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下)

时间:2022-08-27 07:09:43

试论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下)

下篇 课堂语言(复述法、改写法、对话法、讨论法、辩论法)

提到课堂语言,人们想到的一般是教师的课堂用语或教学语言。但如果我们把学生真正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那么我们就不会只把教师当作课堂的“言者”,而同样也会把学生当作课堂的“言者”。事实上,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单口独白的状况已经大大改观。因此,课堂语言应该包含两个方面:教师使用的语言和学生使用的语言。

课堂语言可分为单口语言和互动语言。

1.单口语言(复述法、改写法)

课堂上最重要的单口语言是由教师表达的,此之谓“讲台前的独白”,学名叫“讲授法”。讲授法,是一种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也是最有生命力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所有学科共有的,共性的方法在此不谈,本文更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所以我们主要从学生的单口语言出发,看看由此决定的语文教学基本方法有哪些。

①复述法

关于“复述”,《现代汉语词典》先是解释为“把别人说过的话或自己说过的话重说一遍”,复述的实质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把文本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单口语言。

仔细思考一下,在复述的过程中,实际上出现了三重变化:从文本到文本的解读者(学生),从文本内容到学生所知的内容,从文本语言到学生的口头语言。第一重变化,受到后两重变化的制约,说明阅读取向不是“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误读”,而是“尊重性阅读”——读出原汁原味。第二重变化,实际上是复述的关键——最大程度地不发生“变化”,把文本内容的原汁原味表达出来。第三重变化,才是真正的变化——由一种语言形态到一种新的语言形态。

就第二重变化和第三重变化而言,前者不得不保持文本的内容原貌,后者不得不选择新的语言形态。这样,原内容与新语言,构成了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这样,作为复述者和解读者的学生,就担负着双重任务:既要守成,又要求新。这样,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就既要促使学生复述内容做到正确、完整,又要促使学生复述语言做到准确、生动。也就是说,内容复述得不错但语言表达不清楚,或者口才很不错但内容复述得走样了,教师都要认真纠正的。所以,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一定会努力促使学生在复述的过程中“保持语言和人文内容的完整性”,也就是说,如同保持“文本语言与文本内容”的完整一样,也要保持“复述内容与复述语言”的完整。

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最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只求学生复述内容大致不差,而不问其复述语言准确、生动与否。这说明一些语文教师还缺乏“语言的自觉”,没有意识到“语言的存在”。倘如此,我们的复述就失却了“语文性”,就容易导致非语文化的后果。为此,我们希望广大教师在运用复述法进行教学时,要不断纠正学生语言表达不清楚、不准确等方面的问题,要让学生在文从字顺、咬文嚼字上下功夫。

在复述教学上多下这样的功夫,并把复述法作为一种基本的教学方法,善莫大焉。事实上,很多优秀的教师都喜欢使用这种教法,既可用来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又可用来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这方面的案例很常见,就不赘言了。

②改写法

从概念上看,如果说复述是“把读物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那么改写是“根据原著重写”(见《现代汉语词典》)。比较一下,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首先,复述和改写的表达形式似乎不一样,前者强调“说”,后者强调“写”;但由于课堂现场交流的需要,又由于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只能了解几个学生的情况,所以改写如同复述一样,一般还是通过口头的形式来表达的。不妨也可以这样理解,由于改写比复述要复杂一点,在纸上写就相当于一种准备,而在充分的准备之后最终要有几个学生站起来,面向大家进行口头汇报的,这样改写与复述也有相似之处。

其次,复述和改写的要求不同,前者针对的仅仅是内容,后者针对的主要是形式(改变文体,如诗歌改成记叙文,记叙文改成说明文;改变语体,如文言改成白话;改变结构,如顺序改成倒叙,重新组织材料;改变人称,如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改变重点,如把主要人物改为次要人物,把次要人物改为主要人物)。但复述和改写的前提是一样的,都对文本基本的、核心的内容不作变动。也就是说,如同复述要忠实于文本原意一样,改写也要忠实于文本原意——认真领悟原文的思想内容,把握人物思想性格特征和主要故事情节。

据此,我们可以说,如果不考虑形式上的变动,改写实际上也是把文本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单口语言。这就碰到要“保持语言和人文内容的完整性”的问题,要保持“改写内容与改写语言”完整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改写环节上意识到“语言的存在”,具备“语言的自觉”。

最后要强调的是,改写是手段——一种以迂回的策略表示对文本原文欣赏的手段。因此,改写环节所占教学时间要有所节制,不能太长,不能架空对文本本身的教学。打个比方,它只不过是延长线,而绝不是线段本身。在这种前提下,改写作为一种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才能真正有效地实施。

2.互动语言(对话法、讨论法、辩论法)

曾几何时,课堂语言几乎等同于单口语言——不是教师在讲台前独白,就是少数学生主动或者因教师“点将”而发言。当合作学习的理念逐渐被引进,当“沉默的大多数”逐渐成为教育关注的对象,课堂有限的四十五分钟就逐渐多了一些互动环节。而语文的互动(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环节,是不同于非语文学科的,它应该与语言有很大关联,基本上属于语言训练活动。在这样的互动活动中呈现出来的语言,我们称之为“互动语言”(之所以不称为“交流语言”,乃是因为单口语言本质上也是用来跟别人交流的)。

互动语言,在公开教学中是具有相当分量的,很多教师善于创设这样的一系列语言活动,来赢得听课人的喝彩。但由于应试主义甚嚣尘上,一旦回到正常的上课状态,不少语文教师就又容易忽视“沉默的大多数”,只让自己独白和少数几个表现出色的学生发言。其实单口语言固然重要,但互动语言也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它不仅可以“在碰撞中”显示人文功底,增加人文积淀,而且可以“在做中”练习语言、学习语言,从而让学生接受“内容和语言”的双重洗礼。

上一篇:谈酒店氛围设计营造与管理 下一篇:细节蕴意旨 情景活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