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老年基金会:黄浦分会

时间:2022-06-17 06:33:31

走进老年基金会:黄浦分会

一份责任

说起老年助餐,早已不是件新鲜事儿,这项市政府的实事工程,只需稍稍向自家所在的居委打听一下,都能找到就近的助餐点,吃到经济实惠又卫生健康的午餐。可要是想吃上“光明村”这样老字号所提供的配餐,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了。毕竟要想在“光明村”吃上饭,买上它家的点心,都是要经历漫长的排队和等候的。

2011年6月15日,在市老年基金会的关心和支持下,一个依托老字号“光明村”的技术力量,提供符合老年人饮食习惯餐点的光明村配餐中心正式启动,使助餐老人得以“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实惠”。随着黄浦区和卢湾区的合并,“小绍兴”也加入其中,配餐中心由一个变成了两个,老年餐配送服务的接餐点也从原先的8个扩大到了全区各街道的20个。配餐中心做到了全年无休,保证周末、节假日不间断供应,得到了老人们的赞誉。

都说“亏本生意不做”,这两家老字号不仅不赚一分钱,还往里面大把地贴,凭着的正是一份奉献社会的强烈责任感。

一腔热血

在外滩街道,有一座“咏年楼”,这看似普通的“老年日托所”因其针对失智失能老人的独特功能定位,引起了我的注意。“咏年楼”由街道与上海新途社区健康促进社共同合作。日托所接纳了20余位平均年龄90岁的老人,他们大多患有认知障碍、重症慢性疾病或残疾,还有2位是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每天老人们都要进行康复和延缓记忆衰退等的训练,在社工和义工的陪伴下度过充实的一天。然而由于场地有限,绝大部分的失智失能老人和他们的照料者,则需要专业志愿者、专业社工定期提供上门服务,来增强老人自我保健的能力、增强家庭照料的能力、增强社区开展互助服务的能力,从层次上增进老年人的生理能力、心理能力和精神价值。

“咏年楼”还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模式,2012年开始分别与外滩社区卫生中心、长征医院联手开办每周一次卫生医药健康沙龙活动,甚至为一些有特殊需求的老人开设了绿色通道,专家亲自上门。这不仅方便了居民就医,强化了社区居民自我保健意识,还拉近了居民和医院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医患关系的和谐与社区的共融。

南京东路街道的“常青藤生活体验馆”将目光聚焦在健康老人身上,通过培养低龄老人成为社区“健康大使”,激发他们自主管理的热情,传播科学的健康理念。去年,街道与心晴社区服务发展中心共同推出了“弄堂里的电影院”公益项目,共设立10个社区放映点,面向街道内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为他们免费放映电影。项目负责人曹丽娟女士告诉说:“老人在家里看电视其实很孤独,但一起看就不一样了,他们能边看边讨论。最近我们在放《大宋提刑官》,老人追片追得很起劲儿,每天会提醒志愿者今天该放哪集,还会一起分析案件。老人们有了说话的地方,心情自然就好了。”志愿者都会将一周的排片公示出来,老人也可以点播自己喜爱的电影。

“弄堂影院”以下社区、下居委、零距离全覆盖的方式,为老人们提供了多样化、多层次、多方位的视觉享受,在满足老年人多元化文化需求的同时,还培养了老年人的合理正常兴趣,避免了“被文化”,吸引老年人主动参与活动,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老人们内在的活力得到激发,邻里间的走动也变得主动了。

“心悦夕阳红”则是将目光关注到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通过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更好地帮助部分老人摆脱抑郁、焦虑,提供温馨周到的心理疏导、精神慰藉,营造和谐氛围,让所有老人快乐生活每一天。

其实每个项目的背后都有着策划者们无数次的考察、调研、论证,也有着志愿者无私的付出与奉献,支撑他们前进的,是心中的理想和一腔的热血。

一种信念

毛礼军出生在农村,是农民的儿子,从师范学校毕业,成为了一名老师。之所以自愿投入到公益事业中,也是为了希望对慈善事业尽一份力。他不仅在物质上,更在精神上不计较个人得失。

在他看来,教育、医疗是公益性事业,和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他一手建立起爱老热线呼叫中心,老年信息库、网站、2个依托服务中心,4个老人日托所,16个社区公益站,还有便民服务队,流动服务车、社区爱心超市、爱心集市等等,搭建起线上线下互补,各种资源呼应的社区生活公益服务平台。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多方位、菜单式、个性化、一站式便捷服务,深受社区居民的欢迎与拥护。

毛礼军常说:养老服务项目只有老人家庭、社区政府、主办机构各方一起参与,形成一个主体,才能搞成社区公益事业的服务体系。

他还准备创建一站式养老服务体验馆。整合社区现有服务资源并制订专业智能养老解决方案,建成包括健康服务、互动娱乐、心里咨询、喘息式服务等多种类、全方位、集中式的综合服务体验中心,让更多的老年人家庭,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该项目预计今年上半年就可完成。

因为责任,因为奉献,他们凭着自己坚定的信念,执著地前行在为老服务的公益之路上。

上一篇:预防禽流感,老年人应注意的误区 下一篇:考研学生应试学习模式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