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耐挫力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6-15 08:07:17

培养小学生耐挫力的几点思考

所谓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培养积极的耐挫心态

1.?鼓励学生直面挫折,认识其存在的必然性。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没有挫折是不正常的。挫折是必然存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面对它。如果遇到一点点挫折就怨天尤人,一蹶不振,那么,我们的人生太没有价值了,而这样的态度注定我们会一事无成!人生追求的层次越高,遇到的磨难也就越多。挫折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可能使人失望、忧郁、痛苦,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人聪明、坚强、成熟。关键是在于自己能否从挫折中学到点什么。

2.?教育学生用积极的态度来面对挫折。我们要教育学生用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它,解决它,而不要一味地深陷其中,责备自己,这样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自己的情绪越来越糟糕,以至于失去前进的动力和信心。

让我们一起来重温张海迪的故事:张海迪,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她无法上学,便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15岁时,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她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在残酷的命运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恒心与疾病作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张海迪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挫折面前,积极的态度能为我们创造出一片新天地。面对困难、坎坷或是沉重的打击,你可以伤心、悔恨,但重要的是不能丧失面对它的勇气,要有勇气战胜自己。

二、?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制造挫折,增强坚韧的耐挫能力

1.体验“失败”。越到高年级,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越少,因为他们害怕失败,害怕失败后的“丢脸”,差生尖子生都如此。让他们回答问题,可以端正他们对待挫折的态度,在体验挫折中去克服脆弱心理。教师可以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让层次不同的学生回答,让他们体验置于“窘境”而后生的喜悦,经受解题碰壁、受到挫折的心理磨炼。

例如,我在上《第八次》时,请学生朗读课文。有位学生想读又不敢读。我请他起来朗读,第一遍他读得疙疙瘩瘩,我要求他重来一遍。第二遍时,好点了,但我还不满意,请他再来一遍,还是不满意,这样一直朗读了四遍。我发现他脸色明显挂不住了,就鼓励他:“布鲁斯打了七次败仗都不灰心,你能不能试一下第五次?”他终于在第五次时把课文读好了,全班同学给了他热烈的掌声。他也抑制不住的高兴。事后,我和他谈话,指出任何人都会遇到失败和挫折,重要的是失败后能战胜自我,鼓起勇气和信心,继续往前走,才能走向成功。

2.?督促孩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劳其筋骨”是磨炼意志的重要方法,能使孩子变得坚强起来。学习之余,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能增强学生意志品质的活动,如:跳绳、踢毽、跑步、轮滑,或是远足……帮助孩子磨炼心理素质,认清自己,并最终战胜自己。

三、?挖掘榜样的无穷力量,激发自觉的耐挫行为

1.?课文中的人物。如《微笑着承受一切》中的桑兰,这个小姑娘用微笑承受苦难、挫折,最终赢得了世界人民的敬重。在学习课文时,我就引导学生认识人物的品质:“联系实际,说说从桑兰身上我们能学到些什么?”通过讨论、课外延伸,使得学生为她的坚强不屈而折服,也领悟到面对困难、挫折,必须要有百折不挠的勇气。

2.?课外阅读中的人物。请学生收集古今中外的名人志士在逆境中拼搏,不怕失败,最终获得成功的事迹。让他们认识到“自古英雄多磨难”,明白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到彩虹”的道理。当学生听了爱迪生、诺贝尔、贝多芬、霍金等人的人生经历后,深受启发,纷纷表示要向他们学习,做生活的强者。学生以这些英雄人物为榜样,并以他们的事迹为测量自己的尺度时,其挫折就会成为新的努力起点、新的成功的台阶。

3.?身边的人物。通过挖掘学校和班级的“英雄”,用身边的榜样进行挫折教育。如此教育更直观,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挫折是使个性能够得到充分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只有给孩子必要的挫折教育,让孩子学会正确面对挫折,他们才能变得坚强起来,才能越挫越勇!

(作者单位:吴江市同里中心小学)

上一篇:抓住语文实质,咬定语言文字训练不放松 下一篇:例谈先学后教、顺学而导、互教互学、当堂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