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及提高途径

时间:2022-07-19 06:05:54

高校图书馆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及提高途径

摘 要: 图书馆员的素质影响着图书馆的服务质量,高校图书馆员应具备优良的专业信息素质,思想素质和服务素质,通过网络教育、学术讲座、进修、参观学习等措施来提高馆员的素质,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员 基本素质 提高途径

作为现代高等学校的三大支柱之一的高校图书馆不仅是高等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而且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中心,更被赋予了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使命。图书馆在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因此而被喻为是现代化高等学校的“心脏”。[1]

图书馆工作是信息时代高校社会信息网络化系统的重要工作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日益进步,高校图书馆正在逐步摆脱旧有的工作模式,向信息化模式转变。如何利用这些信息化技术建立数字图书馆,使自身能成为未来高等学校知识和信息的枢纽和集散地,更好地为高等学校培养人才,为读者提供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服务,是当前高校图书馆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而图书馆员的素质、能力是影响整个图书馆工作的最重要的因素。图书馆员的素质与能力直接影响着一个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基于此,要充分发挥图书馆在高校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中的“心脏”作用,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就必须相应地提高参与这颗“心脏”工作的最基本的图书馆员的素质与能力。[2]

一、高校图书馆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1.专业信息素质

在信息社会里,图书馆员首先要进行思想观念的更新,必须有超强的信息意识、精明的信息头脑,从而更好地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与开发,为各层次的读者提供信息服务。信息化时代的图书馆员除了应该具备自身的知识,熟练掌握基本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知识外,还应该不断吸收各种新知识,掌握更广博的图书馆相关专业的知识,以便对读者开展导读工作,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更好地协助科研工作者进行文献检索。传统图书馆的研究对象是以纸质印刷品为主,而在信息化时代,网络和电子出版物成为高校图书馆新的载体,计算机与网络技能是信息化时代图书馆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现代图书资料的管理离不开计算机设备和技术,图书馆员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文字处理、数据库检索及网络技术等计算机操作技能,学会使用计算机及各种信息载体,对信息资料进行收集、登记、编目、指导,对各种信息服务进行科学管理。

随着信息化图书馆的建立,图书馆员不仅要具备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要了解和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知识,掌握信息处理技术。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具备较强的信息意识和科研素质,才能与图书馆特有的功能协调一致,产生最佳的服务效果。同时,图书馆员还要强化图书情报意识和情报能力,有效快速地获取各种信息,并吸收为自己的知识。[3]191

2.较高的思想素质

相对于公众图书馆而言,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基本上是教师、学生与科研人员,它比不上公众图书馆服务对象的行业多样与广泛,但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要求比公众图书馆更高。高校图书馆读者的需求是多方位的,给图书馆员带来的工作任务可能是繁重的、琐碎的、复杂的和多变的。这就需要图书管理人员热爱图书馆事业,乐于为师生服务。工作任劳任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心和进取心。同时,每个图书馆工作人员还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文明礼貌地接待每一位读者,有百问不厌的精神,真正把“服务于人”渗透到工作中;树立和培养职业荣誉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牢牢树立为读者服务的思想,在为广大师生和科研人员服务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只有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才能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提高。[3]

3.坚持以读者为本的服务宗旨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高等学校图书馆在管理上陷入了“以书为本”的误区,重视书而不重视读者,同时也忽略了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全球一体化的日益完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竞争激烈,可持续发展逐步占据主要位置,成为各行业的首要发展目标。在可持续发展为主的大前提下,在管理学上产生了“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的理念。“以人为本”、“人本主义”理念的提出,要求在图书馆员必须“以读者为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因此,图书馆员要走出以前“以书为本”的误区,坚持以读者为本的服务宗旨,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始终把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放在工作的第一位,积极主动地工作。[4]

二、提高高校图书馆员素质的有效途径

1.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网络学习

图书馆在由传统型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许多新的基础工作需要研究与探讨,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图书馆工作的特殊性使得高校图书馆员可能掌握很多有用的网络学习资源,其日常工作也往往与现代互联网技术密切相关,这就为高校图书馆员利用远程网络进行学习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图书馆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与时间做到随时随地地学习,而且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这样,有助于培养学员的信息意识,以及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值得推广和普及。

2.进行讲座和进修学习

为提高馆员自身的业务素质,学校可以把专业学者请到图书馆来作专题讲座,集中时间讲解在实践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也可以请专业人员讲授图书馆的专业知识,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管理人员从事的具体岗位工作,对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以及专业不对口、业务能力差的馆员,有针对性地派出去进修、深造,不断提高专业素养。

3.开展学术科研活动和参观学习

高校图书馆应该努力营造一种学术氛围,支持和鼓励有科研能力的管理人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撰写科研论文,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多地派人参加各种级别的学术交流活动,以促进整体学术水平的提高。

图书馆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图书馆员去其他图书馆学习,加强馆际交流与协作。通过学习与比较,馆员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取长补短,充分提高自身素质。

4.注重对图书馆员的激励

对图书馆员的尊重是最基本的激励,也就是让馆员感到自己的重要性,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强烈的自尊心,有对自我优点的认同感,这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可以让每个人的自信心爆发出来,有助于图书馆员之间的和谐相处。如果自我认定得到了别人的认同和尊重,馆员就会变得更加自信,做事也会更加积极主动。也可以进行行政激励。行政激励主要是指通过对馆员职务和职称晋升和解职对馆员工作积极性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高校图书馆应该构建符合现代化图书馆经营管理要求的馆员内部等级体系,统一规范岗位职位和职务称谓,设定岗位职务序列、职业等级与工资级别的对应关系,淡化行政级别,拓宽图书馆员的晋升通道和发展空间。还可以进行个人发展情感激励。每个馆员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自己相应的设计,并且努力地实现自己的计划,从而得到单位和社会的认同。高校图书馆应该建立馆员与馆员、馆员与图书馆、上级与下级的“亲情”关系,为馆员营造和谐工作氛围和事业成就感,馆员的成就感强烈,就会对工作有更大的积极性,并在工作中获得更大的乐趣,从而敢于承担艰巨的工作任务,所以高校图书馆也应该给每个馆员一个展现自身价值的舞台。

总而言之,高校图书馆工作要想适应新环境并取得成功,图书馆员就需要面对愈来愈多的电子化文献和网上信息资源,更要面对来自其他行业的强有力的挑战。面对各种新知识、新技术,图书馆员应以积极进取的态度,不断充实自己,及时调整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使自己成为专业化和技能化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何颖.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素质教育探析[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研学报,2008,(5):158.

[2]王小爽.高校图书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与提升[J].都市家教,2010,(5):151.

[3]刘一宁.论21世纪高校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及其教育内容[J].图书馆论坛,2004,(4):191-193.

[4]周淼,周小坤.谈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J].情报杂志,2009,(1):327-328.

上一篇:独立学院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的实践 下一篇:源于生活,激发灵感,心存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