张学习这三种语言。所谓积淀语言,指的是内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古现代典范语言。在教与学中,通过长期、稳固的积累和储存,通过长期反复的揣摩和领悟,不断得到积淀,这种语言在头脑中积淀越深厚,语言及文化功底则越精湛。语言的积淀方式主要是诵读,即使到高三年级也不可废弃。模拟语言,即根据学生生活语言积累、书本语言积蓄,有意识地表现、展示自己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具体操作时,课余、校外主动与周围人交谈,努力做到出口成章,应答自如,也就是动脑筋地说话。还有当堂或课外习作,不排除仿拟句、段,甚至篇。创造语言,指的是用现代汉语(包括已融入其中的古汉语)表达的融合丰富文化内涵的精品语言,这种语言要求学习者要有较高的语言素养、较广的生活阅历、较能动的语言驾驭水平。创造语言是高层次语言,学习者在大庭广众演讲或辩论时能快速地组织语言,侃侃而谈,妙语连珠,自然成趣,写作展笺疾书,用语隽永,构思奇巧,一气呵成,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四个结合,即共同语与方言结合,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结合,语言与生活结合,语言与思维结合。1.在口头语训练中,不排除方言,强迫学生学习共同语。显然,教学主体在方言区长大,平时交谈、写作思维均使用方言。对此,教师可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感受方言描绘的形象,体味方言传递的情感,理解方言表达的道理,并与共同语进行比照,从而感受两种语言潜移默化的熏陶。当然在习作中力避土话连篇,应恰到好处地使用方言词,所组织的语言应是雅俗共赏的。2.语言教学应权衡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在现实生活应用天平上的分量,近百年来语言变化神速,言语半文不白,会被人讪笑。当代人要学当代语言,适应生活实际。但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我国是文明古国,两千多年的文化瑰宝应到文言文里去寻觅,而作为艺术的重头戏――文学也以耐人寻味、古雅精辟的措词众口皆碑。基于这种认识,学点“古文”不失为一种风雅。有一次,金鹿集团公司征联,上联是“华而实,金质品牌,驱蚊灭蟑安且谧”,笔者发动学生应对,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有一对出下联“夏则俏,鹿鼎声誉,颐颜健体洁又香”,从而可见这一举措的教学成效颇高。有一点要指出,中学教古文应摒除沉重感、压抑感。3.语言来自生活,又要回归生活。笔者认为,高中的语文课本太“薄”,倘学生绕着课本转,所得将很有限。讲课不必精雕细刻,应传播新鲜的内容,唤起学生切入生活的联想,主动运用时新的词语。总之,语文教学应把握时代脉搏,从语文的角度诠释火热的生活原理。4.在进行语感分析、语误评判时,让学生辨析近义词、成语、介词、助词;感悟语言信息、写作特色时,应加大思维力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听得明,说得快,才见思维敏捷。在实际操作中,训练学生复述课文、讲故事、浓缩文章不失为成功的经验。

五项活动,包括朗诵诗词,讲成语故事,剪抄报刊美文,泛读中外名著,述评时文。1.诗词是精粹的文学艺术,近年高考一直设置诗词鉴赏题。笔者利用每周的活动课讲解如何抓住诗词的赏析点,让几位同学就自己所欣赏的诗词谈谈感受体会,再让全班同学结合自己的感受加以揣摩,一学期下来,学生广泛涉猎古代诗词名作,鉴赏能力大为提高。2.成语是汉文化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精警隽永。笔者利用课前五分钟通过学生讲述成语典故,从而让学生既了解成语的来龙去脉,又锻炼口头表达能力。3.为促进学生拓展阅读面,储备习作材料,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并每周抄或剪一篇美文,对每一篇还加上一百字以内的短评。不少同学剪文的装祯美观妥贴,点评切中肯綮。4.名著感人至深,对提高一个人的文学修养有极大作用。每逢重大节日、寒暑假,布置阅读作业,如细读《三国演义》、《红楼梦》、《家》、《子夜》、《欧也妮・葛朗台》、《复活》、《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等八部中外名著。除名著外,还可选读金庸武侠小说、韩寒、郭敬明新生代作品等。虽说读长篇名著费时,但日积月累,文学素养的提高是毋庸置疑的。5.语文教师最劳累的活计就是批改作文,而学生对老师的劳作不以为然。可以断言,教师的熬夜批改是一种高耗低效的劳动。对此,笔者采用抽改的办法,把评改过的作文发给语文水平较低的同学,将大部分未改的作文交给中等以上的学生订正品评。实践证明,高中生语文素质就是不一样,改正基本准确,评语富有情趣。

六字教法,即拈、联、点、拨、张、翕,这是笔者多年教学实践感悟的结晶,对于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明显的效果。“拈”就是拈出教学内容的精要,把文章的精要、精华、精粹部分拈出来,创设有意义学习的氛围,从而引导学生去追求“光辉的顶点”,如教学《赤壁赋》、《滕王阁序》、《鸿门宴》、《荆轲刺秦王》、《苏武传》等文言文,均先渲染求索的氛围,抛出精要。“联”就是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比较阅读、扩展阅读,如教学《祝福》时,要求学生调查村里的老奶奶,思忖今昔生活。“点”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洞悉学生的心理迷津,作画龙点睛式的点染,如教学《包身工》时,先用一、二、三、四、五板书。一个封闭空间:工房;两样生活:干活、睡觉;三个构件:身体属于带工老板、从乡下出来、工价低廉;四重压迫:带工老板(老板娘)、请愿警(拿莫温)、打杂、“抄身婆”;五项“没有”:没有自由、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拨”,就是解窍,拨通思维障碍,沿着思路的曲径探寻语言信息的宝物,如教《边城》,拨开学生关于翠翠身世、边城习俗、写景写情细节的疑惑迷雾,使之进入思维的平川。“张”就是把问题铺开,于无疑处激疑,唤起思索,如教《项链》时,让学生设想多方面结局,就文中提供的信息进行重构。“翕”就是整合,即对语言材料进行归纳,并动脑动手做综合训练,但不提供标准答案。六字教法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操作,但不是一种机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要灵活运用。

“七种课型”,包括教读品味课、导读鉴赏课、自读陶冶课、口头表达课、书面表达(作文)课、基础训练课、探索研究课,这是为培养学生的语文品格、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的而构建的。教无定法,但教学过程总有规律可循,我们提出的“七课型”及其基本教学过程,既是一种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教学思想的外在表现。1.“教读品味课”,即由教师经过精心准备,涉猎多手资料,高瞻远瞩而又胸有成竹地讲授的课型,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一桶“活水”的内贮,既词锋尖锐又感情激越,给学生情感的熏陶和智慧的启迪。这类课型每学期选3-5篇课文进行操作。2.“导读鉴赏课”,即在设置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发散思维,既集中又民主地讲读的课型。教学中,激情唤思至关重要,要求教师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去感悟课文情趣,并通过反复交流,求得共识,最终产生情感的共鸣。这类课型每学期选5-8篇课文(或课外佳作)进行赏析。3.自读陶冶课,即在教师激励下自选材料、自动感知,进行的自思、自析、吸收、积累课型。自读随意性大,学生可深可浅地研读材料,或摘录,或圈点,或批旁注等。4.口头表达课,即专门由学生主持的讲述课,一学期组织1-3次,如时事述评、主题演讲、编演课本剧等,在这样的活动中实现知识运用和能力迁移。5.书面表达课即当堂作文课,事先不泄露作文题,目的是训练学生的临场语言驾驭能力、思维能力。在作文训练中,所命的题目能做到“犹如给爆竹按上药线”(夏尊语),“唤起学生的写作动机”(叶圣陶语),并且醒目,给人美感,引人品味,催人遐思,如“常识”、“过这道坎”、“踮起脚尖”、“托起明天的太阳”等。练笔可以采用片断训练、仿写训练、话题写作训练等多种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笔者认为,写不限文体的话题作文,要毫不犹豫地选择记叙文,因为话题作文只有奇思妙想才能得高分。不过写记叙文破题要小角度、小切口,即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言:“艺术起于至微”,入题后要“小中见大”,登堂入室。如一学生写“记忆移植”,从“母亲躺在病床上”这个小切口下笔,写三个不孝儿女一个个移植母亲的记忆,可在母亲的记忆里,有的只是含辛茹苦抚育他们的种种伟大的母爱。6.探索研究课,这是就近几年来一些达标学校所热衷的“研究性学习”新课题实验工作提出的。这种课型的操作程式为:明确目标了解方法制定方案实施方案形成成果作出评价,也就是说根据学生目前发展水平,因人而异地制定出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教师介绍研究方法,学生自己设计学习方案,并自主实施,经过充分搜集、实验、整理、分析后,学生完成书面材料,形成研究成果,最后通过测试作出评价。探索研究课有利于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发展,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学习模式和发展模式。高一年级侧重积累、筛选信息、把握面向高考的学习目标;高二年级着重分析综合信息,并初步设计、构建一定知识链的方案,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高三年级重心放在思辨过滤,实施已构成体系的方案,娴熟地解答问题。7.基础训练课,即根据高考需要进行考点分项训练或综合训练的课型,这种课型一般安排在高一、二年级学期期末复习的时间里,重点放在高三下学期,学生有意向地练习,教师有意图地讲析,师生共同提取有规可循的信息,为迎接高考铺路。

总之,语文教育活动是一项综合性工程,教学过程及教学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必须和谐作用于学生,教学成效才能提高。当然,语文教育的不确定性、渐进性影响着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我们有这样的体会,数理化科目,只要掌握了相应概念、定义、公式等,某一类问题也就解决了;而语文不同,精读某篇文章,掌握某类文体,不可能即刻写出类似的文章,而需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反复实践,不断刺激,不断领悟,才能在大脑中建立起复杂的联系,从而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孔庆东等.审视中学语文教育[M].汕头出版社,1999.

[3]孙绍振.审美价值结构与情感逻辑[M].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1998.

[4]钱理群.返观与重构[M].上海出版社,2000.

[5]《语文学习》编辑部.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全编全解[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赖瑞禹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进修学校362011)

上一篇:六节课打造议论性散文 下一篇:浅析应用写作教材例文中“×”符号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