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与生态文明观念培育

时间:2022-06-20 01:39:09

思政课与生态文明观念培育

【摘要】当环境问题、生态危机开始制约人类发展之时,“低碳”被许多国家公认为解决问题的必然选择。“低碳”要具有现实价值,必然依赖于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的发展,但所有这些发展的根本前提是人类生态观念的变革、社会生态文明的形成。大学生是“低碳”的建设者和参与者,应率先形成低碳的生态观。

【关键词】低碳经济 大学生 生态文明观念 思想政治理论课

“低碳”不仅是一场全新的技术变革,更是一场深刻的观念革命,是人类关于生态、自然、环境等机械的、陈旧的观念的颠覆。在低碳革命的浪潮中,当代大学生将成为直接参与者和主要推动者。因此,高校有必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渠道,加强大学生的生态观念教育、生态意识培养,进而养成其生态行为,推动我国低碳技术的应用和低碳经济的发展。

低碳发展需要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低碳源于人们对“高碳”的反思。为了避免人类走向毁灭,守住气候升高的“2度阈值”,“低碳”成为各国公认的挽救危机之法和未来发展之路,而“低碳”的根本在于改变人类的生态文明观念。“生态文明观念是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的统一,是生态规律(真)、生态伦理(善)和生态美(美)的统一。”①具体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构建低碳相应的生态文明观:

生态道德观,是人类发展中用以处理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和道德认知准绳。道德、伦理,原本只适用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界定,频繁发生的环境危机,警示人类重新思考自身同自然的关系,自然被纳入到伦理道德的范畴。人类开始“把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进一步提高到道德的层次上,把关于人与自然的科学知识转变为生态道德认识、生态道德准则、生态道德情感,变为内心命令和信念”。②唯有如此才能自觉地在思想、行为、实践上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因此,生态道德观的转变成为“低碳”发展的价值观前提。

生态发展观,是一种追求人、社会和自然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整体的、系统的发展观。“低碳,意味着经济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型。经济,意味着要在能源利用转型的基础上与过程中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和可持续性,这种理念不排斥发展和产出最大化,也不排斥长期经济增长。”③这也就是说,“低碳”并不是反发展、不发展,它是希望人们能够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辩证思维取代单纯的“人类中心论”思想,用一种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代替涸泽而渔的发展思路。因此,“低碳”的实践途径是抛弃旧有的导致生态破坏的机械发展观,采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发展观。④

生态安全观,是人们对于来自水、土壤、大气、植物、生物等自然和生态方面的全面的包括政治、经济、环境的威胁和入侵的安全观。气候变化、低碳发展并不是“别人”的问题,而是“我们”人类共同的问题。但现实的低碳发展中却存在着三个悖论,即“本是属于公共经济框架内的低碳经济,却是由追求私利最大化的国家主体参与实施的;由成本外化的工业化模式加剧的全球温室效应,却期望由低碳经济在不改变现有模式的条件下消除外化的成本;发达国家是造成全球温室效应的最大责任者,但按照低碳交易模式,发达国家又会成为低碳贸易的最大获利者。”⑤这些悖论说明,气候变化虽然是全球性问题,但气候问题的公共性,却导致在解决气候问题、发展低碳经济时,各国的付出与回报并不一定成正比。对于我国来说,低碳发展虽是解决资源环境困局的契机,但也是对政治、经济、外交实力的一种考验,在低碳技术开发和使用、减排标准的承诺、碳交易机制的建立和运作过程中存在着众多的风险和挑战。因此,低碳发展需要一种整体性、战略性的生态安全观作为保障。

高校学生是生态文明观培育的重点

低碳经济的紧迫性和战略性,需要一批具有生态理念、环保技术和系统思维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作为低碳经济建设主力军和传播者应率先成为低碳观念培育的重心。

高校学生将成为低碳发展的主力军。低碳是一个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变革、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转变乃至一国在国际社会的生存空间博弈的问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国要想争取在低碳领域中的一席之地,就要拥有一批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低碳技术研制人员、具有生态环保理念的部门管理人员、熟悉世界经济规则的碳交易市场运作人员和了解国际法则和趋势的低碳外交人员。现在,我国每年高校毕业生达到五、六百万之多,这些学生在毕业后将成为企事业单位决策管理层、科研部门的中坚力量、管理部门的政策制定和执行人员。可以说,他们的生态意识和对低碳知识的了解和把握程度将直接制约今后中国低碳相关政策的制定、实施和执行,决定着我国生态文明的发展程度。对于生态危机、低碳经济这一关乎人类生存、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大学生通过书籍、电影和网络等渠道早有一定认识,但由于受自身、学校和社会等多种因素影响,现实中却表现出认知和行为、思想和行动相矛盾的状况。此外,高校学生还将成为低碳发展的传播者和推动者。学生是学校、社会、家庭的链接,他们会将在学校中树立起的生态意识、低碳观念传播到家庭和社会。因此,有必要通过高等教育促进大学生低碳观念培养和低碳行为的养成。

思政课如何贯穿低碳教育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降低碳排放、发展可再生能源、增加国家森林碳汇、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⑥已经成为我国在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义务和责任通过教学和实践将低碳生态观传播给广大学生。

增加教材中低碳知识比重。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极强的实践性,教材必须紧跟社会建设实践,及时吸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最新成果,进而满足当代大学生答疑解惑的需要,从而增强其生命力和吸引力。虽然,现有的教材凝聚了全国多方面专家智慧和成果,且每年都做了及时的修订,但从生态观念教育角度来看仍有待完善。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为例,基础课教材在修订过程中应吸收生态伦理的最新成果,发展和创新社会主义道德观,教导学生重新认识自然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引导其形成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观,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通过课堂教学灌输低碳生态观念。首先,掌握学生生态观实际。学校在进行生态观念教育之前,应通过问卷调查、个体访谈、社团活动等途径准确地把握当前大学生生态意识现状和生态知识水平,从而明确教育目的,选择适宜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教育内容和生动深刻的教学形式,增强生态观念教育的实效性。其次,提高教师生态素质。生态观念的培育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但要熟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论,对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生态文明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还需了解世界和中国的生态实际,并且对生态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最新成果有基本的了解。因此,教师要主动研究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生态困境和生态理论,结合各个专业的知识领域,深入浅出地讲授教材中生态、环保和发展等相关理论。最后,多样教学方式。如利用多媒体课件直接性、形象化的特点,展示环境破坏的现实和低碳发展的迫切性,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激情。

以实践环节巩固教育效果。为了达到促进学生低碳行为养成的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通过低碳行动和生态保护实践来强化课堂生态教学的效果。第一,实践主题低碳化。学校结合自身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适当增加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等方面的生态实践活动。第二,实践方式多样化。通过观看教学录像让学生了解环境现状,体会环境问题“从我做起”的必要性;通过辩论组织学生对身边的低碳内容;通过课题对学校、地区的低碳现状作调查统计;成立环保团体对环境问题进行研究、学习进而宣传普及。第三,结果反馈应及时。在学生完成生态保护的相关调研实践之后,还应通过辩论研讨、调查报告、会议交流等形式,让其对发展低碳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制约因素、配套机制等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扩大低碳研究成果的影响力。(作者分别为四川农业大学政治学院讲师,教授;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大学生生态伦理观教育中期成果,项目编号:CJS09-046)

注释

①程样国,黄平槐:“生态文明观念:引领人的发展新境界”,《求是》,2007年第12期。

②宣兆凯,张志娟:“青年生态道德人格塑造――21世纪的环保教育”,《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③胡鞍钢,管清友:《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07页。

④张云飞:“社会发展生态向度的哲学展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发展观初探”,《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⑤张孝德:“低碳经济的三个悖论与局限性”,《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12月21日。

⑥:“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人民日报》,2009年9月23日。

上一篇:高校科研机构管理创新论析 下一篇: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