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的有限性向无限性的积极转变

时间:2022-06-14 02:05:53

品德与社会课的有限性向无限性的积极转变

摘 要:教育作者要正确认识品德与社会课有限性和无限性的关系,找到正确处理两者关系的策略,从而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的有限性向无限性的积极转变。

关键词:有限性;无限性;兴趣;主题;寓教于乐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课改精神实质在于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为实现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的矛盾问题:人类的知识、技能是浩瀚无垠的,具有无限性,思想观念方面的变化也是无止境的,而每个学生的受教育时间有限,学校、老师能够传授的知识、技能有限,能够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行的塑造也是极其有限的。如何处理好有限性和无限性的关系,是每个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都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品德与社会课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表现

1.品德与社会课的有限性表现

(1)教学内容的有限性。

(2)老师的教学时间和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

(3)教学手段的有限性。

(4)对品德与社会学科感兴趣的学生有限。

2.品德与社会课的无限性表现

(1)知识、技能本身的发展具有无限性,品德与社会学科方面新的知识、新的思想观念源源不断,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是无穷无尽的。

(2)教材本身的改革和发展也是无限的,在众多学科中品德与社会课是最具有与时俱进特点的。

(3)教学手段的变化发展也是无限的。借助科技的力量,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方式的品德与社会课要做到纵横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变静态教学为动态教学已是轻而易举。

(4)学生的求知欲具有无限性。对很多问题,学生常不满足于书上现成的答案,刨根问底的情况屡见不鲜,有很强的探索精神。

二、把握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辩证关系,正确处理有限性和无限性关系的对策

1.两者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整个宇宙是无限的,而宇宙中每一具体事物都是有限的。品德与社会课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品德与社会课的无限性寓于有限性之中,并总要通过有限性表现出来,成功的品德与社会课应该能在有限的内容和形式中体现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2.正确处理两者关系的对策

(1)抓住兴趣,“讲”“导”结合

作为一名教师,“教”是不可或缺的,但在教的过程中尤其应该致力于“导”,因为“导”是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教”。“新课标”强调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正确处理外因和内因的关系。“变讲为导、讲导结合”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教师要自觉走出“多讲多得,少讲少得,不讲不得”的误区,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掌握知识,掌握技能,主动寻求发展。其次,要认真研究“导”的内容和在实施“导”的过程中应采取的方法,把工夫用在导趣、导思、导议、导做、导法上。

在教学五年级“走出深重的灾难”单元中的《李奶奶身上的伤痕》一课时,课前,我抛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战争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李奶奶身上的伤疤给李奶奶带来了什么?你了解战争国家的同龄人的生活吗?要求学生课后自行收集资料。这样沉重的话题,被我抓住“同龄人”这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精神,学生自觉利用课后时间通过网络搜索、观看相关影片、图书馆查资料、上书店买书和向家长了解等方式和渠道,获得了大量的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到我上课时,学生们畅所欲言,了解了大量的本课相关的知识之后,我再通过适时的讲解和引导,学生们真正懂得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以及心灵的创伤,体会到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更懂得要珍惜今天幸福的和平生活环境。

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方法能使老师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去调动学生无限的参与热情,使他们不是单纯地从老师那里得到知识,而是在老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自己去挖掘和思考有关的知识,成为对自身有益的营养成分。

(2)体现主体,“教”“学”结合

新课标对课堂教学特别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为起点、以学生为归宿。以学生为起点,就是确定对学生教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去教,以及教后要达到什么目标。以学生为归宿,就是教师要把教学的落脚点放在学生的身上,要指导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对学生的学法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自觉地发挥主体作用。不容忽视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还要看教师能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因为传统教育使学生养成了俯首帖耳,以听代动的不良习惯。许多认识和实践问题都不能在课堂上得到解决,学生一旦有认识上的疑难问题,不想,也不敢与教师“抗争”,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根本得不到落实。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靠教师的激发和调动,而激发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为学生提供自我实现的机会和条件。

近几年来,在实施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我为能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大胆放权,教师要尽量少讲、少读、少写、少做、少评,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质疑问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评价自己。例如:在教学六年级“我和祖国一起成长”单元的《身边的变化》一课时,我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布置学生进家庭、进社区进行调查访问。学生与家长、邻居、社区干部等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到了自己家庭之外的鲜活事例和数据,于是课堂上我让学生汇报调查情况,并进行必要的总结,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因为改革开放,祖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尽管学生的调查活动还不够深入全面,但他们毕竟将理论与实践大胆结合,并不畏艰难,克服了羞怯心理,主动与不同行业的人交流,能在实践中验证所学知识,并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使有限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无限的社会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了有限和无限的统一。我认为这才是弥足珍贵的,他们在实践中形成的认真、执著、细致的求知精神。

(3)创设情境,寓教于乐

教育学家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事实上,贴近社会生活,把小课堂变成大社会这本身也是品德与社会课课改要求。比如:在上《我们和诚信在一起》的时候,如果只是从含义上解释什么诚信,学生即使听懂了,也不会有什么深刻印象,说不定一下课,就烟消云散。或者学生有了深刻了解,但不能做到知行统一。于是我采取让学生演小品的方式,在课堂上创设了一个小社会场景,让同学们自编自导,学生分别扮演买者、卖者、消协工作者、工商管理干部、法官,使理论上的单调转化为生活的具体生动,学生感同身受,实现了有限的课堂向无限的社会生活延伸。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还可以通过下载影视资料,小品、相声中与课堂知识有联系的片断,或者将《焦点访谈》《新闻联播》等电视栏目的内容做成视频,穿插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这不仅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而且能提高老师的备课效率。为我们解决有限性和无限性的问题提供了更便捷的途径。

品德与社会课中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平时教学实践始终,它可以在某一层面上被解决,又会在另一层面上出现,我们要努力找到富有特色的方法来实现有限性向无限性的积极转变。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苏州香雪海小学)

上一篇:改变家长观念是控辍的关键 下一篇:学案教学之我见