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语文情趣教学的思考

时间:2022-06-16 03:52:13

对高中语文情趣教学的思考

摘要:基本的科学知识是不可不授的,关键是要向有限的45分钟的课堂要效益,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实施情趣教学。所谓情趣教学,就是通过情趣的吸引,感化学生,触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老师有感情地教,学生有感情地学,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起来也轻松,何乐而不为?

关键词:高中语文;情趣教学;语感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39-01

叹今天之学生,整天泡在书山题海里,面对的是家长、老师、社会殷切的期望,同窗学友之间激烈的竞争,难怪今天很多人都抱怨学生负担越来越重,减负、减负,越减越多。学习科目越来越多,作业也越来越多,三天一小考,十天一大考,学生能不累吗?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也明显下降了。这些能怪谁呢?基本的科学知识是不可不授的,关键是要向有限的45分钟的课堂要效益,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实施情趣教学。

所谓情趣教学,就是通过情趣的吸引,感化学生,触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老师有感情地教,学生有感情地学,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起来也轻松,何乐而不为?

1.目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在教学中重文体、轻风格。目前在很多高中的语文教学中,依旧将应试教育作为教育的主攻方向,表现在高中语文的写作教学上,就是很多老师非常注重写作文体,在写作文体的选择上更多是为了迎合高中大大小小的考试。虽然在语文的写作教学过程中也提出了创新的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所谓的创新也只是找出更符合考试要求、可以拿高分的写作文体,而忽视了写作本身的创新性。

1.2课堂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目前在很多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都存在当堂作文这种教育模式,其实质应该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可是在实践中却变成了提高学生的写作速度。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作文,实际上就是在训练考试中的作文能力,而不是真正的写作。同时老师往往仅仅是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话题,然后就是规定一定的时间进行写作。这种教学方式过于重视结果,即看大家在一定的时间内到底可以完成多少,或者说在一个学期可以完成多少。但是这并不能保证写作的质量,也无法实现写作教育上的创新。

2.情趣教学要求在情境创设中深化语感

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意或语外之意的高情远韵和“可解不可解”之意,这种语感才是最敏锐、最深切的。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与联想,对于这种最敏锐、最深切的语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由于语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参与,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离不开学生的悟性。因此,我就积极创设语感情境,让学生学会分析、琢磨,从而实现对语言的准确领悟。

举个例子,《林黛玉进贾府》(高中《语文》第四册)中,作者在描写“荣禧堂”时,特意介绍了“乌木联牌”的联语:“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如果仅是“死盯着”这两行文字,大意无非是:座中贵人和宾客佩戴的宝饰珠玉明如日月,光彩照人,礼服上的图饰美似烟霞,绚丽夺目,一派富贵气象!但是如果联系语境,发掘“那没有说出来的一部分”意义,我们就会悟解到,这幅对联不只是写贾府的大富大贵,而且提示了贾府在上层统治集团中建立的广泛的政治联系,所谓谈笑尽显贵,往来皆达官,从侧面反映了贾府炙手可热的政治权势。而这种“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极盛景象,正暗示着小说盛极而衰的结构。这些就是联语体现出来的弦外之音,味外之旨。

3.情趣教学要求所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

在研讨性的学习中,可以精心地设计问题,做到一题多解,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言之有理就行。

我在讲《孔雀东南飞》一文中提出了这样几个研讨型的题目:①刘兰芝究竟为何离开焦家?②刘兰芝起初为何没有答应嫁给太守儿子?③刘兰芝殉情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结果学生答案很多,课堂气氛很活跃,只要言之有理的我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参与意识很强。

同时,对于提问也要讲究技巧。有时唯一的答案有多种提问的方式,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打开学生思维的灵活度。对于较难一点的问题,教师也不要为提问而提问,可以给出答题的技巧,做出指导,循循善诱,降低问题的难度,不致于令学生摸不着边际,干脆放弃思考,把问题留给老师,这样老师就容易处于一种被动的境地,课堂的气氛当然活跃不起来了。

除此之外,对学生的思维如何打开呢?要善于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创造情境,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在这一过程中,老师重在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不可事事包办,有些是代替不来的。有些课文可以完全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体验。记得我在讲《雷雨》一课时,组织学生演《雷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创造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是民族振兴的希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资源,就能能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就能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大量具有创造能力的新世纪英才。

例如:

教《鸟岛》一课时,让学生联系课文在网上找自己喜欢的阅读材料,学生按各自的兴趣阅读了许多关于鸟的趣味文章,各种鸟的精美图片等,课后学生兴致勃勃,纷纷反映:“上了网络,课堂变大了,老师更多了,知识更有趣了。”

这样将信息技术变成学生的认知工具,不仅会实现教学改革上的进步,而且可以真正增强学生终身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真正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黄甫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

上一篇:小学作文情境教学初探 下一篇: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