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时间:2022-09-27 09:22:55

初中语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摘要: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学习方式;情感氛围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47-01

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语文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要彻底扭转这种“目中无人”的教学局面,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注重学生的精神成长,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1.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不少作家的良好品质和伟大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效仿的楷模。同样,课文中许许多多的文学形象其优秀品质,会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迪与熏陶。

虽然语文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但语文教育中的德育并不因此而能自行实现,因而,教师除了挖掘教材中的道德因素外,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多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2.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要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农村初中,孩子们是比较单纯的,尤其是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进入了初中,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的家庭教育几乎为零,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使得他们在成长中出现了许多缺陷,农村初中教师必须与孩子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融洽的师生关系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的互动。

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积极配合你的教学,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目的。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对立的情况下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3.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

全面且个性地培养学生是新课标的核心。它的主要任务在于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转变。纵观我国的教育发展,多年以来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应试影响,人才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地利用。受教育时间长,不过学习效果并不显著。大多数学习的语文学习局限于教师的“一言堂”,机械的记忆学习并不能得到学习能力。这样的状况会日益偏离素质教育,很难顺应当代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

4.作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学生作文难首先表现就是素材缺乏,老是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只好胡编乱造。这样写出来的作文自然空洞乏味。我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认真分析,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学生不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缺乏生活的积累;二是学生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水平发展不平衡,说起来滔滔不绝,绘声绘色,写起来却无从下笔。

针对这个问题,我坚持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感觉效果还不错。学生坚持写日记能积累写作的素材,提高写作的兴趣,训练书面表达能力。实际上很多教师都知道让学生写日记的意义,也要求学生写,但往往不注意提高学生兴趣,不注意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觉得写日记是多余的负担而难以坚持,也就收效甚微了。

5.阅读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长期以来,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往往关注的是可以转化分数的诸多结论,如让学生背诵词语解释,重点句子的含义,课后练习的答案等等,教学过程成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传话”(或“受话”)式教学。在这种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以掌握知识,应付考试为目的的,使原本充满生命活力的阅读课变得味同嚼蜡,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关怀,扼杀了学生的个性, 使阅读教学走向了异化。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变传话式教学为“参与式”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参加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实质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6.人文精神培养要求创设富有情感的课堂氛围

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他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

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扣击心灵。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

上一篇: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效果 下一篇:小学作文情境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