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消除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

时间:2022-06-21 12:11:54

怎样消除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

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是指影响、制约、阻碍中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数学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即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具有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和解答数学问题程序化、意向化、规律化的个性思维习惯;偏重数学结论而忽视数学过程;存在自卑心理、自谅心理、迷惘心理、厌学心理、封闭心理,等等。

中学生产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教师、家长、社会方面的因素,又有中学生自身的因素。具体地讲,存在的影响因素有如下一些:对素质教育缺乏科学的全面的理解;受“应试教育”大气候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忙于应付题海战术;教法单调死板,缺乏针对性、趣味性和灵活性;学法指导不够,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恰当;数学学科价值还未真正被广大教师和学生所认识,等等。

要想让有学习心理障碍的学生学好数学,教师就必须帮助其消除心理障碍,具体应从以下几面入手。

首先,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从“应试教育”真正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领悟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进而爱学、乐学、会学、学好。教师以往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上课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课后也不布置学生复习教材,习惯于一块黑板、一道例题和演算几道练习题,并且习惯自己归纳概括数学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将考点填鸭似地塞给学生,而学生也习惯性地接受,不管能否消化,这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大胆地让学生为同学讲解各种题型做题思路、方法、规律,让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寻找,教师仅适时作点拨。这样让讲课的学生体验到做教师的感受,让听课的学生产生竞争意识,争取下次自己也当当小老师。参与是产生兴趣最好的催化剂,而若放手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则他们会飞得更高。

其次,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实际,想方设法地让他们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向他们奉献一片挚诚的爱心。教师应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教育不是居高临下的教训,而应是平等的交流,什么时候,学生与教师的眼光平视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半”。教师只有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缩小师生心灵的差距,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活学生思维的波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亲切的眼神,会心的微笑,生动的语言,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精彩部分给予肯定表扬,以及轻轻地在他的头上摸一摸,都会让学生感受到快慰,感受到学习的愉快。在课间活动中,与学生一块游戏、谈心,与学生成为朋友,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老师的爱。教师要力求转变角色,变数学知识的传播者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还要当好“小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随时插问“不明白”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根据是什么?你能说出理由吗?”等,这样既能增强“小老师”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只有在这种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感受到爱和尊重、乐观和自信,才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才能争辩质疑,标新立异,才能主动活泼,大胆探索。

再次,让学生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马克思曾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产生兴趣。比如,“比的意义”讲完之后,教师可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体重比血液之比大约为13:1,身高与脚长之比大约为7: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什么用途呢?要知道自己血液的重量,只要称一称自身的体重,马上就可以算出来;凭借犯罪人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其身高。再比如,学完了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期数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把自己节省的钱存入银行,并且预算一定时间后得到的利息。

最后,课堂教学应该联系实际。从知识的掌握到知识的应用不是一件简单、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事情,没有充分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不会形成的。教师应该注重从具体的事物提炼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这有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比如在讲“行程应用题”时,教师就可利用这样一个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甲乙两地有三条公路相通,在通常情况下,由甲地去乙地我们选择最短的一条路(省时,省路);在特殊情况下,如果最短的那条路太拥挤,在一定时间内要从由甲地赶到乙地我们就选择另外的一条路,宁肯多走路,加快步伐(速度),以保证时间(时间一定,路程与速度成正比)。从数学角度为学生分析“行程应用题”,这其实是路程、时间、速度三者关系的实际应用,可以使学生感到具体的实际问题就在自己身边等待解决,增强其主动意识,激发其兴趣。

教师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就能帮学生消除“数学可怕”的心理,进而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唤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创造的欲望。

上一篇:数学课堂教学引入数学思想方法的体会 下一篇:“三者合一”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