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电影声音的发展及其审美认知

时间:2022-06-16 03:15:55

谈谈电影声音的发展及其审美认知

[摘要] 从第一部有声电影的诞生,电影的声音发展走过了单声道、双声道立体声、环绕立体声到现在的多声道数字立体声。每一次声音录制技术的进步,都为观众带来了更加完美的听觉震撼与享受,满足了观众的听觉。声音的加入不仅使电影增加了一个构成元素,为电影的视听空间带来了新的表现手段,同时也改变了电影的美学形态,极大地影响着一部影片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 电影声音 环绕立体声 审美认知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7.009

在默片时代,电影仅比绘画多了个时间的概念,而随着声音的介入,电影变成了声画结合的综合艺术,无声电影时期关于镜框式的电影美学观念被完全打破,声音成为展现电影时空和塑造人物形象、完成电影叙事的主要手段。与单声道电影声音相比,双声道立体声电影强化了声音的空间艺术特性,为电影艺术的时空创造提供了技术支持。如今的多声道环绕立体声则以更自然、逼真和超越人们听觉极限的音响,吸引并震撼着观众, 极大地影响着电影的美学形态,为电影开拓了一个美学新纪元。

1、声音的加入改变了默片时代电影的美学形态

在默片时代,观众看到的仅仅是银幕上无声的活动人物画面,人们只能看着演员夸张的表情与嘴巴的活动,或者还有简单的字幕提示,凭借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去推断讲话的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时人们已经认识到没有了生活中的声音,再完美的画面也是残疾的,不真实的。[1]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三十多年间,电影这一艺术形式带着“残疾”仍然迅速地发展起来,而且出现了像卓别林的喜剧派、前苏联的蒙太奇学派和欧洲的先锋派等许多默片时代的美学流派。

从1927年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问世之后,使得默片时代传统的美学“形象”发生了改变,电影也由纯视觉艺术变成了声画结合的视听艺术。声音辅助画面所表现出的情景更接近于我们的视觉和听觉所感受的那个现实世界,也就是说,电影更逼真地使现实生活得到了还原。正是由于早期人们对电影所表现出的真实美的过多追求,使得有些学者把电影归纳为再现艺术。

由于声音的加入使电影这一艺术形态的转变,恰恰是一些传统的理论家所难以接受的,以至于早期在学术界产生了不少的争议。匈牙利著名的电影美学家贝拉・巴拉兹、电影符号学的宗师法国人克里斯蒂安・麦茨等人认为:有声电影更多的是对现实生活的忠实还原,不是艺术,不符合传统的电影美学“形象”。当时德国的电影理论学家爱因汉姆在其著作《电影作为艺术》一书中直接了当地讲到:“电影正因为无声,才得到了卓越艺术效果的动力与力量。” [2] 在他看来正是由于技术上的缺陷才突显了电影在艺术上的优越性,即“艺术在于它的局限性”,电影作为视觉艺术因为声音的加入而使得其局限性被破坏了,因此丧失了其原来的艺术属性而变成了一种抄袭现实生活的工具。

在一些电影理论学家的反对声中,有声电影并没有因此陷入生产困境,反而因为其对现实生活声情并茂的再现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满足了人们当时的审美需求。在其后的几十年中,随着声音创作理念的变迁和录音技术的进步,有声电影的发展日益走向了成熟,默片时代的美学形像发生了彻底转变。声音在电影中无可替代的作用已经得到了业内人士、理论界和广大受众的广泛认同。

2、电影声音蒙太奇技巧的应用成为了电影艺术的根本

在有声电影发展初期,由于默片时代的导演和演员在话筒前显得不太适应,经常依赖于话剧艺术的创作者,结果使电影成为充满了对白的戏剧舞台的延伸;同时由于制作理念的滞后和技术水平的限制也影响了电影声音的艺术创作。当时的许多影片过多地滥用了语言对白,在没有话音的空白处就不加思索地添加音乐,根本没有使用环境音响的理念,由于这些原因造成了早期的有声电影的艺术表现力总是差强人意。

1929年,前苏联蒙太奇学派的爱森斯坦、普多夫金、亚历山大洛夫三人联合发表了题为《有声电影的未来》的声明。在这一文章中,他们坚决反对不加思索地使用对白,认为那是“机械地利用声音来拍摄‘高深的戏剧’和其它喜剧式的演出” [3];他们还提出了可以应用声画对位的表现手法,这其实就是把声音看成了一个与画面地位同等的蒙太奇元素,是电影声音蒙太奇技巧的应用。

六十年代以后,由于磁性录音技术的进步为电影声音的创作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持,声音的录制质量得到了较大提高。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开始注重声音元素的丰富与真实,各种音响效果的使用越来越多,音乐的使用比例也得到了控制,对白的滥用状况逐步得到了改善。从此,声音的各种艺术作用在电影中逐步地显现出来,语言不再只是人物交流的手段,而且更多地用来塑造有血有肉的鲜明人物形像;音乐不再只是为了填补空白,而是深刻而准确地表达人物情感,揭示影片主题的必要元素;环境音响的应用使得影片展现的时空更真实,更接近于生活。人们开始真正将各种蒙太奇技巧应用到了声音与声音、声音与画面的处理上,电影成为了真正的视听结合艺术。

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讲到:“有声电影不应该仅仅给无声电影添些声音使之更加逼真,它应当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表现现实生活。[4]随着电影声音艺术的发展,声音作为情节、情绪、时间、空间、形象等诸多信息的载体,越来越多地参与了影片的叙事和视听构成,使得电影这门艺术进一步满足了人类的审美需求。

3、立体声的出现使电影沿着“真实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电影录音的方法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通常是在拍摄现场用多只话筒把演员对白与环境中的各种声音分别录下来,然后再进行加工与合成。通过这种录音方式,声音就可以像画面那样进行创造性的剪辑与缩混,而且可以创造性地安排声音的层次,这样的电影声音将变得既真实又具有表现力。同时,电影录音师也开始认识到了声像位置对表现影像空间的重要性,发现可以通过影院的左右两侧扬声器按不同比例的重放声音素材而模拟出不同的声像位置,电影立体声就由此诞生了。

早期的立体声电影是在银幕的两侧增加左右两个扬声器来形成双声道或三声道还音,这样的立体声系统对银幕上的声源可以实现很好的定位,表现一些移动变化的声音效果时也很逼真。但是,这样的立体声系统对观众缺乏包围感,对后方的声音无法定位,从前向后掠过头顶的音效就只能改变成从左向右掠过头顶,无法再现许多的真实生活环境。因此很快就发展到了四声道的模拟立体声系统,美国杜比公司的Dolby SR模拟立体声技术得了广泛的应用,直到后来出现了多声道环绕立体声。立体声所呈现出的方向感、深度感、空间感和环境感,使电影观众仿佛听到了和现实环境中一样的声音,使电影的真实美得到了进一步深刻的体现,为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

俗语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看电影时,画面给予视觉范围只能局限于眼前的银幕,而听觉却是全方位的、立体的。[5]立体声应用于电影后使其画面空间的局限性也因此而被突破,使有限尺寸的二维银幕可以创造出全新的空间感受,使电影所表现的时空环境更加真实。如果说电影是一种“物质现实的复原”的话,只有立体的声音能够实现这样的物质现实的复原,因为人们的耳朵很难分辨出电影院里的声音与现实生活中的声音有什么的不同,从而让观众能够感受到一个“真实”的时空。逼真的电影立体声作用于观众的听觉系统,伴随着影像画面的呈现,能够让观众感受到一个真实的环境,给予观众真实的审美体验。

4、多声道环绕立体声创造了电影的超真实与再生美

上世纪九十年代多声道环绕立体声电影的出现,无疑使得电影声音又有了跨越式的发展。为了声像定位的更加准确与逼真自然的音响再现,环绕立体声电影不仅仅利用银幕两侧扬声器还音,而且还在观众后方增加了多个环绕声扬声器,使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各种音响富有层次地从不同的方位传来,使观众真正感受到了真实的生活环境气息。

环绕立体声的应用,使观众如同置身于电影情景之中,置身于一个由影片创造的一种“真实”境界。观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能够自觉地去产生一种心理认同。在电影《英雄》中的秦军攻打赵国一场,片中角色无名、飞雪为残剑抵挡秦军的场景中,千万支箭从空中飞来飞去。除了能听到“嗖嗖”的穿梭声,由于环绕立体声的音响效果,我们还可以分出箭是从左边还是右边飞来,由远到近的声音变化,或经头顶飞过、或在耳边穿行,折断后掉落在地上或左或右、或前或后,甚至连箭扎入身后的木头中,因箭尾震动发出的低频声也可以清晰可辨。这种逼真的立体环绕声音效果使观众的思想完全沉浸在影片“真实”的环境中。

“超真实”是指比真实还要真实,是一种超越现实的真实。此时真实不再单纯是一种存在现象,而是人为地创造(或再生产)出来的“真实”,它不是变得不真实或荒诞了,而是变得比真实更真实了。[6]环绕立体声的运用使电影声音的每个细节和方位都可以人为设定,都能为推动影片的故事发展与情绪感染服务,多维度地使观众感受到影片内在的真实性,使我们听到比真实感更强的“超真实”效果。

电影环绕立体声技术,还可以将现实或非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声音虚拟出来,创造出一个虚幻的世界。例如,恐龙的吼叫声、外星人发出的奇怪话语声、宇宙飞碟的声音,其实我们谁也没有真正听到过,那不过是录音师利用各种录音设备创造出来的。有的甚至是根本就不存在的声音,如太空中的各种声音,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但是当我们坐在电影院看电影时,还是会相信那些虚拟的声音是真实的,这就是一种由声音创造出的“再生美”。

目前的数字环绕立体声电影已经由最初的3声道、4声道发展到了5.1声道、7.1声道,乃至更多的声道数,可以让观众真正感受到影片中来自前方的“震撼”、后方的“惊恐”、上方的 “掠过”与“盘旋”等全方位的听觉冲击力;使人们完全沉浸在电影所创造的虚拟世界中,充分地去感受、思考、领悟、享受电影所创造的喜怒哀乐与真善美丑;延伸和扩展了电影的时空境界,把一个更接近现实世界和超真实的时空存在重现在观众面前,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审美感受。

结语

从第一部有声电影的诞生,电影的声音发展走过了单声道、双声道立体声、环绕立体声到现在的多声道数字立体声。每一次声音录制技术的进步,都为观众带来了更加完美的听觉震撼与享受,满足了观众的听觉。声音的加入不仅使电影增加了一个构成元素,为电影的视听空间带来了新的表现手段,同时也改变了电影的美学形态,极大地影响着一部影片的审美价值。

注释

[1] 邓烛菲。世界电影艺术史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第2 页

[2] 赵连元。审美艺术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32页

[3] 邓烛菲。世界电影艺术史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第22 页。

[4][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2 年版,第182 页。

[5] 陈越红。四维影像中电影声音设计的审美认知。当代电影:2009(5);第116~119页。

[6] 李少白。电影掌握与艺术真实。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第358~359页

作者简介

王建林,浙江传媒学院。

上一篇:于细腻中诉说真爱 在神工下塑造经典 下一篇:对动画创作中造型设计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