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时间:2022-06-19 09:15:10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关心儿童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们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就目前状况而言,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人的各种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都依赖于心理素质的水平。在小学生的各种素质的培养过程中,如果缺少了心理素质的培养,各种素质的发展就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我认为,在对学生进行个体心理素质的培养方面,我们应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所谓自信心,简单地说就是自己相信自己;具体地说,就是相信自己有力量与能力实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自信心是一种稳定的个性品质或性格特征,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评价所形成的稳定的内心体验,是一种强大的内部动力,能激励人们积极行动。小学阶段是学生自信心形成的重要阶段,那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

1.树立自信榜样,活化自信心。

(1)树立学生身边的自信榜样

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充满自信的人因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顽强拼搏,终于取得成功。在学生身边,也有一些活生生的例子,他们虽然天赋平平却因为不甘平庸,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而取得进步。教师可以以身边的实例为榜样,有针对性地选取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生动事例介绍给学生,并注意引导,帮助他们得出正确的结论,为其增强自信心提供依据。

(2)树立名人自信榜样

让学生以名人为榜样认识自我培养自信。科学家爱因斯坦奠定了相对论的伟大基石,然而他在上小学时是一个“笨小孩”。有一次老师叫每个学生都做一个小板凳,当他拿出自己做的板凳时,同学们都大声嘲笑起来。他告诉大家,这个不像样的板凳,是他做的第五个,前几个比这个还要差。很显然,小爱因斯坦有一种自信心理,他相信自己能做好板凳,事实上也是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正是有这样一种自信心,才使得他在科学的道路上不停攀登,最终取得丰硕成果。我每接手一个新班,都要给学生讲一讲爱因斯坦做板凳的故事,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潜力,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一定会获得成功。

2.锻炼自我,培养自信。

学生锻炼的方式很多,如可以采用以下几种:一是让学生自己组织班级活动。从活动的内容、节目主持人的确定、主持词的创作、活动安排到总结各个环节,老师均不参与,让学生自己做主。这样,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发挥,从而对自己充满自信。二是实行轮流班委制,让每个学生都有当“管理者”的机会。传统的固定班委制使大多数同学认为自己当不上班干部,也干不好班干部,从而产生自卑心理。轮流班委制使每个学生都可当上班干部,参加管理班级事务。实践证明,只要给每个学生提供舞台,他们就能成为出色的班干部。三是交给学生办的事,老师最好不要插手。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在打扫卫生时,有的老师帮学生甚至替学生扫地、抹桌、擦窗;在办黑板报时,有的老师帮着学生设计、排版、画刊头、写美术字,等等。这种担心小学生“小”,做不好事而事必躬亲的做法,恰恰使学生失去了许多锻炼的机会。我在工作中不用这种做法,而是让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找相关的板报资料,有的画画,有的写字,同学们兴致勃勃,板报很快就办好了。实践证明,只要放手让学生做,他们就会越做越好,在锻炼中不断培养自信。

3.集体荣誉,增强自信。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如果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他们就会自觉地爱护这个集体,时时刻刻想着为这个班集体争光。因此我们要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每当班上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获得荣誉,我都会让学生知道,这个荣誉来之不易,凝聚着全班每个学生的心血和汗水。还要开展经常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从小热爱祖国,给学生讲清楚,我们班是祖国的一个小小的分子,爱国就得爱班集体。这样平时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强化集体荣誉感意识。

二、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1.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接受教育。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里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再加上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2.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

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良好行为习惯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而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定的心理素质。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

1.注意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

不管什么学科的教学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看,都是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挖掘和组织好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这就会使学科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

2.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告诉我们:“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而良好的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和前提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可见,在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融合程度的高低。营造和谐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应放下架子,和谐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朋友,使学生真正从心理上接受你,你才有资格做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诱导者。要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对老师提出意见。在情感相容的基础上,营造出一种无拘无束,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围。还要特别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能仅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方面下工夫,而应着重分析造成学习困难的心理原因并加以辅导。

3.注意学科教学活动的设计。

学生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学科课程的教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的心理素质通过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得到训练与提高。课堂教学活动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趣味性活动中。活动设计要多样化,可根据不同的心理辅导内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如游戏、小品表演、讲故事、猜谜、讨论、文体活动等;每项活动设计至少要达到一项明确的心理辅导目标。学生通过这些饶有兴趣的心理辅导活动,能逐步领悟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

上一篇:初中美术课教学的几点感悟 下一篇:试论成人中专学校学生逆反心理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