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问题思考

时间:2022-06-18 04:32:31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问题思考

摘 要: 虽然高职院校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的资助体系,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但是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有待进一步创新和完善。要从本质上解决真正贫困的学生,也就是对“家庭经济困难”的界定必须科学、公正。其次,高职院校现行单一的助学模式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要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层次资助机制。最后,重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一直是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重点。只有既解决经济困难又解决精神困难、心理困难,建立多层次、多途径贫困生资助体系,才能引导贫困生健康成长、成才。

关键词: 高职院校贫困生 资助机制 资助行为决策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收费制度的改革深化,高职院校的贫困生也随之大量增加。为了提高我国教育的整体质量,增强我国国民的素质,为每一个有资格读大学的学生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国家不断地尝试和推进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建立了一系列资助体系,以帮助困难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然而,在现有的资助过程中,科学管理和决策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在积极资助,却忽视了资助的合理性,没有对资助所产生的效果进行及时的评价,从而优化以后的资助行为决策。

一、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现状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建立起“奖、贷、助、补、减”,包括奖学金、助学金补助、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基金,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在内,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为保证公办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贫困家庭学生按时入学学习,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还建立了“绿色通道”制度,即对被录取入学、经济困难的新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资助。在认识到传统资助体系重视物质帮助、忽视精神激励的缺陷后,各校不断调整现有资助体系,探索新型资助体系的建设,这显然离不开对现有受助贫困生的受助思想的分析,解决他们的困惑,不断完善、改善资助体系。

二、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国家出台了新的资助政策之后,各高职院校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建立了自己相对完善的资助工作体系,但是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有待进一步创新和完善。

1.对“家庭经济困难”缺乏科学的界定标准。

学校对贫困生的确认是根据学生家庭所在地出具的家庭经济情况证明为主要依据,但在实际执行中,学校无法准确掌握贫困生的生活费支出和家庭经济状况,由于计算方法和所在区域不同,其数据差别也很大。目前除了少数经济富裕的家庭外,困难或比较困难的学生比较多,都想用学校的资助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这中间就不乏不该享受资助的学生。

2.应重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自卑是高校贫困学生中较突出的心理问题。由于其原有的教育条件相对薄弱及受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当他们来到大学,经济知识技能等许多方面与其他同学相比悬殊较大。少数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巨大的环境反差,与周围同学存在很大差距。同学们聚餐,因囊中羞涩而避之一旁,久而久之,就脱离了集体,疏远了同学,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的小圈子里。形成性格上敏感孤僻、沉默寡言等严重缺陷。

3.诚信和感恩意识缺失。

在贷款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有的家长和学生为了达到贷款的目的,通过拉关系、请客、送礼等手段笼络家庭所在地有关人员出具虚假家庭经济困难证明,获取贷款资格,以取得优惠政策和照顾。同时也存在毕业逾期不归还贷款的现象。还有极个别学生将“贫困”作为一种资本,不愿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而是消极等待。更有甚者将自己的贫困归罪于社会不公,认为受到资助是天经地义的,没有一点感恩之心。

三、关于健全资助工作的几点思考

1.从生源地中学开始建立“家庭经济情况档案”,解决认定难的问题。

高职院校规模都在万人以上,学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大部分学生尤其是新生家庭真实情况的考察难度相当大。而对于在校一段时间的学生,虽然可以通过其生活消费水平来参照,但有些碍于情面,一般不会刻意举报并非真正困难而申请奖助学金的同学。而如果从中学开始便建立“家庭经济情况档案”,生源地学校一般离学生的家庭较近,班主任老师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考察比较方面,这样能够保证真实性。在学生进入大学后,在奖助学金工作中,学校就能根据档案中的真实情况准确、快捷地掌握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确保国家奖助学金落到真正困难需要资助的学生手中。

2.建立多元化的资助机制。

高职院校现行单一的助学模式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要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层次资助机制。目前,资助贫困生的经费主要是政府拨款和学校所交学费的百分之二十,其来源有限,应建立以政府、高校为主体、企事业、社区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资助体系。政府是助学资金的最大来源,其资助最主要的形式是国家奖学金,但奖学金在制度设计上只是针对极少数成绩优秀的贫困生,收益面较小。因此,可以考虑增加政府资助的种类,扩大收益面。另外,高职院校贫困生比一般本科院校贫困生要多,政府还要考虑资助更多的份额;高职院校资助方式主要是“奖、补、助、减、免”,在整个助学资金中占有很大比例,不宜再提高比例,以免增加高校负担,但高校应走向社会,广辟新的市场,与企事业合作,安排更多的助学岗位;社会各界捐赠,我国目前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比例较小,高校有校友的优势,可多方面、多渠道向社会和个人募集资金,这方面潜力很大,要充分挖掘。

3.大力推进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做好心理助学。

开展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既是高职院校思想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又是保证贫困生资助工作顺利完成中的重要内容。要通过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广泛持久的宣传教育,营造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的舆论环境和氛围,强化诚信意识,普及诚信和感恩规范,优化学生素质,提高贫困生的诚信水平和感恩意识。而对于助学贷款的学生应加强其诚信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对于大学生诚信的重视及工作中诚信的重要性,使还贷工作顺利进行。

加强贫困生的教育和引导,磨练其意志和品格。加强心理教育,通过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国家助学贷款签字仪式等各种方式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看待“贫困”,使他们在心理上不断提高自我调节力和对困难挫折的承受力,达到良好的心理适应力。

四、结语

实践证明,根据学生提供的贫困证明材料进行资助,其帮困实效很不理想,而要增强实效,就必须加强管理。首先,建立贫困生档案。新生一入校,学校就要向学生宣讲国家和学校有关自主政策,同时收集有关资料,建立档案。这些资料应包括:学生本人基本情况,家庭成员情况及其收入状况,存在何种困难及困难程度、学习成绩、受资助项目及金额、表现、诚信情况等。学校将以上资料输入电脑,每学年根据变化进行变更。其次,做好资助公示。在资助工作开始前,学校要将资助条件、程序、时间安排、标准、岗位等清清楚楚地张贴出来,予以公示,告知学生。在评选过程中,要根据掌握的资料逐一检查、筛选,然后把初步核实符合条件的学生名单予以公示,接受学生监督。这样的公示可能有多次反复,但能保证公平公正。再次,多方甄别“困难”。对贫困生的界定也是一项很困难的工作。各高校由于时间、人力有限,往往仅凭学生带来的各种证明材料来界定,这是不够全面的。要既看证明,又不唯证明;既要看学生禀性,又要看其消费水平,也就是通过贫困生身边的朝夕相处的学生对其日常生活习惯、消费水平进行观察了解。真正困难的学生,在消费上会有始终如一的表现;装困难的学生,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时间长了就“原形毕露”。经过多年实践,应该说此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在多数情况下能将真正困难的学生遴选出来。另外,进行动态管理。要根据贫困生家庭经济情况的变化和个人的表现适时地进行调整。高职院校学校资助贫困生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重物质资助,忽视精神扶贫和心理扶助,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偏重精神扶贫和心理资助,缺乏或弱化物质资助是形而上学,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只有既解决经济困难又解决精神困难、心理困难,建立多层次、多途径贫困生资助体系,才能引导贫困生健康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刘昆,于敏.假贫困生现象暴露高校助学政策漏洞发人深省[N].光明日报,2007,11,20,(5).

[2]万福绪.大学生思想与政治教育――实践与探索[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3]王迎丰,杨荣.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南方论刊,2006(10):10-15.

[4]华丽,胡良玉.高校贫困生现状调查及解困对策研究[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12):16-19.

上一篇:源于生活,激发灵感,心存大气 下一篇:浅析研究性学习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