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蕴意旨 情景活语言

时间:2022-06-18 09:46:54

细节蕴意旨 情景活语言

写作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是件让人头疼的事,不单是学生头疼,老师也头疼,特别是议论文写作更是如此。高考要求议论文写作做到材料丰富、表达生动、文句有意蕴,且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观点有启发性。但是学生们尽管绞尽了脑汁,写出来的作文却依旧是内容空洞、语言苍白、论证无力。如何让学生能相对“轻松”地写出高质量的议论文,成为中学作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果说要阐述的道理构筑了议论文的骨架,那么支撑观点的事例材料则丰满了议论文的血肉。都说“文章一枝花,全靠例当家”,而诸多学生习作,往往多空头大话,多架空分析,致使文章成了缺少事例、材料佐证的“空头议论”,好像一副没有血肉的枯骨。或者,常常是先提出一个观点,然后罗列一大堆或详或略的事例,却不展开分析论证,就算是得出结论了,这种“以叙代议”的写法也是学生议论文写作中的一大通病。这样,哪来论证的深度,语言的灵动?

因此,我们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还得为学生整理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尽力引导学生拓宽狭窄的思维与情感的空间。本文主要针对学生议论文写作中“空头议论”“以叙代议”的通病,探讨让学生轻松学会使用事例生动说理的方法。

在使用事例材料论证观点时,我认为可指导学生将论述材料运用情景化,即在围绕话题或论题的前提下,根据所用材料和所涉及的人物(对象),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组织一些符合人物(对象)特定情感的意象来营造意境,把人物放在一定的场景中加以形象化、细节化的描述,使人物在场景中鲜活起来,从而使议论文语言更灵动、意蕴更深刻。

材料运用情景化的效果,我们可从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一文中找些感觉:

①中国的官员也不是都没有学问,他们也已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翻动出土经卷,推测着书写朝代了……他们文雅地摸着胡须,吩咐手下:“什么时候,叫那个道士再送几件来!”已得的几件,包装一下,算是送给哪位京官的生日礼品。

②就在这时,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却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朝敦煌赶来……他们在沙漠里燃起了股股炊烟,而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茶香缕缕。

这两段文字揭示的是政府官员腐败无能,明明已知敦煌艺术价值巨大,却无心去保护它,只想多得几件求得加官进爵的机会;而当中国官员正盘算着私吞几件敦煌艺术品为自己谋取前程时,外国强盗则已悄然来临,准备掠夺。

但若把这两段文字改为上面笔者转述的那种表述,就会使语言死板,光彩顿失。因为相对于原文,上述表达就抽象了些。我们读了或听了之后,最多是认同他的观点而已,而原文却能让人想象出一幅幅画面。比如,能让人想到中国官员“文雅地摸着胡须”的画面,而后面的几句又能使人想到他“文雅”行为背后“不文雅”的念头:不想承担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职责,只想着个人升官之途。动作、语言描写使得政府腐败、官员无心保护文化遗产的形象更直观了。又如第二段中“股股炊烟”“茶香缕缕”两词也能让人想象到两幅对比性很强的画面:外国侵略者在沙漠里风餐露宿,不畏艰辛,正虎视眈眈地直奔敦煌遗产而来;而中国官员却端坐客厅,手捧茶杯,口味茶香,正安闲自在地做着升官的黄粱美梦。

总之,余先生的两段话能打动人心,原因在于他不是对事情作僵死的叙述或单纯的议论,而是对历史作了鲜活的描绘,呈现出了一个个“情景化”场面。事实上,这些“情景化”的场面,余秋雨先生并没有亲见,然而他却合理地想象了出来,文字也因这一层想象化的情景让读者仿佛走进电影院观赏一部历史题材的影片那样,能很直观地感受到那痛彻心肺的民族悲剧。

那么如何情景化地使用材料,形象地来表达观点呢?

具体做法是,改变抽象直白地“说”材料的方式,而是借对材料中的人(对象)的言、行、神等细节描绘呈现出具体情景,让读者不单单是“懂了”,而是“我看见了”“我听到了”“我明白了”人物的内在精神。

下面结合学生习作——话题作文“肩膀”中的几段文字——具体探讨“情景化运用材料”的三个原则。

文段一:女娲用肩膀担起五色石,她肩负起了为暴雨中的生命创造一方晴空的责任。于是,她燃起了熊熊烈火,任滚滚浓烟暗淡她明亮的双眸,任红热炭火灼伤她细嫩的肌肤。她义无反顾地用柔弱的肩膀担起五色石飞向倾斜的天柱。

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女娲用肩膀扛起五色石,担负起了补天的责任。“于是……天柱”这两句就是情景化的表达。

作文话题是“肩膀”,不过第二句并未提到肩膀,这样的想象是否合理?

稍作分析,我们会发现应该是合理的。因为这一句里两个“任”字领起的场景,能让我们“看”到女娲补天的果决行为,突出表达了女娲为补天付出的代价巨大,而且以她的弱小,更加有力地突出了她用柔弱双肩担起补天重任的艰辛和伟大。正是这两个“任”字,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女娲勇于承担责任的伟大精神,且正好扣合了后一句的“义无反顾”一词。

这是我们所看到的材料情景化表达的又一个好例子。结合上文中对“情景化表达”概念的解说,我们可发现,此例中为了让“女娲”的形象更丰满,让她的精神更可感,作者通过对她补天行为的情景再现,将这位女神从天地混沌之初拉到了我们眼前,赋予她“形”和“神”,而我们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她的行为甚至精神。另外,我们也可发现,作者也绝不随便发挥,比如写女娲造人之类,而是紧扣“肩膀”主题写其用柔弱肩膀扛起“补天”重任。而与此无关的,一律舍去。这样,我们就可以概括出“情景化运用材料”的两个原则:①突出主旨处多想象,大胆创设具体可感的情景,以服务主题;②与主旨无关处切勿滥想象,用语要概括。

文段二:乡村学堂,孩童数个,老塾师在台上问道:“你们为什么而读书?”“为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为学写字、算术,接我爹爹的店。”……老塾师默默不语,看着下面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麻雀”,忽然,他发现有个男孩子一声不响,只端坐着,似乎在想些什么。“,你又为何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清脆而又响亮,稚嫩而又坚定。学堂一下子安静了,老塾师微笑点头,因为他看到了兴国的希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心里装着这个信念,肩上担着这份责任,参加革命,简衣陋食,风餐露宿。在大刀长矛前想着“中华崛起”;在枪林弹雨中想着“中华崛起”;在建国初期,经济萧条,动荡不安时想着“中华崛起”。只为肩膀上的这份责任,尽其一生恪尽职守,而他的名字也因此流芳百世。

上一篇:试论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下) 下一篇:第一内河战斗群:美国海军褐水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