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禀赋与我国区域旅游业社会绩效影响研究

时间:2022-06-17 01:45:04

资源禀赋与我国区域旅游业社会绩效影响研究

一、引言

过去30年中,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现代化的加速,除少数时期(如2003年“非典”)外,我国旅游业总规模表现出了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期间,几乎所有的旅游区域收入都在不断提高。旅游产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以及对国民经济的关联带动作用,促使各省、市和地区对其发展日益重视,并投入大量劳动及资金来加强旅游形象宣传和吸引力。如今,我国已经由旅游资源大国逐步成长为世界上的旅游大国,并开始朝着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迈进。世界旅游组织甚至也将其预测中国成为世界旅游强国的时间提前了5年,到20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世界第四大出境客源国。

然而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各区域内旅游业发展的现实条件(资源赋予条件、社会经济水平)不同,各地区在追求区域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尽可能取得最大效益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难题,如集中度偏低、发展模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加上我国旅游产业结构自身的刚性以及对市场变化认识的迟滞,旅游供给调整的节奏始终跟不上市场变化的步伐,许多重要旅游生产要素开始过剩。应该说,眼下旅游产业的高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发展中的上述问题。以至于不少地区盲目认为,只要拥有一定的旅游资源并投资开发各类旅游景点,便能大力发展旅游业。显然这种认识上的不足,最终导致的只能是大量重复投资的出现,进而使得有限资金不能发挥最大的效应、有限的旅游资源也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长此以往,终将影响到我国旅游产业整体发展的经济绩效,进而旅游产业的社会绩效。

不可否认,我国旅游业产业化发展以来,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的发挥一直是旅游产业竞争优势发挥的重要基础,由此也成为影响旅游产业经济和社会绩效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在进一步发展中,这种作用究竟表现出了怎样的新变化和特点,值得关注。

二、文献综述

从有关旅游业发展的经济和社会绩效的相关文献来看,比较多的是直接关注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析指出,旅游发展对促进就业,提升财政收入和税收、增强外汇优势、促进地区基建,进而其它行业发展均具有重要作用。当然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认为,旅游发展不仅具有正面影响,同时还存在着负面作用。Liu andVar(986)很早就指出,旅游业发展从带来经济利益角度来看是合理的,但从社会以及文化、环境破坏角度来看,其发展则面临着更多质疑。Wong(998)的研究发现,东南亚国家海洋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诸如沙滩退化、生物多样性消失、富营养化和垃圾污染问题等。国内相关研究中,林南枝和陶汉军(2000)认为,旅游通过其旅游供给将旅游所在区域外旅游者吸引到该地区进行旅游活动,并因此而获得一种注入。这种注入通过乘数效应,导致社会经济效益的增加。庞丽等(2006)就入境旅游对第三产业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入境旅游发展区域差异十分明显,主要集中在东部;入境旅游对东部第三产业带动引起GDP增长加快,而中西部则不明显。

从上述国内外相关研究不难看出,尽管大多是直接关注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但是其中也能够间接体现旅游资源禀赋对旅游业社会绩效的影响作用。一方面,这些文献大多还是肯定了旅游资源禀赋在促进旅游产业发展,进而旅游业发展对社会绩效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这种促进作用的形成,也同时带来了旅游资源禀赋及其所处环境的潜在不利变化等问题。正如有学者也已经指出,旅游资源禀赋是一个重要条件(Zhang and Jensen,2007),但同时其间接作用和自身特点,又决定了其影响具有的动态变化性,现在社会旅游业发展及其绩效水平提升,越来越取决于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

三、定量描述

从一般定义角度来看,旅游资源禀赋主要是指一个旅游区域对旅游者构成具有吸引力环境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及其他因素的总和。不仅包括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气候条件、风光地貌或自然景观、动植物资源、天然疗养条件等自然旅游资源,还包括历史文物古迹、民俗、重大的国际性体育、文化盛事、富有特色的当代人造旅游吸引物、经济发展,以及建设成就等人文旅游资源。显然,旅游资源作为旅游产业发展所必需的一种投入物,其自身是无法生产的。除了少量的现代人工旅游吸引物(如主题公园等)外,绝大多数旅游资源禀赋都无法用任何方法进行生产。

具体到这里定量研究中对旅游资源禀赋的衡量而言,本文用各地区优质旅游资源总数表示。其主要包括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森林公园、全国红色旅游景点、全国工农业示范点、A级景区、旅游城市、部级水利风景区、世界遗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村)、部级风景名胜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和世界生物圈。相关数据主要来自中国旅游网http://、国家公园网http://、中国自然保护区网http://.ca,并经统计整理得到。

对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社会绩效水平的考察,这里主要关注了两个与之关系最为密切、且很具有代表性的方面,即体现社会发展总体水平和规模状况的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体现社会经济结构特点的第三产业产值。相应指标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997-2008)。

从上面图1各地区旅游资源禀赋与旅游业发展社会绩效对应关系散点图构成情况来看,无论从与相对国内生产总值所衡量的社会总产出水平、还是从与第三产业相对产值所体现的社会经济结构变化来看,结果均表明,旅游资源禀赋越是富足的地方,社会总产出水平和经济结构发展的特点也越是明显,即总体上旅游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绩效水平提升之间还是表现出正相关关系的。当然,需要强调的是,这里仅仅是从总体上来看,尤其是东部大多数地区和中西部大多数地区相比较而言,这种正相关关系构成特点还是成立的。但更具体从各区域自身的散点图分布情况来看,则可以发现,旅游资源相对最丰富的河南、四川、山西和河北几个代表性省份,所对应的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实际上都不是很高;而浙江、江苏、山东,特别是广东,相对上面几个旅游资源禀赋很高的省份来说,这几个省份旅游资源禀赋条件并不是最好的,但它们所对应的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却都很高,这实际上进一步说明旅游资源禀赋并不是惟一影响社会经济绩效的因素。

四、经验结果和解释

(一)基本模型与变量描述

旅游资源禀赋本身是带有发展性质的,由此也决定了其在旅游产业发展社会绩效水平提升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体现其影响的动态性特点,这里经验分析中,本文采用了分位回归思想(quantile regression)。与线性回归有所不同,分位回归存在如下两方面优点:首先,分量回归考虑了所研究对象分布特点可能带来的影响差异,其能够估计出在给定解释变量的条件下,被解释变量在不同分量上的条件分量值,因此能够更准确、全面地反映各解释变量的影响差异和变化趋势。其次,由于分位回归只受是否存在异常值的影响,而与其具置无关,因此,其是稳健性质强于OLS的回归技术之一。

根据分析的需要,首先设定回归方程如下:lnpgdpit(tertiaryit)=u+a1lmresourceit+a21nlaborit+a3Inhumanresit+a4lncapital+εit

其中,ln为自然对数符号,下标i表示地区,t表示年份,为常数项,εit表示随机误差。因变量income表示旅游收入,profil为利润率。自变量中,这里在重点关注旅游资源禀赋resource影响作用的同时,还控制了劳动力laobr、人力资本hr和物质资本capital这三个方面要素禀赋的影响,也是为了便于比较分析。具体对它们的衡量中,此处采用各地区旅游产业从业人员数来表征劳动力投入量。鉴于作为促进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方面,教育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这里本文即用旅游院校学生数来表示人力资本。资本投入应是直接或间接构成生产能力的资本总存量,它既包括直接生产、提供各种物质产品和劳务的各种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也包括为生产过程服务的各种服务及福利设施的资产等。旅游固定资产原值包括旅馆业、旅行社业、旅游车船业和旅游商贸业等核心行业。它指旅游企业在建造、购置、安装、改建、扩建、技术改造某项固定资产时所支出的全部货币总额。这里对物质资本的衡量,本文则用各地区旅游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表示,考虑到价格因素,用各地区以997=100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平滑处理。考虑到异方差影响,对所有变量原始数据(利润率profit除外)均做对数化处理。

(二)经验结果和解释

具体分析中,本文采用STATA0.0软件中自带的自举法(bootstrapping)进行估计概率密度函数,重复抽样次数设为1000次。从表2针对社会总产出的分位回归情况来看,这里从左至右分别估计出5%、25%、50%、75%和90%3i个分位点处的结果,每个方程中大部分变量都与预期相符,其中大多都至少在5%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由变量resource不同分位条件下的回归系数可见,其随着总产出由条件分布低端(低分位)向高端(高分位)变化,其影响作用逐步降低,甚至在95%分位点上,其影响作用更是发生了质的变化,转而变得不显著为负。这里如果将总产出从小到大条件分布情况视为体现社会绩效水平随时间而不断提高;或者在一定时点,从地区发展差异角度来看,体现了从落后地区到发达地区逐步提高的社会绩效水平分布特点。那么,这一显著动态变化规律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较落后地区,基于丰富旅游资源禀赋而发展起来的旅游业,还是会较明显带动总产出增长,进而体现为对区域社会绩效的促进作用。而这种促进作用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较发达地区,或者在基于旅游资源禀赋来大力发展旅游业已经进入相对成熟阶段地区来说,这种影响作用就会变得越来越小,甚至不再显著,转而可能成为一种制约因素。我国东部沿海一些发达省份,如上面图形比较中提到的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地区,就是比较典型的例证。他们的旅游业发展实际上已经摆脱了单纯依赖旅游资源禀赋的阶段,进而表现出旅游资源禀赋与地区以总产出所体现的社会绩效发展之间关系并不是很密切的特点。

比较其他三方面因素影响的差异性,这里变量labor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变量hr所衡量的人力资本影响作用在不同分位条件下则都显著为正。从影响作用变化规律来看,其在5%分位点上的边际作用是最大的,随着分位点的不断提高,这种影响一定程度下降,至25%分位点时候降至最低,随后在50%-95%分位点上,这种影响又转而逐步提高,总体而言其影响呈现出“U”型变化规律。最后变量capital所衡量的物质资本投资影响,在5%到75%分位变化过程中,总体呈上升趋势,而在75%到95%则转而呈一定下降趋势,即总体变化规律上,其恰好与前面人力资本不同分位下影响作用规律相反,呈倒“U”型。这一比较结果表明,长远来看,要想不断提高旅游业对社会绩效水平提升的贡献,最重要的还是不断提高人力资本素质。

最后,就旅游业发展相关要素禀赋对以第三产业增加值所体现的社会绩效水平提升的影响作用来看(表3),旅游资源禀赋resource影响作用依然随着分位点的不断升高呈明显下降趋势;劳动力禀赋labor影响作用仅在5%和95%分位点处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人力资本hr和物质资本capital边际影响都在1%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边际影响的变化趋势大致也还是同上。

五、结论和启示

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要素禀赋条件,本文结合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系统性比较,重点关注了旅游资源禀赋对旅游业发展社会绩效影响相对重要性的变化。分析表明,在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较落后地区,基于丰富旅游资源禀赋而发展起来的旅游业,还是会较明显带动总产出增长,进而对区域社会绩效产生一定促进作用;但在经济发展相对发达地区,这种影响作用则变得越来越小,转而可能成为一种制约因素。

综合这里从要素禀赋影响角度所做的比较分析还可见,在初期阶段,以旅游资源禀赋为代表的要素禀赋对区域旅游产业社会绩效的影响作用还是比较突出的。这从我国区域比较中,中西部旅游产业发展相对还比较落后地区的实际情况也可以看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旅游资源禀赋为代表的初级生产要素对旅游产业自身发展及其社会绩效的影响作用开始降低,这一点则可以从东部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得到体现。特别是从不同要素禀赋条件对旅游产业社会绩效的比较中可见,劳动力、固定资产投资以及人力资本的影响作用正表现得更突出,尤其是人力资本。这与波特(997)产业竞争理论所强调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科技研发、高级专业人才等较高级生产要素,将是最终决定产业竞争力和绩效水平显著提升最重要的源泉,是基本一致的。

上一篇: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审计现状与策略之我见 下一篇:浅谈网络财务对财务管理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