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合作学习

时间:2022-06-18 08:52:49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合作学习

多年的行动研究表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时,那种只图表面热闹,不求实效的牧羊式做法是不可取的。我们必须依据小学生年龄特点、现有认知水平,精心选择适合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掌握恰当的合作学习时机,认真引导小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

1、教材中的重、难点内容

教材中的重、难点内容往往是值得讨论与交流的。通过讨论与交流,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重点,克服教材难点,收到“1+1>2”的合作功效。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中安排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内容。学生学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掌握试商的方法既是关键,也是难点。教材中共有五个由易到难的例题,其中前两个例题的除数均为整十数,是学习后面三个例题的基础。第三个例题的除数虽然不是整十数,但很接近整十数,故一般不需要调整试商。最后两个例题的除数的个位都接近“5”,往往需要调整试商。在学会例1、例2的基础上学习例3时,教师便可引导学生观察后提问:“除数发生什么样变化?”学生很容易回答:“除数由原来的整十数变为接近整十数了。”“那我们现在怎样来试商呢?”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交流,以便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形成小组共识,最后再组织各组代表汇报,形成全班意见:把接近整十的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这样试商往往一次成功。在教学例4、例5时,学生采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是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例4中试商后被除数不够减,例5中余数又不比除数小。此时,教师针对新出现的问题组织学习讨论,便可让学生真正学会调商的缘由及方法。

2、知识的易混易错处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有些知识尽管教师反复强调,但学生在理解或运用时仍然免不了会出错。对于这些易混易错的知识,如果组织学生交流,则可减少甚至避免出错。

例如,五年级下学期学生在学习分数大小比较时,往往对“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两种比较方法不太理解,并容易混淆,做题时亦容易做错。针对这种情况,我组织学生对这两种比较方法进行讨论与交流,最后学生终于形成一致看法:分母相同,它们的分数单位就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含有的分数单位就多,它当然就大;而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含有的分数单位个数相同,分母小的分数的分数单位反而大,它就理所当然大。通过讨论,学生不仅进一步弄清了其中的道理,而且加深了这两个知识点的理解。

3、探索规律的例题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从第二学段起,每册都有计划地安排了“找规律”的单元。这是教科书编写的一次创新,也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的突出特点之一。这类探索规律的内容,如果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不仅增强师生间、生生间的多向信息交流,而且促进学生的思维火花产生碰撞,从而产生各种灵感。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学生在探索规律中学会参与、学会合作、学会选择、学会创新。

4、问题的关键处

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往往有些“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例如,在五年级下学期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只要让学生弄清“分母不同怎么办”这个关键问题就行了。由于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通分”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时,我让学生观察发现两个分数分母不同后问:“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能直接相加减吗?”大部分学生都抢着说:“不能!”我接着追问:“为什么呢?”一部分学生答道:“因为分数的分母不同,这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就不同,所以不能直接相加减。”“那该怎么办呢?”此时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最终形成一致意见:先通分,化成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后再相加减。最后再让学生独立完成例题。这样,“分母不同怎么办”这个关键问题就弄清楚了。

5、开放性的题目

设计开放性题目的目的是让学生多一份感悟、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创新的机会。而合作学习是实现“三多”目标的前提。

例如,填空(1)+8=,(2)21=-。此类问题的结果是开放的,计算过程也是开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发现,要填出两个未知数,必须先确定其中的一个数。此时要求学生思考问题要有序,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多地填出答案。在学生个体填出多种答案的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功能,在这种互助交流的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6、数学实践活动

各册小学数学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都安排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学实践活动。目的是让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在学生学习完“年、月、日”这一单元后,安排了制作年历的实践活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由于现实生活中的年历多种多样,为了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它们,在制作年历之前教师首先应安排学生对年历的式样进行交流,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年历的制作活动,使学生直接体验生活中的年月日,同时在合作中获得成功的愉悦。在制作完成之后,教师再接着组织小组间的年历展示和交流,使学生发现不同小组制作年历的优点;同时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和借鉴,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培养学生向他人学习、与人沟通和交流的习惯。最后在学生明白年历有“了解时间”与“记录事件”两种应用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制作的年历还能做什么?”并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积极地去发现和体验年历的其他应用。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向小组提出的任务或问题应适合于讨论、协作完成,应尽可能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恰当的研讨问题是实施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一个好的研讨问题,可以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使学生透过问题表面接触问题本质;也可以使学生有的放矢,在既定目标下积极合作探索,并最终使合作效果达到最优化。

上一篇:浅谈如何提高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效率 下一篇:浅议中职学校数学教学中导学案的设计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