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咨询中价值干预的实施

时间:2022-06-17 12:22:42

高校心理咨询中价值干预的实施

【摘 要】高校心理咨询有必要进行价值干预。具体实施一要遵循价值中立原则,二要进行价值澄清,三要进行新价值引导,四要引导促使价值内化与迁移。

【关键词】高校心理咨询;价值干预;实施步骤

心理咨询自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大陆焕发生机与活力以来,“价值中立”作为重要原则之一,就已根植于每位咨询者的理念中。然而,随着理论与实践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从业者意识到,“价值中立”并非普适原则。20世纪末,关于究竟是要坚持“价值中立”、还是需要对来访者进行“价值干预”的争论声浪日盛。《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第18卷第4期和第5期连续刊发的《关于价值干预与价值中立的讨论(Ⅰ)》和《关于价值干预与价值中立的讨论(Ⅱ)》更是将此争论推入高潮。百家争鸣后学界的一个基本认识是:心理咨询中价值干预是必需的,也是必然的。但是,怎样在实践中进行价值干预,还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笔者认同江光荣、叶一舵等前辈关于学校心理咨询中应进行价值干预的观点,也在实践中整合出一些具体方法。笔者认为,当高校心理咨询中需要进行价值干预时,可以参照以下四个实施步骤。

一、价值中立:尊重、理解和接纳,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价值中立是实施价值干预的前提和基础。价值中立是指咨询者要秉持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理念,给予来访者积极的无条件关注,对来访者具有发自内心的尊重、理解和接纳,坚信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生命都是值得尊敬的生命、每个心理问题的形成都一定有它不得已的原因和背景,对来访者持有的价值观不仅表示尊重,而且允许其存在,即具有罗杰斯所说的不排斥、不批评、不评价的态度。罗杰斯认为:“心理咨询的成功并不主要取决于咨询者的专业知识和训练,而取决于咨询者这个人本身和他对待被咨询者的态度。”咨询初期,来访者或多或少都会对咨询者产生一定的心理阻抗,如果从咨询伊始,咨询者就能以真诚与温暖的态度使来访者感到自己受到了足够的重视与尊重,那么,其猜疑、忐忑、戒备、抗拒甚至是敌对的心态将会得到消减,心理阻抗也将会被打破,进而会对咨询者产生亲近与信任感,承认并尊重咨询者的权威,积极配合咨询者进行自我探索,执行咨询者提出的咨询方案与措施。在这样的心理活动背景下,咨访双方的认知互动、情感互动和价值互动就能顺利进行,双方在价值问题上的感受、沟通、传达和接收也能顺利开展,从而直接关涉到价值干预的成败。

咨询者怎样表达价值中立的态度?首先是表达对来访者价值观的尊重,如: “我尊重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论想法正确与否,都表明你在独立思考”;其次,表达对来访者价值观形成的理解,如:“你有这样的想法一定有你自己的道理”;再次,表达出价值观多元化的理念,“在这个问题上,你可以有你的看法,别人也可以有别人的看法”。

二、价值澄清:引导来访者倾听自己的内在需求,重视来访者感受与经验的反省与检视

价值澄清是指帮助来访者认识到价值观与行为和情感(乃至症状)之间的联系,使其充分领悟到当前自身心理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价值观念系统出了问题,从而产生要通过处理自身价值问题来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愿望和决心。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青年的主要任务是克服因为社会急剧变迁、呈现多元价值时所遭受的价值混乱,从而达成自我认同的目标。大学阶段正处于个体价值观逐步稳定和定型的关键期,大学生心理上半成熟的特点,使其很容易出现自我价值迷茫,容易对人对事产生极端认识。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学业就业、恋爱与性、情绪性格等方面。在咨询中发现,许多大学生心理失衡现象的背后是其价值观的失衡,由其个体内在的价值冲突或价值混乱所导致。比如,有些大学生仅依据自己的价值尺度来指导和评价自己与他人的行为,使其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得到周围人的认同,从而导致人际冲突和社交障碍;有些大学生价值观出现偏差,没有执着的信仰与理想的追求,缺乏责任意识,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态度不端正;有些大学生把异往简单地等同于往,但又缺乏足够的性安全防范意识,极易发生怀孕、堕胎等危机心理事件,在婚恋观上,更有一些女大学生认同“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后笑”,有着非“高帅富”而不嫁的心理价值取向。

在实际操作中,咨询者可以运用一些表现潜在价值的关键词语帮助来访者厘清价值观,引导其倾听自己内在的需求。关键词语包括:目标、志向抱负、态度、兴趣、情感信念、活动、忧虑、爱情、友谊、性、工作、婚姻、忠诚,以及对个人价值观有重大影响的社会问题等。在价值澄清中,最重要的是帮助来访者明确自己的真实需要是什么,认识其价值观之间是否存在矛盾、价值选择与需要之间是否存在矛盾或不一致之处。

三、新价值引导:调整与改变,激励来访者担负起价值选择的责任

价值的本质是人的需要与其存在条件之间的关系。通俗地理解,价值就是对于人来说,什么是好的、值得要的,什么是不好的、不值得追求的。价值澄清后,来访者可能想确立新的价值观但又无法做出选择时,咨询者要引导其重新做出价值选择。参照叶一舵的理论,有四种策略可用:一是价值优势策略,即抓住来访者的主要价值需求加以实现,并兼顾其他需求;二是价值拓宽策略,即引导来访者充分发挥想象力,拓宽其价值选择的思路与种类,或者对每一种价值选择中的具体选择方案进行尽可能多的讨论;三是价值权衡策略,即结合来访者自身实际,助其权衡各种选择的利弊及后果,引导选择更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价值观和目标;四是价值引入策略,即当来访者的价值选择余地有限时,咨询者不妨适当地引入自己或他人的价值理念,以助来访者开阔视野。

在新价值引导中,来访者是主体,要他自己进行分析、比较和选择,咨询者只是承担启发、引导、参谋的角色,不能直接指示、暗示或代替来访者做出价值选择,更不能强迫其接受某种价值观念。在具体操作中,要运用心理咨询的原理与方法,结合一些个案、情景或生活经验,引导来访者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分析、自我判断、自我教育、自我抉择,最终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

四、新价值认同:内化与迁移,促使来访者的价值选择持续反映在行动中

在咨询实践中,有些来访者虽然对自身的问题认识得很清楚,也分析得头头是道,但是问题就是解决不了。例如一些大学生,缺乏学习动力,人生目标不清晰,内心想过有意义的生活但却把握不了,为此陷入迷茫、困顿的心理情境,行为上表现出旷课、懒散、无所事事的症状,情绪情感上表现出烦躁、郁闷,甚至是颓废的特征,有些还伴有躯体睡眠障碍等。经过价值澄清后,来访者明白自己内心的需求是什么,也明白该怎么做才能摆脱心理困境,理性认识相当深刻,但是一段时间之后其症状依然存在,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改善。深入探究,发现来访者仅仅停留在“只想不做”或者“只说不做”的阶段,缺乏实际改变的行动能力。因此,价值干预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来访者要在内心深处真正认同自己选择的新的价值取向,并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出来。

怎样帮助来访者进行新价值认同?咨询者可以考虑引导改变或者促进来访者既有的行为和生活模式。行为改变会导致外界的肯定性评价,使来访者产生较强烈的正向情感反应,这种情感反应有强烈的“觉醒”或“激励”功能,会促使认知和态度不自觉地发生转变,并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价值认同。因此,咨询者要有一套整合的咨询理念和方法,除了认知辅导之外,更要施以行为治疗的方法,指导来访者坚决从事外部情境所要求的行为,并加以强化训练。

在价值干预的实施过程中,咨询者对来访者贯穿始终的尊重与理解的态度是基础,协助来访者倾听自身内在的真实需求是根本,推动来访者做出新的价值选择是要点,促使来访者新价值的认同是关键。同时,笔者认为,咨询者自身的价值观及人格因素决定了咨询中价值干预的成败与否。所以,咨询者要特别清楚自己的价值取向,分清自己与来访者的价值界限,避免用自己的价值观伤害来访者。“允许你成为你,允许他成为他”,这句话不仅是咨询者在咨询过程中应牢记的咨询理念,也应成为日常生活中一贯持之的态度与理念。当咨询者自身通过不断的学习与修炼,具有更高的人格修养、更深厚的人文情怀时,其咨询过程包括对学生的价值干预过程势必如行云流水一般,浑然天成。

参考文献:

[1]桑志芹.丁立平.韩辉.关于价值干预与价值中立的讨论(Ⅰ).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4)

[2]江光荣.朱建军.林万贵.李箕君.张宁.关于价值干预与价值中立的讨论(Ⅱ).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5)

[3]叶一舵.论心理辅导与咨询中的“价值参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4]孔红伟.价值澄清理论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枣庄师专学报,2000,(3)

[5]徐莺.学校心理咨询中价值干预的必要性和策略建议.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7)

[6]张冬梅.关于“价值中立”在高校心理咨询运用中的思考.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2)

作者简介:

侯玉淘,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中心专职教师,1972年生,女,助教,主研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

上一篇:试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与制约 下一篇:让品德与社会课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