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的问题与探索

时间:2022-06-14 05:25:37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的问题与探索

摘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绩,然而在新课改的推行过程中也无法避免一些问题的暴露,比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怎样进行引导,怎样使学生更加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之中,怎样将三维教学目标融入到数学的课堂教学之中,怎样使课堂教学评价对学生有更多的积极影响等等。若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能更进一步推进新课改。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标;课堂教学

高中新课标的实施不仅使数学教师开始将注意力放在了新教材的中心和改革重点上,同时还促使他们更多地尝试将这些新的改变融入课堂之中,至今已经初见成效。但是,在我们为这些成效拍手叫好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这一过程之中暴露出的许多问题。

一、教师授课过程中引导作用的缺乏

新课标的精神中提出“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学习实践”。这使得课堂教学“听老师讲”的传统模式被打破,进而使学生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作为教师应该讲得少一点,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呢?是不是只有这种办法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呢?是不是只有这样才符合新课改的主要精神呢?这种想法显然是一种很大的误读。再仔细地剖析一下新课标所传达的信息,其实里面提到的所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并未摒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课堂教学少了教师的引领,也更会变成“无用功”。毕竟中学生仍处于缺乏相关知识经验的阶段,并且他们的自主、自觉学习的习惯仍处于培养之中,可能无法适应缺乏教师引领的学习方法。因此,即使是在提倡自主学习的当下,教师仍应该时常倾听学生的感想,解决学生的疑问,协调他们在合作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和摩擦。教师只有处在引导地位,才能充分确保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高效和秩序。其实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并不能说学生就一定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传统的教育模式之下也不乏主动学习的实例,其实学习的主动与否不能完全与教学的形式挂钩,教师应该注意学生在思考数学问题时是否主动,这样才是实质意义上的自主学习。综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仍应该将自己设计在主导位置上。

二、“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主义

新课标提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这种形式设计确实使原本略显枯燥的数学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但是不可否认,许多教师错误地把这种方式视作了课堂教学中的固定形式,将“小组讨论”视作了教学的必要形式,似乎新课改所提倡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只有通过这种形式才能得到培养。但是再好的理论也得结合实践,只有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才是彰显新课标精神的核心。

其实上述理念我们也不难从新课标的数学课本中窥见一斑,其中最直观的呈现便是在每一单元课后的探究活动,该环节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融入到课堂当中,但是这一部分并不是要求教师将“合作讨论”这种教学方法变成固定的课堂形式。另一方面,新课标的核心能否在课堂中彰显,主要的考量目标是通过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运用等方面,并且能够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所以,教师仍旧不能将一些必要、重点的知识下放给学生,还是应该要加以讲授。

三、课堂教学任务模糊

尽管许多教师认真学习了新课标的精神,但我们还是不难发现,其中一部分教师对于新课标理解还存在片面性,经常可以见到教师在教学中擅自增加超纲内容、删减所谓“非重点”内容的现象,缺少一套从质量上和效率上改善课堂教学的体系。目前,数学教学中的“三维目标”广为人知,虽然这使得数学教育的目标变得积极明确了,但这略显笼统的目标并没有直观地体现数学的学科特性,使得教师无法准确定位教学的目标和指导的方向。此外,在教学中还出现了新瓶装旧酒的现象,虽然看似涵盖全面,但无法抓住数学教学的核心特征,无法体现数学教学的价值,因此使得课堂教学任务变得模糊起来。

四、后进生群体不受重视

新课标推行至今,许多教师从观念上有了质的改变,其提倡的“自主学习”目标也在学生群体中有了较好的体现。可是我们也不能忽视,部分教师只是片面追求形式上切合新课改的方向而脱离了实际情况,忘记了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我们必须承认合作学习的模式确实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但是在这一尝试中为何仍有部分学生的成绩下降了呢?这一类的学生明显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处于被“忽视”的状态,无法得到其他学生的关注。所以我们在开展以小组讨论为形式的教学同时仍不能忘记这一类学生的需求,应该为他们设计一套更合理的方案。

五、课堂评价渐趋架空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带有正面的、以鼓励为目的的评价能够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于是这种评价被教师们更多地引入到了课堂中。久而久之,“很棒”“能够想到这点很不容易”“很聪明的孩子”等语句几乎充斥在课堂老师与学生的问答中。但是我们都忘记了我们曾经倡导的“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我们都忘记了学生已经有了判断教师评价是否出于真心的能力。一味的鼓励、赞扬有时不仅无法达到原本的作用,甚至还会使学生出现厌恶、逆反的负面心理。因此,鼓励虽然很必要,然仍需注意尺度,以防过犹不及。

笔者总结了以上几点问题,希望能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之中引起注意,对于教师的培训也应该一改原本的培训模式,将新课改的精神融入到培训之中,并且能做到师范高校和高考方案的互相呼应,只有结合实际做出修改和调整,才能真正地制定有利于学生实际的课改体制。

上一篇:拓宽体育教学内容 深化体育教学意义 下一篇: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