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学生应试学习模式的困境与出路

时间:2022-03-17 02:53:11

考研学生应试学习模式的困境与出路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与难以减轻的工作压力,不少学生和成人都把考研作为改善不太理想的现状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但是,这种功利化的学习目标使得这一群体在考研准备过程中,极易形成应试学习的模式,即为考试而学习。这直接导致擅长考试而无暇顾及自身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考研成功率递减、再就业时出现困难、研究生导师对这类学生产生一致性歧视性倾向即逆向选择等问题的发生。不可否认,考生所出的这些问题,是一个社会性机制运行的结果,也就是说,除了他们自身原因之外,教育机构也难辞其咎,社会上名目繁多的应试培训机构则助长了问题的严重性。

一应试学习的低效率性

面对升学与就业的激励与约束,不少大学生尤其是成人倾向于考研,因为接受研究生教育可以有助于培养更高级的专业人才,提升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但是,在当前已近乎应试教育的体制下,考研导向的考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综合素质以及教育体制、学习环境等,存在以下五个突出问题,而它们皆因应试学习而派生。

1学习目标定位偏离素质教育,为考试而学习,为学习而学习

高等教育以提高学习者的业务素质、操作技能和综合创新能力为根本使命,通过在学习中探索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其在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上得以锻炼和提升。而考试仅为实现上述目标的程序式手段:一方面为了督促其学习,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检验教与学的效率,当然也可以作为特定人才选拔的手段。但是,不少考生为了获得短期的利益,如考研、评奖评优或顺利获得文凭等短期利益而追求并无实质意义的高分数,而放弃综合素质的提高这种长期利益,这在当前教学模式下具有极普遍的共性,考研学生也不难例外。

2缺课、逃课、偏科现象十分严重,知识结构单一而且狭窄

为了考取指定科目更高的分数,努力学习该科目,并放弃其它“无关”科目的学习方式,早已成为他们“最为有效的捷径”。尤其是在当前应试教育模式之下,在考研参考书的限制和教学大纲的圈定之下,考生把学习的范围限制得十分“精确”:只学习考试范围内的知识,与考试“无关”的课程毫不理会,囿于极为局限的几门课程的学习。正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既可以“集中精力”地学习,又可以节约学习的时间,可谓“事半功倍”。学习只为成绩,以应付考试、考研或“保研”以及拿奖学金为目的,甚至于这种学习的方法不仅不断地得到传染,而且还能与一流高校学生在考研的初试中一决高下,结果却是一场“负和”博弈。

3业务水平、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与一流大学考生和非考研导向的人相比,存在明显的不足

这些考生把目光紧盯在考研指定的几本参考书上,甚至连续三、四年都在“学习”和“钻研”指定的几本书,甚至达到倒背如流的水平。但问题在于,在放弃其它科目的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机会的情况下,连续对极为有限的几门功课的专门化学习,这将严重束缚学习者的学业层次、学识的宽度与深度、知识之间的相互融合、学习方法的更新、学习理念的升华等。结果已经被很多的事实所证实:这类考生在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中虽表现出众,但是在面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像是在背书”,缺乏对问题研究所需要的宽阔视野和对问题认识的足够的深入程度,这些考生很多均因上述原因而未能被录取。

4普通高校迫于生源萎缩和学生就业困难等压力而极力鼓励学生考研,积极为学生创造考研的软硬环境,淡化对学生综合素质技能培养的要求与职责

自从1999年中国高校急剧扩张以来,伴随着生源竞争的压力,尤其是地方性高校,通过强化考研的“优势”而吸引高考生的注意力,掩盖学生就业率不高的劣势。而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则为这些学生的以上述及的现象持暗中支持的态度,开通考研“绿色通道”,比如专门开辟“考研教室”为其提供“长明灯教室”这样的备考环境。缺课的学生也会因为“考研”而获得老师的原谅。相对而言,成人教育阶段的学生无疑获得考研的“支持”与“优惠条件”会更加“实惠”。因为他们接受高校正规教学活动的“约束”会更少,其自由性则更强。

5专业化运作的应试培训机构不仅对考生学习缺乏正确的引导,而且还加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低下的态势,助长了应试学习的弊端

应试学习体制下的“考研热”,为社会机构构建大量的系统性强、运转方式复杂且庞大的考试教育培训机构体系提供了巨大生存空间。无疑,它也成为注入应试教育体系中的“兴奋剂”。因为,这些应试培训机构根本不可能去完成高等教育机构本应完成却没有完成的培育培训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潜能的使命。相反,它们的目标仅为获取培训收入,而前提则是提高考生的应试水平与考试分数,以及对考题的“命中率”。其作用的机理就是使得考生更加依赖考试培训而无暇顾及综合素质的培养,高分低能的“人才”就是这样不断地被批量复制出来的,这又进一步地强化考生对该类机构的依赖,如此循环往复。

二考研学生学习需要重视效率、遵循规律

考研学生的学习存在上述问题,从根本上体现出学习的低效率性问题。作为研究如何实现最优效率的经济学科,其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理论对学习过程具有极强的分析能力、启发意义和引导作用。依此规律分析学习的投入与产出,可以发现在其它学科学习“投入”不变的条件下,持续增加有限的某几科目的学习投入,那么学习的效果也会因为存在“边际报酬递减”而最终的总体效果并不太理想,也即,简单地、机器地、狭隘地重复性学习、复习与记忆,已经很难再发现新问题,也不能够从更宽的知识面、利用更加有效的新方法,站在更高的理论平台去重新审视所学习的几个科目,从而不能更有效地搞好多方面的学习,也不能真正学好他们关注的那几门课程。这种学习方式严重缺乏效率。正是这种低效率性,形成一个人知识与能力的不同程度的“上界”,人与人之间由此形成能力素质上的差距。

低效率源于在学习中没有遵循本身存在的规律,只有遵循规律才有高的学习效率与实现预期目标。经分析可以发现,经济学关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完全可以由教育心理学理论关于学习中的“迁移原理”来给予解释。考研导向的学生因不能够充分利用学习过程中的“迁移”作用,而使得学习效率与业绩难有较大地改进。其结果就是,原本想把有限的几个科目通过“集中精力”的方式实现“专功”,虽然不断地付出大量精力,但事实上由于综合能力与素质难以不断提高而造成学习效率提升的进展十分缓慢。因此,优化所学习知识结构与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充分利用“迁移”原理,遵循学习规律,提高学习的效率显然十分必要。

三提高考研学生学习效率的途径

以考研作为教与学的导向的应试教育模式,其实质就是“高数量投入低效率产出”的粗放型教学模式,造成学生除了高强度学习投入之外,他们所涉猎的知识面也过于狭窄,学习方法因难以接收到外界信息及其影响而过于机械和陈旧,这对学生拓展知识面,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增强创新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而言,是极其不利的。转到强化素质与创新性学习导向上来,遵循学习的规律,提高考生学习的绩效,需要解决以下两个相互关联的根本性问题。

1短期而言,考研学生本人必需明确考研是否必要

考研并非适宜于任何人。它不过也是职业规划中的一条可选路径。不少人不切实际,甚至错误地认为考研是其唯一的选择。这种思维上的偏执将会造成人生道路上的巨大压力和风险。同时,考生也需要清醒地意识到,考研也只是实现理想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研究生阶段依然是进一步地学习、提高与创新等综合素质的培育过程,前期的低水平并非能够有效促进未来的高水平业绩与理想的实现。更为重要的是,考生要扭转错误观念,认识到考研不能靠突击,也不是投机,而是较长时期的锻炼、积累与升华的过程。以上问题的正确认识和把握,不仅仅是学生的需要,学校也应意识到正确的可持续的教学定位。

2从长期来看,问题的关键是制度建设问题

不少地方性高校以“高考研率”为价值取向的行为值得深思: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改善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不应偏离高校所主导的价值取向,更不能把教育目标扭曲成“考研导向”。问题的关键最终落在教育体制,具体而言,要实现教育服务经济社会与人才的培养目的,教育机构需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设置学科课程体系,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与能力。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减少学生逃课、厌学、偏科的概率。严格高校学生业绩考评制度体系,预防学习行为的扭曲。改革研究生招生制度,降低应试中的分数权重,力求选拔综合素质高的全面发展的有创新潜力的考生,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基于考研学生的应试学习模式的考虑,国内重点高校正在降低考研初试成绩的权重,提高面试权重,从而倒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当然应该引起考研者的重视和深思。难道一些追求高考研率的普通高校依然不能有所警觉吗?至于助长应试教育的考试培训机构,在教育体制得以改善以后,当会自行消失或转向辅助学生的素质教育事业中去,因为这将成为它们的理性归宿。

上一篇:走进老年基金会:黄浦分会 下一篇:因为“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