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开放式课堂研究

时间:2022-06-15 11:17:56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开放式课堂研究

【摘 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本文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提出了开放式课堂教学,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他们自主发展的空间。本着这种思想,本文首先介绍了开放式课堂的内涵和基本原则,继而提出了开放式课堂的具体操作过程,为构建开放式的小学数学课堂提供了部分参考意见。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数学 开放式课堂 自主发展

教育需要紧随时代的步伐,在这个开放式的时代和社会,教育也需要实行开放式改革。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渠道,首当其冲需要打破封闭的局面,走向开放式改革。目前,创新教育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还只停留于表面,操作和实施发展还不平衡,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课堂教学的改革力度上,教师的教育理念都体现着不同程度的陈旧和落后。具体表现在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教师的教学方法、设计和评价比较单一,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也比较片面。这些都与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理念不符。因此,本文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开放式课堂进行了研究

一、开放式课堂的内涵和基本原则

1.开放式课堂的内涵。开放式课堂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它是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对传统封闭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革:通过创造民主、愉悦的教学关系,运用启发和导学的教学方式,借助于各种载体和媒体,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开放学生的心灵和教育的空间。相对于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开放式课堂有着极为广泛的含义,包括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环境、过程和评价等各个方面的开放。

2.开放式课堂的基本原则。开放式课堂需要遵循五个基本原则,分别是主体性原则、过程性原则、现实性原则、合作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主体性原则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充分发掘学生自身存在的独立自主性、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和构建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过程性原则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操作、观察、交流和讨论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学习和科研的技能、方法,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现实性原则指的是让学生的学习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并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发现并得出结论,能培养他们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兴趣。合作性原则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开放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自主发挥学习个性和才智的空间,引导学生运用智慧去克服和解决数学问题。

二、开放式课堂的操作过程

1.学生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并理解教材,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自学方法:划出重点内容,标记疑难地方。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也让学生在听课的时候有的放矢,有侧重地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科学研究表明,学生几乎不可能集中精力听完一整堂课,也就是说,一堂课当中,总有那么一段甚至几段时间,学生的注意力是涣散的。如果学生不知道哪里是重点和难点,那么很可能在讲重点和难点的时候,由于注意力不集中,错过了教师的讲解,而精力集中的时候,听到的又是一些比较浅显的知识,这样课堂效率势必低下。这个环节的问题可能主要体现在学生提不出问题或提出的问题没有深度,这时候教师需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并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如“多问几个为什么”、“把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起来”等。

2.小组合作交流。在进行了自主学习之后,我们需要过渡到小组合作交流的阶段。要实现小组的有效合作交流,首先要对全班进行合理分组:分组的基本原则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即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和学习兴趣等特点,让几个学生有机组合在一个小组,同时又要考虑到每个小组的综合水平是相当的。小组合作交流分为两个步骤:组内交流合作和组间交流合作,下面我们分而述之。①组内质疑、释疑。学生自学之后,需要在小组内交流划出重点,互相质疑,共同释疑,并及时把未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要表明自己的看法和观点。②组间质疑、释疑。这个过程是在组内质疑、释疑没有解决的基础上,由小组派出代表,把没有解决的问题板书到黑板上,并按照教材的内容先后排序。在此期间,每个学生都可以针对黑板上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相互之间进行辩论。

3.练习巩固成果。在学生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教师如果能适当地布置一些不同形式的基本练习,不仅能加深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有时还能帮助学生理解他们理解不了的内容。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这一课时,学生提出的10个问题中,多数是关于单位“1”的问题,这反映了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不够并且他们渴望知道它的确切含义。而单位“1”又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如果只是按照教材的定义来给学生解释,那么学生难以明白所以然。因此,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并把这个圆平均切成了若干份,并告诉学生,这个圆此时就是一个单位“1”。我举了好几个类似的例子,在学生掌握的差不多的时候,我又要求学生自己举例说明,有举对例子的,也有举错例子的,对于错误的例子我要求其他学生指出它的错误所在。这样,在举了众多的例子之后,学生终于能够准确把握单位“1”的含义。

4.教学反馈总结。①看书回顾小结。在经历了以上的几个环节之后,学生们再次回归课本,一定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对于许多知识,也会产生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促进知识的进一步内化。让学生自己对课本进行小结,不仅能让学生自主系统化知识,还能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究的成就感,从而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②课堂教学检测。课堂检测不仅是对本节课的系统总结,也是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的一次检查,以便及时反馈学生的接收情况,帮助教师补救教学失误。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是,充分注重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果而不再或很少布置课后作业(课外阅读、课外讨论除外),减轻学生负担,真正实现教育的轻负高效。

三、结语

教学过程是一个灵活多变的过程,以上四个操作环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个环节。近几年来,开放式课堂教学已经收到了不错的成效,各种有关开放式教学的研究成果也相继在各种刊物上发表。实践证明,开放式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是成功的,它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教学,发掘学生的数学潜能,实现教学的民主与合作,加强学生体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

上一篇: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进行数学教学 下一篇:让生活走进中职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