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阅读指导策略

时间:2022-06-20 06:27:53

浅谈数学阅读指导策略

在课内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应从阅读数学课本开始。数学课本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本学期我就是以阅读课本为主来指导学生阅读,对阅读指导的策略有一些心得,现小结如下:

1.问题引领会阅读

数学教材毕竟不同于文科类的教材,它具有明显的抽象性和简洁性等特点,学生开始阅读教材时可能会按照他们阅读语文或看小说的习惯较少分析思考,结果收获甚微,甚至失去阅读兴趣。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不易理解。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布置阅读提纲,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阅读,促使学生迅速把握课本内容要义,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指导阅读时,创设问题要有层次性和启发性,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旋转这一课的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时,我出示例3的下半部分(见上图),用两个问题引领学生读风车图。1.风车是怎么旋转的?2.风车旋转后,每个三角形有什么变化?(提示:可以用三角形上的一个点或一条边来说明三角形的变化)学生在读风车图时能从同一颜色风车翼的变化上看到风车是怎么旋转的,但想要发现图形旋转的特征与性质就需要更细致地探究图形的每个点每条边的变化。因此,第2个问题逼着学生作更深入的观察。对于学生来说每个三角形风车翼的变化却比较难发现,所以,提示性的问题很有必要。学生在一逼一扶中将风车图逐步读懂读透,自主探究发现旋转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图形的每个点和每条边都旋转相同的度数,对应点到中心点的距离相等。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因为有问题的引领,学生读课本时有了方向,有了切入点,有了指引,读得更有兴趣、更加深入、更有效果,同时感受到读课本的一些方法:反复读、对比读、分解读。

2.比较异同会阅读

边读边比可以在知识形成的初始阶段,把知识进行有层次的、系统的区分和整理,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的重点,对知识间的联系和差别能够系统地把握,为以后灵活应用和创新打下扎实的基础。

例如在分数意义的教学后,分数既可以表示分率也可以表示具体量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为此我设计了几道题:

(1)把3千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千克的( ),每份是( )千克。

(2)把2米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米的( ),每份是( )米。

(3)把5平方分米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5平方分米的( ),每份是( )平方分米。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发现第一个问题都是求每份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求的是分率,表示的是每份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第二个问题都带单位,是求具体是多少,用除法的意义去分析计算结果。从而使学生在遇到同类问题时,会先认真观察题目中的问题,看清问的是“谁是谁的几分之几?”这样的分率问题,还是“谁有多少?”这样的具体量问题,再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3.直观操作助阅读

有些阅读内容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文字信息,学生很难将其转化成自己的认识,特别是几何知识的解决问题,只有将抽象的文字成功转化成直观图形学生才能读懂。有些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差,就需要借助直观操作才能完成这一转化。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之后,有这样一道题目:一个长方体的上下底面是正方形,侧面展开如后图:请问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对于这样的题目,学生反复阅读也无法准确解读,于是糊乱解题:10×10×10。我带了一张正方形纸,在学生的面前依据题意还原成一个长方体,再展开,学生恍然大悟,大喊:原来如此!

几何图形的教学,加强直观操作帮助学生解读文字描述题是很有效的方法,我认为不仅教学时要注意,还应当把这个方法教给学生。我经常提醒学生做几何题时要会画图,将文字转换成直观的图形,对所给信息的把握就更准确些。例如:把3个边长2分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体积是 。把一个长方体的高增加3厘米就变成一个棱长5厘米的正方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诸如此类的题目,只要学生学会了画图解读的方法后,就能根据文字的意思将图画下来,解决起来就相当容易了。

4.合作交流促阅读

在阅读学习后,指导学生带着阅读中的体会与疑问,主动与老师或同学交换看法,探讨是非真伪。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努力创设一种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的情境,调动全体学生投入相互探讨。另一方面要引导交流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当学生闪现精辟见解时,要及时捕捉,并予以肯定;当出现错误或片面认识时,要及时纠正或补充;当思维停滞时,要及时引发新的认知冲突……教师要善于把握契机,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在交流中真正实现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的交锋。在教学中,注意给学生提供多向交流的机会,让和谐的氛围、成功的体验、竞争的机制激励学生主动交流。及时反馈阅读信息,教师可采用提问、练习、互相讨论等方式加强信息交流,检查阅读效果。随时发现问题,使指导更具针对性。

5.适度指引促阅读

学生在进行数学阅读时,有时往往只是因为一两个小小的“坎”而产生错误和失败。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可能存在的“坎”,只要在关键处作一些适度的指引,学生就能完成自主阅读了。

例如教学图形的变换单元中有一道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练习题,可以预测学生全都能剪出来是很难的,我在其中一幅图上做了一点“手脚”。

学生发现画完网格线后小三角形就是对折三次后手中的图形,应该怎么剪就一目了然了。

再如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时,例3后面有一道“做一做”,学生对数轴存在阅读障碍,放手做错误率一定很高。我先指导,每一小格是以什么为单位?为什么?每两小格是以什么为单位?为什么?明确这两个分数单位后,剩下的就只是数的问题了。

6.引导反思学阅读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会自主有效地阅读课本,而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后适时地让学生反思自己阅读的过程有利于回顾和整理自己的数学阅读方法,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是分步出示课本内容指导学生逐步阅读课本后,组织学生反思:如果自己看书自学和老师带着你看书有什么区别?对于怎样读课本,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1说:自己看书不会边读边细致地跟着课本的要求去做,去想书上问的每一个问题,只会注意分数基本性质的结论是什么,对过程不会用心去弄懂。学生2说:没有老师的指导我一定看不出课本对分数基本性质这个结论的得出过程安排得这么严密。学生3说:没有老师的指导我不会这样慢慢地看课本,思考课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还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了怎样看书才有效果,就是边读边做,边读边想,跟着课本的问题一步一步地思考,不仅知道结论还知道结论是怎么来的。

如果每次指导学生阅读完课本后,都能用一点时间让学生回头想一想刚才的阅读,一定会使学生在阅读方面有一定的心得,也进一步提高我们阅读指导的效果。

7.设计趣题爱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阅读的材料有兴趣,对阅读的效果有体验,那么自主阅读的动力也就被保持下来。设计阅读趣题是一个激发阅读兴趣的方法。

例如教学质数和合数时,课堂上进行找质数合数的练习学生不喜欢,觉得枯燥无趣,于是我使用了数字卡片,让学生自主设计玩数字卡片的规则,让一些对质数和合数的判断不熟练的学生进行同桌两人互相练习。学生设计了许多玩的规则:1.每人分一些卡片,说谁是谁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比谁快。2.依次出卡片,说出卡片中数的因数有哪些,倍数有哪些,比谁快。3.每人各分一些卡片,分出卡片中的质数或合数,比谁快。4.四人中一人拿卡片,其余三人比谁快回答出以上几个问题中的一个,卡片就归谁,最后谁的卡片最多谁就胜出。玩卡片满足了后进生爱玩的特点,在自主设计的游戏规则、自由选择游戏对手条件下自愿组合又能力水平相当的学生玩起来更有兴致。在复习课上,让他们玩玩卡片互相检验所学的知识,真是既轻松又有效。

再如教学《最大公因数》后,学生对只有公因数1的两个数的三种情况(1.两个质数;2.1和非0自然数;3.连续的两个自然数)很不熟练。单纯地记忆效果不好,我考虑到用趣味题的形式让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于是我设计了写分数游戏:1.请用最快的速度写出10个最简分数。许多学生觉得没办法,思考一会儿,就有学生自告奋勇上台写:■■■■■■■■■■。有了第一个同学的启发,第二位学生又上来了:■■■■■■……师:不能出现1。生:■■■■■■……师:还有不同的吗?生:■■■■■■……生:■■■■■■……2和所有的奇数。师:为什么?生:2的因数只有1和2,所有的奇数都不是2的倍数,也就是都没有2这个因数,所以它们与2一定只有公因数1。师:2是偶数,是不是所有的偶数和奇数都只有公因数1呢?师:看来除了以上三种情况可以肯定只有公因数1,还有其他的情况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2.按要求写分数(见图)。学生练习后观察到,只有偶数和偶数不可能写出最简分数,质数和质数一定只有公因数1,其他的皆有可能,应该仔细判断。

这样有趣的练习会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判断两个数是不是互质数的方法的印象,同时让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轻松有趣。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元洪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责编/张晓东

上一篇:浅析普通高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欠缺的原因 下一篇:当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