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与改革探析

时间:2022-06-19 10:21:56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与改革探析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物流人才在当前市上炙手可热。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本文针对目前情况,在对我国物流人才培养做出分析的同时对高校物流专业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创新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校教育;物流专业;物流人才培养;改革创新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各类高等院校纷纷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多类型、多层次的人才。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的教学理念已越来越不符合物流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根据社会经济和地方物流业的发展趋势有必要进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我国物流管理专业的现状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曾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缺乏相关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科,从而致使我国物流人员形成知识结构单一、片面、素质不高、能力不强的局面。2005年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这就存在着一方面对物流人才需求加剧,另一方面物流人才特别是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缺少的不协调现象,所以,国内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研究问题就是迫切加快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系统研究,制定切实有效的培养目标,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拥有独特技能与优势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员。

2.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与目标

2.1 物流人才需求的特点

国内已经批准开展物流类专业的高等院校,都拥有多年积累的成熟课程设置体系及教学经验,物流类专业基本上是以培养有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及物流工程学基础的人才为目标,要求他们能够掌握物流基础理论和方法,对外语和计算机技能也都有较高要求。这种教育模式基本上可以实现培养具有基础扎实、宽口径及综合性知识体系的物流“准人才”,只要再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建设贴近实践的物流实验室或构筑实习基地,增加实践环节的教学,就完全有可能培养出具备物流管理、规划设计等较强实务能力的专业物流人才。因此,物流管理类人才必须要有创新意识,具备创新能力,能够用创造性思维去分析和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2.2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

由于物流具有系统性和一体化,以及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域运作的特点,同时企业面临降低成本的压力而增加对岗位多面手的需求,因此具有较为广博的知识和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日益受到企业的青睐。还有在我国沿海地区出现的用工荒现象和“求职就业难”与“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才”的呼声同时响遍市场。其本质是人才结构的失调,其根源之一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的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存在脱节,有待于重新审视与改进。

3.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3.1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物流管理专业要培养适应21世纪国际激烈竞争的专业人才,改善我国物流管理的落后水平,其要求学生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和良好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跨出校门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能尽快适应岗位,并发挥才干。但是,现阶段我国大专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育还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

3.1.1 培养目标宽泛,缺乏针对性,与市场需求脱节

物流专业设置滞后于国内物流业发展要求:由于物流专业一般由相关专业发展而来,物流教育的培养目标及模式也模仿、仿造以前相关专业模式构建,缺乏物流专业自身特色;物流教材重理论轻实务,缺乏针对性;不同教育层次分工不明确,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与地域经济产业人才需求脱节,人才紧缺与过剩并存。

3.1.2 实践教学滞后于专业发展的要求

我国目前物流专业环节多、系统性强、科技含量高、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等特点,各大院校的物流专业教育需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但是我国目前的物流专业教育在只注重传授理论知识的情况下,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显得较为薄弱。

3.1.3 重专业,轻素质

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重视专业知识教育、忽视人文社科知识的教育,导致了“高学历,低素质”的存在,导致市场中出现了数量上“供大于求”、结构上“供小于求”之现象。物流行业发展迅速,行业细分的趋势加强,各个层面的人才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因此在物流行业前进的过程中出现的员工素质低下问题也不容小觑。

3.1.4 高校物流师资力量薄弱且分散

我国物流教育起步比较晚,造成了物流师资队伍严重匮乏。当前高校物流教师几乎都是从管理、经济、信息、交通规划、计算机等方向转行过来,缺乏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的实践经验。同时,也造成物流师资分布于不同院系,呈现师资资源分散状况。加上高校物流教师缺少专业培训、缺少相关知识体系系统更新、缺乏教学资源教学设备的使用等,这些都高强度的制约着物流教育的发展,影响着物流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

3.2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改进思路和措施

在明确人才培养模式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之后,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和院校及专业自身的特点,各高校都需重新修订教学计划,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对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改革与实践,并形成一定的特色。

3.2.1 合理设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针对目前国内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情况,学校在课程设置的时候,要从社会需求入手,不能设置一些与社会需求相差太远的专业课程,这个方面可以采取市场调研和问卷的形式来完成。另外针对物流管理人才的特点,在培养的过程中,要结合本学校的特点,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将来就业领域的先进技术和了解企业现状方面,而不能让学生把时间只耗在纯理论探索等领域。

3.2.2 建立健全实训(实践)课程体系

科学安排实实训教学:重组实训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使实实训教学相对独立于理论课,同时增加实训课的综合性。修订实训教学大纲和实训教学计划,改变传统的实训方法,按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的原则,对实训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充分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首先总结和分析现有实训课程的经验和教训,充实和完善课程的教法和学法。选择ERP实训软件作为实训课程教改的试点,制定教改计划,建立保障课程改革的领导协调小组,明确责任人,做好工作分工和监督工作。其次编制实训指导大纲和实训课程标准,编制实训课程的实习报告,形成制度化和体系化,规范实训课程的教学活动。

3.2.3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扩大和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将实训活动常态化,具体化。适当提高活动的规模和范围,扩大物流管理专业的影响力。

3.2.4 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选送教师到国内外院校进修,学习国内外的物流先进理论和教学经验;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具有国际职业资格认证师资格。积极鼓励教师参加物流科研实践,结合社会需求解决实际问题,在科研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2.5 探索国际合作培养教育模式

通过与国外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办学加强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进行资源共享,从而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里提高教学质量并完善教育体制。学习国外的经验和制度规范同时进行,将有助于物流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夏训嘉,廖馨,李正军.对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3):86-87.

[2]李万青.我国开设物流类专业的高等院校基本情况研究[J].物流科技,2009(5):95-98.

[3]李华.现代物流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探讨[J].物流技术,2007(03).

[4]郑志军.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物流技术,2012(5).

上一篇: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双边服务贸易流量的影响研... 下一篇:“谷果”相争,“视民”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