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二十四节气

时间:2022-06-15 05:55:08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国家。我们的租先,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掌握农事季节更迭和气候变化规律的丰富经验。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自露、秋分、寒露、霖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就是这项经验的一个重要结晶。

根据记载,我国在商周时代就已经知道太阳历的周期。周代的“尚书”明确地指出太阳历是一年三百六十六天。但由于我国古代是采用阴历记载年月的,而阴历和季节、气象没有严格固定的关系,用来掌握农时安排生产活动很不方便,所以古代人民就用测量日影长短和黄昏时北斗星的位置而定出节气来。根据记载,大约在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二至”(冬至、夏至)、“二分”(春分、秋分)四个节气。在案朝吕不章编的“吕氏春秋”一书中已记载有八个节气,以后逐渐补充,到二千一百年前的秦、汉时代就完备起来,西汉刘安编的“淮南子”一书贝就有了和现在同样的二十四节气了。二十四节气用以反映季节气候的变化,并把它和阴历配合超来,就形成了为农民所喜用的农历。由于二十四节气在过去长时期和阴历配合应用的结果,许多人习惯地把二十四节气韶为是阴历系统的东西,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我们知道,二十四节气是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即一年)的轨道位置,以及地球自转一周(即一天)的地球自转轴和公转轨道斜变成的角度而形成的。二十四节气就是表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如图)。由于一年内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不同,就有不同的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从而引起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譬如拿“二分”“二至”四个节气来说:“春分”就是春季的日夜平分的意思。在“春分”这一天,太阳直照在地球赤道的上空,全球各地昼夜都各十二小时。“春分”以后太阳直照的位置逐渐北移,北半球白天渐长,夜渐缩短,到六月二十一日左右,太阳直照在北纬二十三度半的北回归线上,这个节气叫做“夏至”。北半球在这一天白天最长,所以“夏至”在古代也叫“长日至”。“夏至”以后,太阳直照位置又逐渐南移,北半球白日渐短,夜渐加长,到九月二十三日左右,重又回到赤道上,这个节气就是“秋分”。在这一天圣球各地昼夜相等,所以是秋季的日夜平分。“秋分”以后,太阳直照的位置继续南移,北半球的白昼继续缩短,黑夜继续加长,到十二月二十三白左右,太阳直照在南回归线上,这个节气就是“冬至”。在这一天,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所以“冬至”在古代也叫“短日至”。“冬至”以后,太阳直照的被置又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渐长,黑夜渐短,及至太阳直照在赤道上,就又回到昼夜平分的“春分”节气。在这“二至”、“二分”四个节气中间,分别排列着“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这“四立”是表示春、夏、秋、冬的开始。在这“二至”、“二分”和“四立”八个节气中间又各加两个节气,这样就合成为二十四节气。所以二十四节气是和阳历的计算原理相符合的,是很科学的。

但二十四节气和阴历配合时,由于在阴历上交节的日期每年变动很大,不能固定,使用上很不方展。只有和阳历配合后,每月的节气和交节日期(即前一节气的终结和后一节气的开始)才固定超来。如每月有两个节气,上半年每月的六日和二十一日左右是交节日期;下半年每月的八日和二十三日左右是交节日期,前后相差只一两天。这就成为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统一而便于应用的太阳历体系。为便于记住,人们还编写了一个二十四节气和交节日期的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

(图见原版面)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甘三。

人人熟读节气歌,按时播种过丰年。

我国地处温带,在世界上是四季气候变化比较显著的国家。二十四节气是适应我国的气候条件而形成的,它的次序是按照我国的气候变化排列的,是我国独特的剧造。由于它能反映农事季节,使用超来很方便,所以还传播到日本等亚洲国家。它在农业生产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十四节气中,“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是表示四季变化的;“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白露”、“寒露”、“霜降”等八个节气是反映气温的升降过程和程度的;“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是反映降水的时期和程度的;而“惊蟹”、“清明”、“小满”、“芒种”四个季节,前两个是关于季节的自然现象;后两个是有关作物生长发育现象的。我们将它们联系起来看,就能明显地看出一年中间寒、暖、雨、雪的动态和四季中气温的变化,就能看出它们和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的特点。

“立春”是一年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这一天的到来,表示着万物复苏的春天又开始了,天气将逐渐回暖,广阔的大地将呈现出一片富有生机的欣欣向荣的景象,也标明着一年农事活动的开始。“立春”以后的“雨水”和“惊蛰”表示降雨开始增多,开始雷呜,冬眠的昆虫开始苏醒。“春分”以后的“清明”和“谷雨”则表示气温转暖,草木萌动,春天朗景象清彻明朗,雨量渐增,适于谷物生长。“谷雨前后,种瓜点豆”,“春天多掘两锄头,秋后多收一掷头”等农谚,就反映了春季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立夏”表示风和日丽的春天已逝,炎暑将临,已进入夏季农事繁忙季节。“立夏”以后的?小满”和“芒种”表示农作物生长丰满旺盛,已到收获麦类等作物和播种大秋作物的时期。“夏至”以后的“小暑”和“大暑”则表示到了最热的季节,也是夏收夏种等农事活动繁忙紧张的季节,所以说:“夏日田,早一宿,高一拳”,“进入夏至六月天,黄金季节要抢先”,“到了夏至节,锄头不能歇”。“立秋”表示炎暑巳过,天高气爽的秋季开始。“立秋”以后是“处暑”和“白露”,表示暑热消退,露华渐浓,天气转凉。“秋分”以后的“寒露”和“霜降”则进一步表示天气变泠,寒霜将临,是大秋作物收获和题冬作物播种的紧张繁忙季节。农村常兢的“三秋”,就是指秋收、秋种和秋耕。所以说:“抢秋抢秋,不收就丢”,“秋天划破皮,顶住春天犁几犁”,“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立冬”是冬季的开始,预示寒冷的气候将逐渐加骤,农事活动已进入一年之末尾。“立冬”以后的“小雪”和“大雪”,表示开始降雪。冬至以后的“小塞”和“大寒”则表示已进入一年中最寒的季节。所谓“立冬不收菜,一定受霜害。”从这里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有些地方如湖南省还根据二十四节气结合安排农事活动而编写了二十四节气歌:

一月小寒接大塞,施肥完了心里安。

立春雨水二月到,小麦地里草除完。

三月惊蛰又春分,整理秧田播种勤。(指早稻)

清明谷雨四月过,整理本田早栽禾。(指早稻)

五月立夏小满来,中稻插秧薯棉栽。

芒种夏至六月终,玉米晚稻耍下种。

七月小暑大暑到,又排叉灌双抢忙。

立秋处暑天渐凉,玉米中稻都收完。

十月塞露霜降至,齐收晚稻又挖薯。

立冬小雪天渐冷,拔除禾蔸搞三光。

大雪过后冬至到,选种积肥再生产。

农业生产和气候都有浓厚的地域性。二十四节气在古代产生于黄河流域,本来最能反映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和气候关系。但由于它们能反映农时季节,便于人们分段掌握农事活动,便在全国各地流传开了。各地农民在广泛应用二十四节气的过程中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同一节气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气候内容和农事安排。这样就不仅丰富了二十四节气,而且把它向前发展了。如“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个冬小麦播种期的农疆,流传很广,但这只是黄河流域才能应用的经验,而在华中就另有“寒露霜降种麦正当时”,在浙江还要迟些,是“立各种麦正当时”、而在福建则又更迟,是“小雪种麦正当时”。可昆,今天我们在学习应用二十四节气的时候,也不能不顾地域的差异而生搬硬套。

上一篇:把好第一关 下一篇:要有革命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