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酒后驾驶的因素调查分析

时间:2022-06-18 03:08:53

影响酒后驾驶的因素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通过对影响机动车驾驶员酒后驾驶因素分析,剖析驾驶员饮酒驾驶的心理活动,为预防酒后驾车交通事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我院科研所在2006年12月至2007年5月对南宁市7100位机动车驾驶员进行“影响酒后驾驶的因素”调查问卷分析。结果:7085位驾驶员中26.9%的认为酒后驾车不会被交警拦查,95.9%不知道呼气酒精含量(BAC)的阈值,68.6%的被调查者述说没人劝阻不能酒后开车;随机被交警拦查的2353位驾驶员进行BAC检测,89.76%未喝酒驾车,2.93%合法酒驾,7.31%违法驾车;其中,男性驾驶员违法驾驶占7.90%,女性驾驶员违法驾驶占3.30% 。

【关键词】影响酒后驾驶的因素;BAC

Of drink driving factor analysis of survey results

Mo ShaoYan Li MeiQing Luo YiXueDuYan Xiao Huang

【Abstract】Objective Impact of motor vehicle drivers by factors of drink driving, drink driving, driver's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activiti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drunk driving accidents to provide reference.Methods By our hospital research institutes in December 2006 to May 2007 in Nanning City, 7100 motor vehicle drivers to “influence of drink driving factors ” questionnaire analysis. Results 7085 26.9% of drivers in that drunk driving is not traffic police stopped the investigation, 95.9% do not know the breath alcohol content (BAC) threshold, 68.6 percent of the respondents can not tell no one to discourage drunk driving; random check by traffic police stopped the driver for the 2353 BAC testing, 89.76% did not drink driving, drunk driving legal 2.93%, 7.31% illegal driving; which, unlawful driving male drivers accounted for 7.90% of female drivers driving law accounting for 3.30%.

【Key words】Influence factors of drunk driving; BAC

【中图分类号】R156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259-01

据报道,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的事故调查显示,大约50%-60%的交通事故与酒后驾驶有关,酒后驾驶已经被列为车祸致死的主要原因。为了解驾驶员饮酒驾驶的心理活动,最大限度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确保人们的出行安全;我院科研所在2006年12月至2007年5月对南宁市7100位机动车驾驶员进行“影响酒后驾驶的因素”调查。旨在为预防酒后驾车交通事故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来源

我院职业性物理因素研究所杜岩所长主持的“南宁市机动车驾驶员酒后驾驶现状调查”课题小组于2006年12月至2007年5月对南宁市7100位机动车驾驶员进行“影响酒后驾驶的因素”调查问卷。

1.1调查对象随机调查2006年12月至2007年5月期间,由执勤交警随机拦截的小型机动车和摩托车(不含营运性车辆)的驾驶员7100名。其中男6330人, 女770人。

1.2调查方法调查表为职业性物理因素研究所自制,由本院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提问,采取现场代填式问卷调查法,共6项内容;每次均由调查员向被交警随机拦截的驾驶员提问,调查员据实填写,完成问卷调查7085人。调查时调查员首先向被拦截的驾驶员讲解问卷调查的目的,内容和要求,要求被调查的驾驶员理解后回答问卷调查。调查表为封闭型回答,按每项的累计人数计算百分比,调查数据经SPSS 11.0进行统计学处理。在问卷调查期间,执勤交警用便携式酒精测试仪随机对其中2353名驾驶员进行BAC测试。

2结果

根据《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GB19522-2004)的规定: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BAC)20mg/100ml≤BAC<80mg/100ml的驾驶行为为饮酒驾车;80mg/100ml≤BAC的驾驶行为为醉酒驾车。换言之,酒后驾驶人员中,车辆驾驶人员BAC<20mg/100ml时,驾驶人可以合法酒驾,车辆驾驶人员BAC≥20mg/100ml,为违法驾车。影响酒后驾驶的因素调查结果见下表。

表1的调查结果表明,只有73.1%的驾驶员认为酒后驾驶会被交警查到;尚有26.9%的被调查者对酒驾被查存在侥幸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宣传力度的欠缺,公众对BAC的阈值几乎不了解的。从表2可以看出,280位被检测出BAC>0的驾驶员中,136位不承认饮酒,事实上只有89位BAC

3分析与讨论

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酒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在人类交往中占有独特的地位。随着商业社会的发展,社交场合中饮酒难以避免,公众对酒后驾驶的危害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反,还在一定程度上对酒后驾驶采取默许态度;在本次调查中,仅有2.93%的BAC测试者,BAC<20mg/100ml,可以合法酒驾。另有7.31%的被调查者,在明知饮酒驾车违法的情况下,还是在侥幸或虚荣心理驱使下涉险酒后驾车;其中还有31位为醉酒驾车,醉酒(酒精急性中毒)的临床表现:初期欣快、兴奋、健谈。随血液乙醇(酒精)浓度的增高,可出现步态不稳,视力模糊、恶心、呕吐、昏迷[2];袁萍等研究的单因素分析显示酒后驾驶发生车祸的危险性是非酒后驾驶的5倍[3];如此看来,酒后开车引起交通事故在所难免。为此,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3.1政府宣传饮酒驾车的危害的责任责无旁贷提高交通安全宣传力度,引导公众树立“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的安全意识。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酒后驾驶的巨大危害,通过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播放“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公益广告,使之深入人心;利用机动车驾驶员例行体检的有利时机,发放公益广告,让公众了解BAC的阈值;借鉴一些国家对酒后驾驶行为管理的经验,如:酒店、宾馆等公共场所配备酒精测试仪,方便驾驶员在驾驶前进行自测;责成厂家在酒瓶上标注饮用该酒的多少毫升即可达到饮酒驾车,多少毫升则可到达醉酒驾车的标准;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宣传引导责任责无旁贷。

3.2提高酒后驾车的违法成本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对饮酒驾车和醉酒驾车分别给予罚款、约束至酒醒、暂扣驾驶证等处罚,最高给予2000元罚款、行政拘留的处罚。中国公安部交通管理局2010年3月17日正式新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将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由一次记6分调整为记12分。并于2010年4月1号起正式施行。在刑法修正案(八)中,作为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修正案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随着酒后驾车成本的提高,权衡利弊;长期以往,当“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变成一种习惯,驾驶人就能在意识上、行动上自觉执行,最大限度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确保人们出行平安。

3.3动态执法分析掌握酒后驾驶的规律,为上岗的执勤交警配备酒精测试仪,随时可以对嫌疑人进行随机测试;同时根据男性驾驶人喝酒几率大的特点,将男性驾驶人员作为酒后驾车行为管理的重点;将持之以恒的执法行为与短期集中性的执法及突击性的高危险执法行为结合起来,提高交管部门对酒后驾车的动态监管力度;通过社会宣传使大家认识到警察的执法是给社会带来积极的作用,这一点能产生更好的安全效果;在执法中应尽可能地使用现有的力量去履行任务而不是用更多的人力和设备[4]。

3.4严格管理、规范运作代驾服务市场酒后代驾服务为会饮酒的有车族朋友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选择空间,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国家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实施,有利于社会公共安全秩序的进一步改善和人们家庭生活的幸福平安。积极开展“代驾”服务,针对代驾员进行从业资格培训,并对此类服务予以规范,建立完善行业协会参与市场管理的机制。

参考文献

[1] 杜岩,黎美清, 肖煌等 南宁市机动车驾驶员酒后驾驶现状调查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J] 2009,4,558-560

[2]姚景鹏,董慰慈,吕探云 内科护理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67

[3]袁萍,文进,邓振华,等 道路交通伤害的病例交叉研究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J] 2005, 26(8),603

[4]胡江碧 国外道路交通安全系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东北公路 [J] 2003,26(3),123

作者单位:530021 广西职业病防治研究院1

530028 南宁市交通警察支队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急性脑梗塞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监测的临床意义 下一篇:护理干预对高龄产妇相关因素影响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