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课堂发声训练的探究

时间:2022-06-19 06:41:49

初中音乐课堂发声训练的探究

摘要: 在实行新课程标准后,音乐课忽视了传统的练声环节,绝大多数学生唱中音时发音很好,而发相对较高的音时就有困难。所以,在实行新课程标准后,初中音乐教学中的练声环节不应该被忽视。相反,为了更好地完成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每节音乐课都应该进行适当的发声训练。

关键词: 初中音乐 发声训练 作用 教学内容

发声训练是歌唱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掌握一定歌唱技能的基础,给学生的声音作修整,为歌唱做好准备,还是一种有效的保护嗓音的训练。发声训练,让学生在学习歌曲、体验音乐前,预热声带、暖身,调整最佳的发声状态,搭建科学的歌唱平台。众多世界著名的歌唱家,在练习歌曲之前,都要做最基础的发声训练,甚至不唱歌曲时,每天也要坚持练声。这充分说明了发声训练对于演唱和保持演唱状态的重要性。新课标实施以后,许多音乐教师对于“发声训练”的取舍有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新课标要求的是“去陈出新”的教育形式,只要是老的教学环节、教学方法都采取尽量回避的方式,生怕被认为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其实,不论是新是旧,是传统是创新,只要能实现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成长和音乐素质的提高有利,都应该得到认可。我认为,探究初中音乐课堂的“发声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一、初中音乐课堂发声训练的作用

1.指导学生科学用嗓、正确发声。进入初中的学生,身体各个器官正处在青春期变化、发展的阶段,声带的发育也在这一时期逐渐定性。每一位学生在这一阶段都会经历变声期,声带增长、加厚,带有充血的现象等。这一阶段,如果没有方法,学生扯着桑子喊叫,大声演唱,对声带是极其不利的。相反,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歌唱,使声带处于积极兴奋的运动状态,这对于顺利渡过变声期是很有好处的。

2.营造音乐课堂氛围,提升学生音乐技能,树立歌唱的自信。首先发声训练对中学生来说其重要的意义是训练学生听唱音高的能力,同时有助于学生拓宽过于狭窄的音域宽度;其次是歌唱技巧方面的练习。在实际操作中我感受到,学生进入音乐教室和在班级中的状态没有区别,但是钢琴和弦响起,教师开始提醒进入发声训练,每一个学生都会自然地挺起腰杆,靠前坐,进入最佳的状态,课堂氛围马上活跃起来。同时,通过发声方法的学习、运用,学生能够明显地体会到自己声音渐佳的变化,从而自我肯定,提升了歌唱的信心。特别是对于变声期的学生而言,更是能使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从不敢出声到想唱就唱。

3.与其他的基本训练和教学内容相连贯,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发声训练可以作为单独的发声练习,也可以和模唱、节奏训练、新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既做好歌唱的准备练习,又是歌曲的前期导入,一举两得,使课堂环节衔接流畅。

二、初中音乐课堂发声训练值得注意的几点

1.明确发声训练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制订不同年级段的训练计划。发声训练的教学目标应该在教案中有所体现,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应该是一个递进、提高的过程。最基本应该包括:懂得歌唱需要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掌握歌唱的正确姿势;了解呼吸对于歌唱的重要性,掌握正确的歌唱呼吸方法;了解歌唱需要运用共鸣;了解歌唱要讲究咬字吐字;了解用嗓的卫生与保健;掌握正确的起音方法;掌握歌唱时气息的运用。不同的年级,具体要掌握的程度也不同,不同的歌曲针对的发生技巧也有不同,这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2.练习呼吸、母音与音阶时注意几点。(1)在练习呼吸时形式有多种,比如自然吸到自然吐;缓吸到缓吐;急吸到缓吐等,但吐气时最好用【S】进行为妥,做到“匀、慢、稳”,可加上适当的停顿。另外,吸气时切忌抬肩;练习呼吸时时刻注意腹部的状态;练习结束要调整呼吸放松;(2)在发声练习最开始时可以发哼鸣m找感觉。在使用母音a、o、e、i、u发声时,最好在前面加上合适的子音m或l自然过渡,开口度越小的较易掌握;(3)旋律性较强的练习曲,建议从唱旋律谱开始过渡,即先唱准旋律,再带入母音哼唱,在学生适合的音高还可以变换弹奏其他的歌曲旋律进行模唱,再转变音调,这样可使训练内容丰富、有趣也有效。

3.在发声训练中要挖掘情感因素。发声训练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发声的技能,还可以从单调、枯燥、无内容的练声曲中挖掘发声训练中的情感因素。如训练气息流畅的练声曲,让学生带着一种美好舒畅的情绪,将几个简单的音符,情绪饱满地用气息支持到音的结束,再为它取上名字,赋予原本没有内容、没有表情的练声曲以生命力、表现力,会收到很好的效果。随着学生歌唱能力的提高,练声曲的难度也是逐渐增加。有时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歌曲作品作为发声训练的辅助内容,那就更要善于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如在练《摇篮曲》时,让学生体会那种安静、温暖、柔和的感情;在练《送别》或者《念故乡》时,让学生体会那种悠远的、依依不舍的离愁别绪……因此,将带有情感的发声训练和歌曲演唱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歌唱表现力。

4.发声训练只是辅助教学的一个环节,切忌不能浪费过多的时间。教师可以在训练的过程中调整,语言尽量简练、精确。

三、发声训练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提升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对于歌唱教学而言,当然离不开发声训练与歌曲处理的融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应采用不同的发声训练,在发声训练中可训练学生对歌曲的处理,包括音色的改变,连音与跳音的区别,速度与力度的对比,强与弱的对比等,这些都是达到歌曲情感表现的奠基石。可以针对所学歌曲的演唱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发声训练,并且结合歌曲中的主要旋律或是难唱之处,利用模唱一边进行训练,一边熟悉歌曲。一首悠扬抒情的歌曲,可用甜美而流畅的练声曲去发声;一首活泼欢快的歌曲,可用轻巧而灵活的练声曲去发声。在歌曲教唱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时刻提醒学生利用发声训练的所学、调整好状态进行学唱。

2.对于欣赏课的教学,我依然主张在开始时进行发声训练。因为每首欣赏的乐曲都有主题旋律或是经典的乐句,利用发声练习熟悉旋律,哼唱旋律,有助于更好地欣赏歌曲,把握住作品的结构和旋律变化。我曾经在欣赏古筝曲《渔舟唱晚》时,先让学生通过练声,模唱作品的第一节4/4 3 56 ∣2 2 35 332 ∣11 16 5 5 ∣6156 11 6165 3 ∣566 566 1 2 ∣3 — — —跟随钢琴弹奏的旋律,学生对乐句进行熟练哼唱,在欣赏古筝曲《渔舟唱晚》时,进行对比聆听,明显感觉有很大不同。教师根据大家的疑问又组织学生模唱古筝弹奏的旋律,之后介绍古筝弹奏中出现的上下滑音、花指、颤音等技巧,学生听得明白,接受得很快。

发声训练如何更好地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音乐素养,还有待发掘和思考。当我们重新审视一些最原始的传统的音乐教育方法时,也许会发现最朴实无华的才是学生最需要的,才是最值得音乐教师们遵循和固守的。也许回归也是一种发展和进步。总之,发声训练要符合初中生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在合乎自然生理规律的状态下进行,不能急于求成,要运用多种教育方法,使学生掌握较系统、完善的发声方法和技巧,为以后演唱歌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彭剑飞.音乐心育艺术.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2]王英奎.新课程教学设计.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杨鸿年.童声合唱训练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4]彭晓玲.声乐基础理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缪天瑞.音乐百科全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上一篇:电流表的使用 下一篇:“光的反射”作图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