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高校的内涵及解析

时间:2022-06-18 06:51:59

和谐高校的内涵及解析

摘 要:本文从和谐社会的根本意义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大矛盾的全面和谐出发,对和谐高校的内涵进行了解析:实现人的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就应该是学术自由,充满活力;实现人的社会特性的发展,就是要营造公正的校园环境;实现人的社会特性的发展,就是要营造诚信、友爱的环境,提升个人的心理因素和道德水平;实现高校全面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功能的体现,就是要在发展目标上坚持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办学理念上坚持以人为本,发展模式上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发展规模上坚持突出重点、协调优先,让一切有利于发展的思想活跃起来,把一切有利于发展的资源释放出来,服务社会。

关键词:高校 和谐社会 内涵

从根本意义上讲,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大矛盾的全面和谐。在这三对和谐关系中,人自身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造就和谐的人的个体,就是要使一个人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合理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和谐社会要求其国民具有较高素质,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其综合素质中居重要地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迈进,高校教育担当起了更重要的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一般意义上来讲,和谐高校包含了以下内涵:

一、和谐校园是人的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 ―1858 年) 》多次谈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马克思看来,“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的特性,这一特性使“人”真正成其为“人” 【1】。马克思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每个人都能得到的平等发展――每个人都应得到平等的发展,这是“人”的全面发展【2】 ,包括:人的完整发展――人的需要、活动、能力、社会交往关系和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其中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是核心,这是“人的本质内容”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它包括个人和人类的和谐发展、个人和集体的和谐发展、个人和他人的和谐发展、个人自身内部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这是“人在社会关系上”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作为目的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它包括个人从某种束缚中解放出来和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地做事两个方面,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形式、目标和成果,是“人在个性上”的全面发展【3】。马克思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核心内涵,形成的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体现着对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人类自身能力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4】。

就构建高校和谐校园而言,实现人的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就应该是学术自由,充满活力。人是构建和谐校园中最活跃也是最根本的因素,人的精神状态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组成部分,会对人的行动及效果有重大影响。要把学校建设成最适宜学生和教职员工成长发展的生态系统,具备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育人环境,体现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大学以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为天职,学术自由是大学生命的真谛,可以激发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勇气;充满活力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关键支点,宽松、和谐的氛围是学术研究最有效的环境,就是能够使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是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也是和谐校园的重要标志。教师在教学、管理、科研的过程中得到活动、能力提升,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知、情、意、行诸方面的能力的协调发展,逐步具备社会要求所必须的基本素质。

二、和谐校园是人的社会特性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特性的发展包括社会关系的丰富、社会交往的普遍、人对社会关系的全面占有和共同控制。所以,需要通过和谐去寻求一种秩序,使学校与社会、家庭达成默契,各种教育子系统及其要素间协调运转,整体优化,从而形成合力,真正发挥育人的整体效应。

就构建高校和谐校园而言,人的社会特性的发展,就是要营造公正的校园环境。公平和正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机会平等是公平与正义的重要体现。公平正义的校园意味着学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学校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学校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不论什么人都应在良性机制下通过公平竞争获得自身的利益,实现学校与个人的共同发展。要实现人的社会特性的发展,就要保证其成员的基本权利,保证他们享有大致相同的发展机会,保证他们都能够平等地参与竞争。

三、和谐校园是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最终要达到自由个性, 必须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所以,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内涵,必须包含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其基本内容是指应该以全面的方式发展自然潜力和各个方面的需要,达到个体生命有机体的各种构成要素的均衡协调发展。包括个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的发展和完善,个人的思想道德的提高。

就构建高校和谐校园而言,人的社会特性的发展,就是要营造诚信、友爱的环境,提升个人的心理因素和道德水平,同时对其潜能、兴趣、爱好、特长加以引导、提升,使每位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特长充分展现,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成长为个性鲜明的优秀人才。诚信、友爱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和谐校园的精神内核和道德基础。尤其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和谐校园首先就是这种诚信待人、与人为善的道德情感和态度。诚信是人类社会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做人做事及生活中的基本规范,没有诚信,人际关系紧张,就不会有友爱;没有友爱,就不会有和谐。和谐校园要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用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四、和谐校园是大学全面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功能的体现

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学校是教育重任的主要承担者,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引领风气的重要职能。和谐校园由和谐发展的人组成,和谐的校园首先是科学发展的校园。【5】发展依赖于和谐,和谐取决于发展,和谐的高校应该是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高校。表现在:发展目标上坚持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办学理念上坚持以人为本;发展模式上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发展规模上坚持突出重点、协调优先。所以,要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让一切有利于发展的思想活跃起来,把一切有利于发展的资源释放出来,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96-9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30

【3】吴敏英.以人为本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发展[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3):100

【4】丰子义,韩庆祥. 如何理解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笔谈[J ] . 新华文摘,2003,(2):78

【5】王瑞娜.构建和谐社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37

作者简介:殷秀,副教授,川北医学院党委组织部部长。

上一篇:浅论传统产业的创新发展 下一篇:贸易经济信息化建设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