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书院中交互关系与质量的分析

时间:2022-06-14 08:27:20

网络书院中交互关系与质量的分析

【摘要】康乐园教育书院是书院模式的网络学习社区,体现了网络学习社区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网络书院。文章通过对康乐园教育书院“精华博文”栏目的博文回复的社会网络分析和内容分析,研究网络书院中的交互关系与质量,进而提出了一些网络书院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网络书院;社会网络分析;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3―0072―05

一 案例描述

康乐园教育书院是中山大学王竹立老师和他的8位研究生同学共同主办的网络学习社区。王竹立[1]老师曾在他的博客中总结了康乐园教育书院模式的十大创新点;黎加厚[2]老师则称其为“云服务”的一个典型运用,因为他们是利用新浪资源免费构建自己的交流平台和书院文化。

康乐园教育书院作为新浪博客的一个“圈子”,以撰写博客为主,同时集成了论坛、视频、图库、活动等多种交流和协作平台,且任何人都可以在新浪网注册和加入书院。书院于2008年9月成立,经过将近一年的发展,至今已有28位成员,其中管理员(包括圈主)9名,普通成员19名。开创者――王竹立老师及8名研究生是管理员,而普通成员都是自发加入进来的。对于王竹立老师和他的学生来说,书院是对课内学习的延伸;对于所有的圈子成员来说,书院是共享知识、互帮互助的场所;而对于所有在圈子中浏览或留言的人来说,书院就是一个交互知识区。

通过两位老师的介绍、总结,以及在书院中的学习经历,我们深刻体会了这种学习模式:我们可以跨时空地学习王竹立老师的课堂,参与讨论,甚至影响他们的课堂学习。书院就像是一个关于课堂的课堂,即围绕王竹立老师实体课堂所同步进行的一个网络课堂――知识共享给更多的人,更大范围的互动、头脑风暴……另外,云服务为网络书院模式的推广提供了支持:每个课堂、每个班级都可以免费、方便、快速地建立起自己的网络书院;同时允许任何人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实现每个人获得知识的平等性。

“精华博文”栏目包含了王竹立老师和他的研究生们在课堂上交流的主要内容,以及大家对此的思考和心得体会,最能体现其书院特色,因此,我们对截至2009年6月1日为止的179篇精华博文的回复进行了内容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从而掌握书院中交互关系与质量的具体情况。

二 数据获得

28名成员中,有一位名为“论文征稿”的普通成员,我们发现她只是为了做宣传才加入书院的,因此不考虑在内。另外,笔者也是书院的一名普通成员,为了不影响分析的客观性,也不进行统计。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9名管理员以及17名普通成员,共26人。另外,由于书院的开放性,这里总会有很多“旁听生”,他们也是书院发展不可忽视的群体,但是由于无法获知其任何信息,因此将他们作为一个群体进行了总体统计,以备总结参考之用。统计过程中,我们将系统自动生成的“加为精华贴”的回复忽略不计,最终得到康乐园教育书院“精华博文”栏目的交互数据,共223条回复。

图中用红线框出的9位就是管理员,其余为普通成员和旁听生。矩阵中行数据表示点出度,即发出的评论数;列数据表示点入度,即接收的评论数。

有的博文中,其评论并不是针对博文本身,而是博文中的某一条评论,或是主人对评论做出的回应。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对每篇博文中的评论都进行了认真的阅读,为每条评论确定对象,即接收者。

三 社会网络分析结果

社会网络分析(SNA)源于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人类学研究,成熟于20世纪70年代。SNA以行动者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内容,通过对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模型进行描述,分析这些模型所蕴含的结构及其对行动者和整个群体的影响[3]。SNA需对每个行动者有明确的定位,因此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将旁听生的数据忽略不计,然后综合使用UCINET6.0和Netminer3.0工具,对网络书院成员之间的交互数据进行了密度、网络中心势、凝聚子群、核心-边缘以及特征向量中心等指标的分析,结果如下:

1 密度和网络中心势分析

密度代表一个网络中各节点之间联络的紧密程度。网络中心势可以描述整个网络是否依赖少数行动者。这两个参数有助于把握网络的整体形势。在对它们的测量中,考虑到普通成员与管理员的现实差别――管理员之间可以频繁地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而普通成员则都是远程学习者,不存在直接交流。因此我们对9名管理员组成的网络进行了单独分析,与整个成员网络形成对比,研究这其中的差别及其程度。

我们把发生矩阵转化成为邻接矩阵,分别计算出两个网络的密度。从结果中,我们发现管理员网络的密度比较高,表示王竹立老师与他的研究生之间的交互程度良好;而整个成员网络的密度仅为0.0723,表示成员之间总体交互不足,而此不足应主要归因于普通成员的不活跃。

两个网络的网络中心势都比较高,说明成员之间的交往都表现出对少数人的依赖。同时,管理员网络的依赖程度显得更加突出。在依赖程度的详细列表中,两个网络表现出较大的相似性,排在前四位的依次都是:王竹立、杨帅仪、allen、生如夏花,说明他们对网络的协作和交流做出的贡献较多。列表中显示,他们对网络的贡献分别达到56.8%(成员网络)和59.4%(管理员网络)。

2 凝聚子群分析

凝聚子群主要用于对网络结构进行定性分析,分析各节点之间是否出现了交往密集群体。我们使用“派系”方法进行凝聚子群的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同时,我们把派系分析的结果导入UCINET软件中集成的Netdraw可视化工具,得到如下所示的成员-派系连接图:

我们看到,王竹立老师出现在每一个派系之中,说明他在整个网络中与较多的人建立了较密切的联系,是网络中最为活跃的人。其次,杨帅仪、allen、生如夏花等也是参与派系较多的。网络中很多成员没有连线,因为他们的点出度和点入度都是0或很低,在交互中表现极为冷淡,不属于任何派系,他们是网络书院中的“隐客”[4]。

3 核心-边缘分析

核心-边缘分析可以对网络中各节点的位置结构进行定量分析。社交网络中的核心人物是指那些对网络信息的传递做出贡献最多的人,他们掌握着网络的信息通道。我们用UCINET中的连续方法分析后重排数据得到表3,可以看到,核心指数与中心度(即节点的总联系数)无关:中心度较高的杯透冰、菲琳的核心指数是0;而原本中心度较低的shore、xue、眠云等人的核心指数却得到了提高。

观察图1中的数据:杯透冰和菲琳的点出度都是0,即他们没有在别人的博客中做过评论;而shore等人则是既做出过评论,又得到过别人的回应。因此,只有点入度和点出度并重,即积极进行信息传递的人才是核心人物。

那么到底哪些人是书院中的核心呢?我们用Netminer绘制了图形直观表现这一问题,如图3。处于核心部分的有7个人,他们在表1中的核心指数都大于0.1;处于最的边缘人物是核心指数为0的14个人;其余的人则分布在中间的位置上,是半边缘人物。

4 特征向量中心分析

特征向量中心性是一个参与者所连接的特征向量数与他所连接的其他所有参与者的特征向量的总数之间的比值[5]。特征向量中心分析是计算网络中心性的标准方法,它不区分节点的入度和出度,按照交互总量定位节点,能够直观地表现网络的中心节点,如图4所示。

我们看到,处于最核心地位的是王竹立老师,他就是整个网络的中心,是整个网络的意见领袖[6]。大多数人分布在,中心部分排列稀疏,说明大多数节点缺乏交互,其积极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调动。

四 内容分析结果

内容分析是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一种研究技术(B•Berelson,1952),是基于定性研究的量化分析方法,一般通过对书面信息的内容进行分析,得到这些内容的描述和解释。在这一分析过程中,我们依据了Gunawardena[7]提出的交互分析模型(Gunawardena,1997)。该模型立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网络异步交互环境中学生间的社会互分为五个阶段,反映了社会互的完整过程和不同水平[8]。我们以这个模型为标准,制作内容分析编码表如下:

依据此编码模型,我们对得到的223条回复逐条进行归类。其中,有12条回复是一般的社会互,如打招呼等,与主题无关,因此忽略不计。对于有争议的部分,我们的做法是征求专家建议进行归类。经过反复推敲,我们得出其余211条回复的内容分析结果如下:

从图中可以看出,62.1%(131条)的回复内容都集中在第一阶段――信息的分享和比较。其中大部分(88条)是对结果和观点的描述或对他人的观点表示认同,这说明网络书院的学习交互多处于低级阶段,大多数人对博客内容缺乏深入思考和交互,在回复中仅仅说出了对博客观点、结果的看法。

26.5%(56条)回复属于第二阶段――发现观点、陈述中存在的分歧,并对其进行分析,且将近一半(23条)是确定并描述不一致的地方。说明一部分人已经开始对博客内容进行辩证的思考,不是看看就算了的。但是他们的辩证思考还没有进入较高的水平,很多人只是发现他人观点的不足或与自己不一致的地方,然后加以描述,而没有就分歧进行进一步的确认、分析和讨论。

7.6%(16条)回复被归入第三阶段――协商讨论和知识的共同建构。说明有一少部分人尝试了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讨论,他们开始辩证地分析问题,有的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完成了知识的共同建构,形成了适应度和接受度更广的新的观点。

另外,有1.9%(4条)回复达到了第四阶段――对新建构的观点进行检验和修订;还有1.9%(4条)回复达到了第五个阶段――达成共识并运用新建构的意义。这说明尽管也有人达成了共识,但却少有人对新观点进行再思考和实际应用。

五 总结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

1 书院中的交互94.6%都是围绕博客中的学习内容展开的,因此康乐园教育书院是大家学习和交流的一个很好的平台。

2 书院管理员网络的交互程度较高,因此康乐园教育书院基本成功担任了中山大学8名教育技术研究生的课下学习平台。

3 普通成员都是主动申请加入圈子的,因此他们的初衷应该是偏向于交流的,但分析结果显示:普通成员的参与度明显不够,大多数都成了书院中的“隐客”,因此无法实现平等的知识共享和传递[9]。

4 结合图1中的旁听生数据,他们主要关注王竹立老师的动态,因此我们认为,这些人的定位可能是信息索取者,即不愿交流协作,贡献自己的知识,不利于书院的发展。

5 书院交互质量较低,62.1%的交互都处于表面认识阶段,缺乏深度交互。

书院整体所体现出来的交互较少、质量不高的问题,是教育类博客的一个普遍现象,有人称之为“李克东难题”。但是,在管理员网络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他们相对于普通成员,明显要积极、活跃得多。而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管理员本身就是一个团体,经常碰面、互相了解,书院也是他们创办的,这种归属感和责任感的双重作用,使得他们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性,交互关系显得十分密切。因此书院今后的发展不妨对增强成员的归属感、责任感多做一些思考。

结合上面的分析与总结,并考虑到现实因素,我们暂提出如下建议:

1 对圈子的成员加以把关。比如专门做宣传的“论文征稿”,应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将其“请”出圈子。

2 鼓励研究生同学多写的同时,也要多看、多评论其他人――特别是普通成员的文章,慢慢增强他们对书院的归属感,渐渐地融入进来。而且研究生同学作为书院的组织者,也应该努力成为书院网络的核心,不能只接受他人的评论而不对他人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3 鼓励并引导成员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首先应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强大作用[10];另外,核心成员的行为也是影响网络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

4 加大书院中的知识应用环节,这是书院学习成效考核至关重要的部分。

5 博客内容应更加丰富,或将任务布置到每个成员,提高参与可能性。目前“精华博文”栏目中主要是王竹立老师的教育技术感悟与文章,以及研究生同学提交的作业,我们发现,外人对这些作业的兴趣并不高,因为他们没有参与课堂,也没有相关任务。既然是大家的交流平台,就要让大家都能参与、都愿意参与。

另外,我们的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可能会影响结果准确度:

1 不登陆的人也可以发表评论,圈内的人就可能被当成了“旁听生”。因此数据并不能完全真实反应书院的交互情况。

2 博文的浏览次数非常高,也就是说很多人看了,却没有评论,他们的行为也是一种参与,是书院文化与知识散播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这些数据是我们无法追踪的。

参考文献

[1] 王竹立.”书院模式”的同与不同[EB/OL].

[2] 黎加厚.羊城无处不飞花[EB/OL].

[3]B Wellman,SD Berkowitz.Social Structures:A Network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19―61.

[4] 胡勇,王陆.网络协作学习中的社会网络分析个案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6,(10):57―61.

[5] 胡勇,王陆.异步网络协作学习中知识建构的内容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6,(11):30―35.

[6][10]王陆,马如霞. 意见领袖在虚拟学习社区社会网络中的作用[J].电化教育研究, 2009,(1):54―58.

[7] Gunawardena, Lowe, & Anderson Analysis of a global online debat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teraction analysis model for examining social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in computer conferencing[ J/OL] .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1997,17, (4) : 397―431.

[8] 陈丽.网络异步交互环境中学生间社会互的质量――远程教师培训在线讨论的案例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4,(7):19―22.

[9] 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73―174.

Analysis of Interactive Association and Quality in Network Academy

――Take the Column Wonderfull Blogs of “KANGLEYUAN Educational Academy” for example

LIU Ying LI Shun-bao WANG Chen-guang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College,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China)

Abstract: KANGLEYUAN Educational Academy is an Academic Network Learning Community, reflecting a new developping direction――Network Academy. This atical carries out both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nd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column Wonderfull Blogs of KANGLEYUAN Educational Academy, to look into the interactive association and quality in Network Academy, and then put forward sevral suggestions for Network Academy’s development.

Keywords: Network Academy;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Content Analysis

上一篇:解读粤港配对小学生网上研习:跨文化教育的视角 下一篇:绩效导向初中教师培训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